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妈妈留给我的记忆太多太多,我无法用文字全部记录下来,但有一些情景却如同妈妈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永远清晰一样,一直伴随我成长,直到老去,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妈妈年轻时是一个端庄,美丽,气质非凡的女人,多才多艺,天生丽质,无论容貌、学识、能力和性格,与她的同事、同学或者她周围的其她女人比起来,妈妈都显得是那么的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即使她成为我们的母亲后,妈妈依然是那么的魅力无穷,光彩照人。</p><p class="ql-block">我不清楚妈妈的形象是从何时在我脑海里开始打下烙印,一岁?两岁?还是更早?那时候我脑子里对女性肯定没有漂亮与不漂亮这样的概念,但从有认识开始,我就明白妈妈是我最可信赖的人,最可依靠的人,最和蔼可亲的人,更是最好的人。随着成长,朦胧之中,我只知道妈妈比孩时其他玩伴的母亲都要美,都要好。</p><p class="ql-block">大概是在三、四岁时,那时物质生活太贫乏,家里几乎没有糖果等东西,仅有一些炒花生,炒胡豆之类的零食,也只有家里来客人时父母才舍得拿出来招待。一天中午,妈妈在送我去幼稚园前,从储存罐里抓了一把花生装在我的衣兜里,让我在路上吃,刚刚午睡后准备去上班的父亲看见后,表情严肃地责怪妈妈为啥要给我吃,说小孩零食吃了不好,还说花生应该留着招待客人。听见父亲这样说,我心里十分害怕,战战兢兢,不只是担心兜里的花生被父亲收回,更担心被严厉的他训斥,甚至挨打。没想到妈妈发话了,她说难道这点点零食孩子都不能吃?只能大人或者客人才能吃吗?说完话妈妈牵着我匆忙离开,父亲也没有再说什么。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不知为何,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此事我仍历历在目,印象深刻。也许这是我儿时对妈妈给我零食吃,并维护我的最早记忆的原因吧。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因为这件小事,让我意识和体会到妈妈对我的好,对我的爱,可能这也是自己记得的第一次对妈妈的感激和感恩。</p><p class="ql-block">我五、六岁时,妈妈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去泸州检查身体,父亲带着我陪同妈妈一起去。记得医院的大夫让妈妈躺在就诊室的床上检查时,我在门外看见医生们拿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妈妈身体里弄,不明事理的我感觉妈妈是在被医生们欺负,气愤得差点冲进去将医生从妈妈身旁拉开。那是我第一次有要保护妈妈不被欺负的冲动和想法。妈妈检查后,需要住院手术,父亲就带着我回了县城。妈妈要在外地医院治疗几天时间。那几天我特别特别地想念妈妈,盼着她尽快回家。有一天甚至因为想念妈妈哭了起来,父亲见到后问我为什么流泪,当听说我是因为想妈妈而伤心流泪时,父亲责备我太不坚强,意思是男儿有泪不轻流之类的话。后来妈妈治愈回家后,父亲将此事告诉了妈妈,记得妈妈听说后,温情地将我搂在她怀里,那时我似乎就感觉,只有妈妈在,家才完整,家里才有温暖和温情。</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妈妈受家庭出身的影响和父亲被定为异己等因素的牵连,身体和精神都遭受到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腰椎被打断,险些致残。作为一个娇弱的女性,妈妈并没有因此被击垮,而是坚强地挺了过来。那时我才七岁,不能理解妈妈为此要经受多大的的压力。记得妈妈有一次被造反派拉出去批斗,被身强力壮的男人们拳打脚踢,回家后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父亲被关押在另一个地方,只有我守候在妈妈旁边,替妈妈端点开水喝。一些调皮捣蛋的娃儿爬在我家窗上,向躺在床上的妈妈扔石头,年少的我虽然有满腔怒火,却无力驱赶他们,只能与他们对骂。那时我真的好恨自己没有力气保护妈妈,我的眼里流的是泪,心里却在流血。</p><p class="ql-block">还是在文革那段困难的时期,有一天我突然发烧了,妈妈不顾自己被摧残的身躯,步履艰难地坚持背着我去医院,高烧中的我无力地伏在妈妈的背上,那时我体会不到妈妈的艰辛,只感受到妈妈是无比的强大。</p><p class="ql-block">后来,父亲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妈妈也被下放到离县城几十里远的山村劳动,弟弟被送到了乡下祖母哪里,我独自留在县城里看家,一家四口,天各一方。