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山水禅意

<p class="ql-block">  西北的祁连山绵延东西八百余公里,从山顶静静流淌而下的雪山之水滋润了山脚下长长的河西走廊,在没有纳入华夏王朝统治之前,这里原是大月氏、乌孙人居住之所,后被匈奴人控制。公元前2世纪,为加强对西部的管控、抵御匈奴人的攻击、打通对外经贸往来,汉武帝在河西走廊“据两关、列四郡”,从此,敦煌走上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在古文中,“敦”为大的意思,“煌”是辉煌之意,敦煌即“盛大的辉煌”。值此用武之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施展: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出右击匈奴,将这个盘踞在中原西北的强悍的马背上的民族驱赶至大漠深处,把河西走廊正式纳入华夏版图,再派张骞出使西域各国,从此历史上一条连贯中西的重要经贸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从此诞生,而敦煌也成为这条道路上的重要节点,中西文化在此汇聚、交融,闪耀出千年的耀眼光芒。</p> <p class="ql-block">  在我心中,敦煌就是圣地一样的存在。人们常说,旅行的意义就在于诗和远方。什么是诗?对于我来说,诗就是三危山下历经千年风霜的彩塑,穹顶内斑驳凋零的壁画;什么是远方?远方就是夕照大漠里的一汪清泉,更是伴随着一队队驼铃声在风中飞舞歌唱的黄沙。立体的诗,画中的远方,三十年的魂牵梦萦,这里是唯一能让我折腰的地方,未近情已怯,原来早已经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佛教循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此后的数百年里得到迅猛的发展。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僔的和尚手持锡杖云游至此,在夕阳的映衬下,忽然发现三危山放射出万丈金光,如同千佛出世,便认定此处是佛祖点化的修行之所,于是在崖壁上凿窟修行,由此拉开莫高窟由兴而盛的序幕。据说“莫高窟”有两意,一指“莫”通“漠”,意为大漠高处的石窟,另一意指“莫”为没有的意思,即没有比营造石窟更高的功德。</p> <p class="ql-block">  从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莫高窟得到充足的发展,在隋唐时期,由于敦煌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主要枢纽和佛教传播中心,莫高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莫高窟艺术成就最高的一段时期。唐朝中后期,张(议潮)曹(议金)两大家族先后统治这里,莫高窟的辉煌得以延续。到蒙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逐渐削弱,莫高窟逐渐停止开窟修建,慢慢走向衰落,直至退出历史的舞台,曾经的辉煌就此慢慢尘封在岁月与风沙里。</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中唯一以彩塑和壁画为主的石窟,其形式多以中央塔柱、佛龛、禅窟等形式出现。三危山以细沙碎石为主体,开窟容易却不适合雕刻佛像,于是民间的艺术家便以木料为胎、泥草为体塑造佛像。佛像基本上以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为主,造型丰满、表情各异,形象逼真。可惜的是由于年代已久,原始佛像造型有较多缺失。清朝和民国时期对其塑像多有修补,但遗憾的是修补后的佛像比例失调、神情呆板、线条僵硬,艺术水平大大降低,可见当时的工匠与隋唐盛世的工匠的水平差距之大。</p> <p class="ql-block">  石窟开凿后,四壁用泥抹平,绘以佛教题材的彩色壁画。为了让参拜的百姓更容易理解晦涩难懂的经文,聪明的工匠于是将经文的内容画在墙壁上,这就是著名的“经变画”。壁画以佛经故事为主,即便是经过千年的风沙的侵袭,其生动的人物形象、鲜明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依然清晰可见,释迦摩尼的说法、弟子的听法、乐者的吹奏、舞者的灵动、飞天的飘逸仿佛将一幅宏大盛世的场景展现在面前,让观者产生身处西方极乐世界的错觉。