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芒种节气 <p class="ql-block">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5日-7日之间, 今年的芒种是6月6日。</p><p class="ql-block"> “芒种”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中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其中“芒”指的是在阳光照耀下如波浪般摇摆的麦芒,表明此时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而“种”则代表稻谷,这时候是种稻谷的最后时机,倘若错过便再不能种植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芒种的到来,初夏时节正式作别,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仲夏时节特有的黄梅时节。与其他节气类似,“芒种”也有着特有的物候。随着气候日渐炎热,深秋产下的螳螂卵鞘逐渐孵化,伯劳开始鸣唱,而聒噪数月的反舌鸟则变得静默无声。</p> 芒种习俗 <p class="ql-block"><b> 青梅煮酒</b></p><p class="ql-block"> 芒种习俗里名气最大的便要属至今尚存的“青梅煮酒”。在江南地区和日本,每逢初夏时节,梅子次第成熟,但酸涩滋味却令人难以入口。于是妇孺孩童先采摘青梅进行清洗,再加水烹煮至酸味尽除。煮熟的青梅或是入缸加糖腌渍,或是投入黄酒中煮制。比如在《三国演义》之中,刘备与曹操“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p> <p class="ql-block"><b> 安苗</b></p><p class="ql-block"> 当然,芒种作为农业节气,自然也与其他节气一样,有着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习俗。从唐朝开始,百姓们逐渐自发组织起名为“安苗仪式”的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稻谷丰收,这一习俗到清朝道光年间时达到鼎盛。</p><p class="ql-block"> 在芒种当天,村中各家族长推举数名德高望重的长辈负责吉时选定,然后每家居民都用新收割的小麦磨粉和面,然后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的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装在竹箩中作为供品,集中在村社前举行仪式,然后相互交换面饼食用。随着现代宗族观念日益淡薄,这一习俗也基本消亡。</p> <p class="ql-block"><b> 送花神</b></p><p class="ql-block"> 送花神是流行于文人群体及贵族之间的风雅习俗--祭祀花神。古人相信有专门的神祇管理人间百花,俗称为“花神”。花神在春季下凡安排百花开放,过了芒种以后,人间进入暑天会越来越热,不适合花朵开放,所以花神就在芒种这天回天庭,百姓就要在这一天为花神饯别,以感谢花神对人间的眷顾,期待明年再会。明清时期这一习俗曾非常流行,但现代人基本已经废弃不知。</p> <p class="ql-block"><b> 打泥巴仗</b></p><p class="ql-block">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p> <p class="ql-block"><b> 接嫁树</b></p><p class="ql-block"> 芒种节气到来,果农会将不同的果树进行嫁接,使之结出的果实在形状和质量上得以互补。也有的简单地用刀在果树上划出几道口,让其吸收外面空气,增加果实产量。</p> 芒种古诗 <p class="ql-block"> 《时雨》</p><p class="ql-block"> 宋·陆游</p><p class="ql-block">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p><p class="ql-block">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p><p class="ql-block">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p><p class="ql-block">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p><p class="ql-block">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p><p class="ql-block">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p><p class="ql-block">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p><p class="ql-block">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芒”与“种”之间,</p><p class="ql-block"> 在收获与播种之间,</p><p class="ql-block"> 尽显生命的厚重与丰盈。</p><p class="ql-block"> 天地有偿,四时有序,</p><p class="ql-block"> 愿你芒种不忙,忙而不茫,</p><p class="ql-block"> 有种有收,不负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