那时全国的大、中、小学校都还没有恢复正常,已经到达适学年龄的我也没有机会上学。父母不在,无人管束的我天天跟着一帮野孩子到处乱跑,无忧无虑,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还有父母。一天上午,我在住家附近的街上被一个陌生的女人叫做,她给我一束挂满果实的枝叶,告诉我她是妈妈劳动那个山村的人,进城来办事,妈妈托她带一串山上的野果给我吃。至今我也说不出妈妈那天给我的野果叫什么名,就像枸杞一样,味道酸甜中带有涩涩味。野果的味道不重要,重要的是捧着果实,让我想起了妈妈,思念起了妈妈,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我一边吃着果实,一边伤心地哭着,因为许久没有见到妈妈而哭,因为思念妈妈而哭。妈妈从山上带给我野果的事,是那段艰难岁月留给我最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情,因为那时孤苦伶仃的我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情,妈妈正是在这个时刻挂念着她的儿子,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她的母爱和牵挂。多年以后,我问妈妈还记得此事否?妈妈说我不提起她真忘记了。是啊,妈妈对我们的爱和付出太多太多,这一点点爱在她眼里又算得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考虑到我一个人在家,妈妈自然不放心,她后来通知乡下的叔叔进城来接我,让我也去祖母哪里,为此妈妈专门请假回城。顾忌我不愿意去祖母那里,妈妈和叔叔骗我说她也要同我们一起去,那天妈妈送我和叔叔到码头后,妈妈并没有随我们一起上船,知道受骗后,平时很听话的我那天却发横,大哭大闹,不愿意与妈妈分开,完全是因为叔叔死死地将我抱住,我才没有得以从船上跳下去,我甚至将叔叔的手咬伤。船离岸后很久我看见妈妈还站在码头边注视着渐行渐远的我们,我虽然没有看见,但我相信妈妈眼里一定包涵着凄楚的泪花。</p><p class="ql-block">妈妈不仅对儿子们有大爱,更给予我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记得在那个年代,可能受当时仅有的几部电影的影响,我和一些小伙伴一起去城边的工厂拾煤渣,虽然拾回的煤渣在炉子里不一定还可以燃烧发热,即使能燃也帮不了家里多少忙,可妈妈对我的行为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不管我捡回来的煤渣质量怎样,她都会将那些煤渣放进炉子里试一试是否可用,妈妈是用行动来对我进行鼓励和肯定。同样,我和小伙伴们有一阵子经常约着去几十里外的山里找柴,我要去找柴的那天,妈妈总是为我准备好午饭要吃的东西,交代我应该注意的事项。我找回来的树枝等所谓的柴火,同样解决不了多少家里的什么实际问题,但妈妈却乐意给予我这样的机会,让我去大自然中接受锻炼。回想起来,我真正明白妈妈的胸襟是那么的宽广博大,妈妈的思想是那么的民主开明。</p><p class="ql-block">进入70年代后,父母得以平反,恢复了正常工作,补发了工资,因为父亲在当地有一定的的社会影响力,我家的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那时父母要上班,我们俩兄弟也先后上学,父亲在外应酬较多,料理家务的事基本上全部就由妈妈承担,那段时间是妈妈最累最辛苦的时期,现在的人难以想象那时妈妈那样的人的劳累和艰辛,我在当时也不能理解妈妈为此要付出多大的牺牲,我只能帮助妈妈做一些挑水担煤之类的活。妈妈是责任心和事业心都很强的人,她既要竭尽全力照顾好我们,又要全力教育好学生。无论春夏秋冬,妈妈每天早晨不到6点钟就要起床,打开煤炉烧水做饭,同时打扫屋子里的卫生。早晨8点妈妈就要赶到学校給学生上课,中途课间休息时还得急急忙忙回家将米饭蒸上,然后回到学校继续上课。上午放学后,妈妈要到街上买回一些小菜,回家继续做菜做饭。我们有时回家后看见饭还没有做好,还要埋怨,完全没有体谅妈妈的辛苦。那时的生活条件很差,洗衣洗菜等基本上只能用凉水,冬季也是如此,这种条件对长期做家务,一直患有疾病并且怕冷的的妈妈何止是考验?完全靠毅力去支撑。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读高中时,冬季的一天妈妈让我帮她洗菜,妈妈说她的手痛,不敢过多接触冷水,妈妈将她贴了胶布的双手伸給我看,我惊讶地发现,妈妈的双手因为长期做家务和接触凉水,皮肤大面积开裂,严重的地方甚至可以看见带血的肉质部分,那时妈妈才四十多岁,当我抚摸她的手时,我感觉妈妈的双手粗糙得与一个长期干农活的老年村妇的手没有差别。