几乎在每一个石窟覆斗顶的四侧都密密麻麻绘满仅方寸大小的佛像,数不尽数,这也是莫高窟另一个名字千佛洞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辉煌的文化积累需要数百年甚至是上千年,而毁掉千年的文化积累仅仅只需十数年时间。刚刚进入二十世纪,大清帝国正面临八国联军的凌辱,而此时此刻一场关于地处偏远西北的莫高窟的噩梦也开始登场表演。</p><p class="ql-block"> 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几年,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云游至此并定居下来。最初的几年,他筹措善款修缮佛窟,清理洞窟积沙,在一定意义上对莫高窟的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1900年,在清理积沙的过程中,莫高窟16号洞窟的墙壁上出现一条裂痕,当王道士打开这条裂痕内的密室之门时,他根本不知道,在这个不足十平方米的暗室内,整个莫高窟乃至佛教界最珍贵的宝藏展现在了他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  面对密室里面堆积如山、横跨北朝至宋朝七百余年并用多种文字书写的文献、经卷、绘画,王道士目瞪口呆,赶忙报告给了地方官府并多次要求官方予以重视,可惜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政府昏庸无能,七年时间里没有任何人理睬他,莫高窟的悲剧终究注定还是要上演。英国人斯坦因先后两次到达莫高窟,伪装成玄奘的信徒,骗取王道士的信任,以极低的价格从王道士手里骗购了大量的文献和绢画,其后,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俄罗斯人奥尔登堡等文化强盗先后达到莫高窟,再次以极低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取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甚至是盗取壁画,让莫高窟受到无法逆转的空前的浩劫。在年轻的时候,每每看到这些情节,愤怒的心情无以自拔,曾经千百次的幻想,如果时光能够倒逝,希望能够站在三危山下,我和斯坦因只能有一个人活着走出那座古老、流着血泪的石窟,不死不休。</p> <p class="ql-block">  令人尴尬的是,无论是斯坦因还是伯希和等人,均利用对莫高窟的勘察和掠夺的文献资料,先后对莫高窟著书立说进行研究,把莫高窟的文化成就展现在了世界面前,为敦煌学的成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国后,国内学者对莫高窟逐渐重视,由于石窟塑像和壁画的影响不断增大,著名画家张大千先后多次到莫高窟和西千佛洞考察,对壁画进行临摹复制。可惜的是,即便是艺术成就站在中国近现代绘画顶峰的张大千也成了破坏莫高窟的一份子,其竟也先后多次剥离壁画,在洞窟内信手编号涂鸦,同样也给莫高窟造成严重的创伤。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在莫高窟与西千佛洞的参观过程中,多次看见张大千的墨宝编号,既意外,也令人遗憾。</p> <p class="ql-block">  穿过莫高窟前面已经干涸的大泉河,来到对岸,不为别的,只想看看那道士塔。几经询问,终于到了塔前。令人意外的是,塔修得十分高大,远远高于附近的塔,塔基为六边形,塔身为灰白色三层圆形球顶,显得庄重而有气势。绕到塔的正面,在其内嵌的黑色石碑顶部居然更加意外的有四个题字:功垂百世。对这样一个给莫高窟、给中国佛教文化造成如此重大灾难的王圆箓道士居然作如此评价,简直令人匪夷所思,让人无法理解。正在感慨之时,一旁的小女幽幽的说,如果莫高窟的文献经卷绘画没有被王道士卖到西方,也许就不会保存至今了。其实也是,如果莫高窟那些珍贵精美的文献资料没有保存在西方的博物馆,且不说能否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的战火中保存下来,即便是建国后的“破四旧”运动就足可以让它们灰飞烟灭。与其如此,还不如让这些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换种方式保存下去,哪怕是不在中国。</p><p class="ql-block"> 看着对面的三危山,又一张穿越的画面在脑海里定格:一百余年前的三危山下,一个男子无奈放下手中的刀剑,忍住心中的剧痛,看着斯坦因驮运文物的车队慢慢从眼前走向远方,消失在残阳如血的大漠里,那个人,是我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鸣沙山月牙泉</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莫高窟是一种文化情怀,鸣沙山月牙泉则是多年的梦想。