<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秦小篆的唯一真迹:《泰山刻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由丞相李斯篆书,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迹。此刻石为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二世语刻于公元前209年)。《泰山刻石》(如图所示)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残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缺。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泰山刻石》是为始皇歌功颂德而撰写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自统一天下的第三年即前218年(始皇二十九年)开始东巡,为彰显自己的历史功绩,在各地立了六块小篆碑刻,分别为《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碣石刻石》和《会稽刻石》。前四处皆在山东,会稽为今日浙江之绍兴,《会稽刻石》唐时尚完好,至宋则已不见诸著录。《峄山刻石》真迹于唐以前遗失,杜甫有诗为证日:“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之罘刻石》早已不知去向。今所存仅《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而 《琅琊台刻石》仅86字清晰。《泰山刻石》宋欧阳修、赵明诚皆曾亲眼见过。《泰山刻石》的拓本以明安国所藏之北宋拓本最好,存165字,此外还有29字本、10字本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泰山刻石》字体是小篆,在书法史上,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字形工整瘦长,笔画圆健古厚,是秦代小篆书法的经典代表,充分体现秦代书法艺术风格。小篆的特点是对称均衡,略为修长,因此也容易板滞,但是 《泰山刻石》却没有这种不足,它在对称中蕴涵着飘逸秀美,如仙子临风,仪态万千。虽历经磨难而毁损,但终究留存,从而能光照千古,李斯也因此成为书法史上第一个有书迹留存下来的书法家,古今第一小篆书法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