平时没有注意体恤妈妈的我,被妈妈那双饱经沧桑的双手深深刺激和感动,当时我强忍着才没有让眼泪流出来,第一次心疼起了妈妈,我对妈妈说,只要我在旁边,接触冷水的家务都唤我去做,如果确实需要她自己做,不要考虑节约,一定要用热水。</p><p class="ql-block">正是生活所迫,妈妈因此炼就出了一手好厨艺,她做的饭菜色、香、味、美俱全,不仅得到家人的一致好评,更令亲戚和许多来家里作过客的人赞不绝口。可惜,我们没有好好跟妈妈学习,如今已经没有口福再品尝到妈妈曾经为我们做过的可口的美味了。</p><p class="ql-block">在工作上,对妈妈不能简单地用“敬业”二字去描述,妈妈对她从事的工作完全是热爱,并且倾注全力。父亲曾经多次建议妈妈不要一直做教师工作,可以考虑改行,凭父亲当时的影响力和社会资源,完全可以帮妈妈换一个轻松实惠的工作,但妈妈坚决不同意,她也无数次地对我们说,她就是喜欢教师这一个职业,她这一辈子就当教师。我曾经问过妈妈,为什么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妈妈说她50年代早期就受前苏联的一部电影《桃李满天下》的女主角影响,励志就要成为剧中主人翁那样的优秀教师。妈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坚守了整整四十年,直到退休。妈妈最终能够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她辛勤工作几十年的肯定,更是对她孜孜不倦,坚守和热爱教育事业的肯定。</p><p class="ql-block">妈妈是我小学时的语文、音乐和班主任老师,我读小学的时间,国家的教育正处于极不正常的年代,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几乎没有考核要求,学多学少,教多教少,成绩好坏等对学生和教师而言,无足轻重,教科书的内容非常简单,那时期的学校的教师大都本着明哲保身的态度,照本宣科,将课本上的内容教完就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职业习惯和高度的责任心,使妈妈从心底里不愿意让学生们从小就荒废学业,她希望学生们尽可能多地学到知识,可以说她是顶风冒雨,甚至冒着一定的风险,不知疲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教书,她不仅非常严格地要求学生学好课本上的内容,还自作主张添加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那时教科书里没有汉语拼音,妈妈认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今后必然会有很大的知识缺陷,由此妈妈在没有现成教科书的前提下,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给学生们补充汉语拼音教育。她还要求学生能够记住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印象较深的是妈妈当初要求我们完整背诵“老三篇”,“毛主席去安源”等,学生们有时因为没有完成她的要求,放学时间过了很久还被被强留在教室,因此还遭到少数学生家长(包括我父亲,他是因为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氛过于敏感,担心因此引起学生造反而遭受麻烦)的不满,当然,更多的家长对妈妈那时能够如此尽心尽力地教他们的子女是理解和心存感激。</p><p class="ql-block">妈妈那时已经是当地有名望的语文教师,她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重视,学生们写的作文常常在课堂点评。妈妈经常将学生的作业和作文带回家批改,有的时候批改作业会熬到深夜。作为学生的我,自认为自己目前的写作能力完全依赖当初妈妈教我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此外,妈妈还是学校各种文艺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老师,学校甚至当地教育部门的任何歌咏、舞蹈等活动,妈妈都是不可缺席的人物。作为老师,无论学生家境优劣,个人性格好坏,乃至在校的表现如何,妈妈都一视同仁,如同自己的子女。许多或成绩不好,或调皮捣蛋,在学校被妈妈惩罚和训斥最多的学生,其家长却对妈妈是最感谢,这些学生毕业后对妈妈也格外尊敬。我接触妈妈教过的过许多比我大或者小的学生,他(她)们常常会对我讲许多当初妈妈教大家时多么严格,多么苛刻地要求学生的故事,但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怨恨妈妈,或者说过妈妈一点不好的话,更多的是妈妈对他(她)们的好,以及他(她)们由衷的感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