年少时曾经无数次幻想过这样的画面:沙山环抱下的月牙泉水波不兴,长长的驼队翻越布满波浪沙纹的沙山留下深深的足迹,寂静的旅途中只有驼铃声在空中回荡,背后即将落山的巨大的红色夕阳给整个驼队镀上一层金色,而我,正是那队疲惫的旅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鸣沙山离敦煌市区不远,故敦煌古时又称沙洲。鸣沙山早在汉朝便有记录,称之为神沙山,后因人行走其间有隐隐沙响又称为鸣沙山。鸣沙山看似不高,黄色的沙山围绕着月牙泉绵延起伏数公里,但徒步登临鸣沙山竟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每上登一步,前脚便深陷黄沙之中,后脚的拔出因之前的深陷又格外费力,让攀登过程耗费体力巨大,果然古人诚不欺我,“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原来如此。</p> <p class="ql-block">  待登临山顶远眺,山脚下的月牙泉如一弯新月被沙山环绕,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安静。沙漠之中能有一汪清泉,其主要原因是月牙泉处于低洼之地,且局部地下水位较高才形成如此的奇观,虽历经岁月与风沙的双重洗礼,却依然沙水共生、泉山相依,形成千年的奇观。待夕阳落在沙山之巅时,万丈光芒在沙山上空闪耀,这难道就是乐僔曾经看到过的佛光?随着夜幕的降临,四周的沙山已经成为一片黑黑的剪影,漫步在月牙泉边,泉水在环绕的华灯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微风拂面,泉边一丛丛的芦苇随风摇曳,让人心魂具宁。</p> <p class="ql-block">  月牙的曲线让清泉比江南水乡的泉水更显婀娜多姿,四周环绕的沙山却又赋予了这幅图画粗犷的色彩。自汉代起,这里便是知名的旅游景点,如今物换星移,沙山还是那个沙山,泉水也变化不大,水岸边原有的寺庙早已堙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取而代之的是灯火通明的现代建筑——三层六角飞檐回廊的月泉阁。其实也没有必要过于惋惜,历史终究要向前推进续写,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时代特色,文化的传承才是山泉相依的历史使命,正如在山脊上渐行渐远的汉唐旅人,再一个转身,所望之处,皆是满山向着落在月牙泉背后沙山那一边的夕阳欢呼、充满朝气的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两关遗址</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历史往往与诗词纠缠在一起,诗词是浓缩的历史,历史是放大的诗词。敦煌以西不足一百公里分别有玉门关、阳关两道关隘,在中国,哪怕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会吟诵出关于玉门关、阳关的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知什么时候起,网上总有一些莫名的言论:玉门关就只有一道破败的城门,阳关只是一个土堆,不好玩,花几十元不值得。显然,在这些人眼中,好不好也成了人文景点的评判标准,着实令人匪夷所思,对于我来说,仅有这几句诗词便足以让我顶着烈日风沙去追寻他们的身影,去寻找那残垣断壁中的挥之不去文化烙印。</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玉门关几经变迁,现遗存的故址为汉代玉门关。为巩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汉武帝在敦煌以西设置关隘,经敦煌西出关口走天山以北,此之为丝绸之路北线,因为其是运送和田玉石的主要通道,所以被命名为玉门关,后又设一关口走天山南路(南线),因其位置在玉门关以南,被称之为“阳关”。</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玉门关仅残留一个小方城,虽经岁月的侵袭,黄土夯成的城墙依然高达近十米而傲然挺立在戈壁荒滩之中,显示出其两千年前的超然地位。城墙夯土层层叠加印迹清晰可见,显示出统治者当年对这座军事设施打造的精心,城门在高大厚实的城墙压迫下显得低矮而狭长,而正是这样的一条通道,曾经走过无数的商旅驼队和金戈铁马,成为汉武帝文功武治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距玉门关小方城不远,有汉长城遗址,遗址现存两至三米高,断断续续数百米,一层黄泥一层芦苇的夯筑方式让城墙显得层次分明,然而在风沙的侵蚀下已不复当年的雄姿。在玉门关东面不远有河仓城,俗称大方城,为玉门关守城将士的粮仓,虽也仅剩残壁,但依然可见当年城池的坚固宏伟,这两处军事设施与玉门关一起组成了汉代最坚固的前沿军事要塞。</p> <p class="ql-block">  阳关与玉门关南北呼应,互成犄角之势,皆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如今阳关的保存仅剩下古董滩上一处高地的烽燧,如果不是按图索骥找到这里,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就是丝绸之路的南道关口。绕过烽燧,一块巨石居高而立,其上刻的“阳关故址”四字真实地说明这里就是阳关故地。石碑背后便是一望无际的古董滩,谁能想到,眼前的黄沙戈壁、枯草丛生的滩涂在两千年前竟是水草肥美之地,带甲之士在这里扼守丝绸之路的要冲,无数的商队、使节、僧侣从这里来往穿梭,作为华夏政权统治的最后的关隘,于是这里也成为了惜别送行的文化标志,在历史与诗词中传唱千年。</p> <p class="ql-block">  孤寂的烽燧、残破的城墙、荒凉的戈壁、呼啸的风沙,勾勒出边塞的风情画面。驼铃声声,传载丝绸茶叶,旌旗猎猎,指引铁马长戈。千年前的笛声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天空里,枝叶茂盛的旱柳却春意正浓,回看曾经虎踞龙盘的关口,多少的聚散离合让杯中的酒一干再干,月冷影寒挡不住意气风发,刀剑森然透露出漫天杀意,不在乎黄沙穿金甲,不在乎西出无故人,更不在乎马革裹尸回,醉卧沙场表白的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热血誓言和“笑谈渴饮匈奴血”豪情壮志,哪怕知道最终的结局是“古来征战几人回”也依然勇往直前,因为他们只有一个信念: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魔鬼城</p><p class="ql-block"> 距玉门关以西不远有魔鬼城,为雅丹地貌,因风蚀、风化和间歇性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风蚀土墩和沟槽群落,是敦煌为数不多的著名自然景观之一。在二十世纪初期,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这里的地貌特点后,按当地维吾尔语的发音称其“雅丹”,意指“有陡壁的小丘”。因风蚀等原因,整个地貌区域布满形态各异的土墩,如同一座中世纪的城堡,如有风吹,其在土墩之间的呼啸声让人毛骨悚然,晚间进入则无法出来,犹如迷宫,所以在当地又有“魔鬼城”之称。</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魔鬼城,为便于游人参观,一条长长的柏油马路横穿其间,在黑色沙石的戈壁滩上,连绵不断矗立着不同造型的黄色土墩,小则两三米,大则数十米,错落有致,有大漠雄狮、孔雀开屏、狮身人面像等形象逼真的单个形体,更还有排列整齐、气势如虹、颇为壮观的西海舰队群体。千百万年来,风与流水就像大自然手中的雕刻刀,在时间这个助手的帮助下,把这里切割成戈壁滩上的黄土艺术博物馆。身临其中,仰望着这些大自然的艺术作品,不由得深深为之震撼,这到底是真实的城堡还是梦幻中的海市蜃楼?也许是听到了我的心声,正在此时,一阵狂风呼啸而过,卷起漫天的飞沙与尘土,扑面打在脸上生疼,也让视线中的雕塑慢慢模糊不清,可能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过于渺小,它既让你敬畏,又让你遐想无限。</p> <p class="ql-block">  在敦煌,还有一条东线旅游线路,值得一看的有西晋墓、榆林窟、锁阳城等地,令人意外的是沿途居然有汉武大帝、大地之子、无界等多处现代雕塑,可能是为了吸引游客来打卡吧。其实对于历史底蕴深厚的甘肃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这些现代雕塑反而与其处处有着一、两千年历史的人文景点透露出时代上的不和谐,就如同在一幅千年的画卷上印上几个现代图案,让人不可理解。</p> <p class="ql-block">  当然,甘肃对我来说还远远没有结束,她的精彩不仅仅是敦煌,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