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薛孔诚

<p class="ql-block">  安徽,安庆和徽州两市的首字组合成了现在的安徽省之名。 </p><p class="ql-block"> 安庆还在,徽州何在?</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传宋徽宗平定方腊后将歙州改徽州,辖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和府治徽州古城。</p><p class="ql-block"> 徽州名字的由来也颇有意思,其实原来叫歙县或者歙州。北宋宣和三年,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认为"徽"在当地表达"美好的地方",自己的年号"徽宗"也是同样的意思,干脆就改成"徽州"吧。</p><p class="ql-block"> 徽州之名始于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治所歙县,期间虽有这样那样的变化,但徽州的名字几乎都在延续。直至1987年,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徽州从此才走出了我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即将黄山、池州与宣城合并成为一个新的"徽州市",新的"徽州市"人口600多万,拥有黄山、九华山、徽杭古道等多个著名文旅景点,与新安江沿线统筹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黄金文旅线。但这终究是一种传说,让子弹再飞一会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件取自绩溪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从哲学、理学到建筑、音乐、医学,宣纸、绘画、盆景、制墨、砚台、制茶、美食……通通表达着徽州人的美好生活方式。从古至今,它始终引领着中国文人雅士的生活文化潮流。</p> <p class="ql-block">  徽州有谚语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由于山地众多,田地极少,徽州人无法通过农耕养活自己的子孙,男孩子到了13、4岁就会外出学徒,学不成不能归家的。这就是古代"徽商"的起源。 </p><p class="ql-block"> 不经意间,徽州人"丢"出了一堆老字号:张小泉,谢馥春,王致和,庆余堂,曹素功,胡开文,谢裕大......。</p> <p class="ql-block">  我于6月20日上午乘G 7317于11: 21到达歙县北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入住[披云山庄]。</p><p class="ql-block"> [披云山庄]位于披云路7号,建筑风格为皖南典型的徽派园林建筑。</p><p class="ql-block"> 披云山庄有"中国徽菜名店"之称。</p><p class="ql-block"> 这次歙县行,就以披云山庄为根据地了。</p> <p class="ql-block">  [太白楼]位于歙县城西练江边,太平桥西端,背靠山峦,和新安碑园相依偎。 相传李白曾读得一首歙人许宣平写的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颠。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读罢,击掌惊呼:此仙人诗也。遂来歙访许宣平,几经周折,却与许翁失之交臂。李白访歙时曾在这里饮酒,后人为纪念李白,特将此处改名为"太白楼"。</p><p class="ql-block"> 目前太白楼底楼作文房四宝展示用。</p> <p class="ql-block">  太白楼内景。</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位于歙县徽城镇。歙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秦朝置县,宋设徽州府,府县同城1400年,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p><p class="ql-block"> &nbsp;府城始建于隋朝末年(公元617年前后),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扩建成后来的规模。现存城墙约1500米,以及西门月城。东、南两谯楼、应公井、蛤蟆井、打箍井等宋以前古迹。大北街、斗山街、中山巷等街巷则基本保持着明、清风貌。县城在府城东侧,城墙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犯境之后。城墙沿山脊构筑,现存残迹,惟新安门、问政门较完好。古迹有古紫阳书院、文庙等。府城和县城内现存明清牌坊多座。</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作为千年府治所在地,囊括了诸多徽文化的精髓,古城既包括在原址复建的古城墙、瓮城、南谯楼、徽州府署等,又包括大量的民居遗存,尤其许国牌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等,以及几百栋古民居。</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p><p class="ql-block"> 汤显祖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我们都会背诵,但汤老先生如果能穿越到现在,还会无梦吗……</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是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徽州历史博物馆]位于徽州古城内,是以徽文化、徽州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超1万多平方米,展陈面积4000平方米,分"天下徽州"、"遥忆徽州"、"寻根徽州"、"秋兴徽州"和"梦里徽州"五大板块。&nbsp;</p><p class="ql-block"> 走进徽州历史博物馆,翟院深雪山归猎图、程邃精品册页、查士标行书大堂、陈嘉言梅花白头轴、黄宾虹山水画、窖藏元代瓷器珍品、唐代风形歙砚、汪廷讷铭文歙砚等一批珍贵文物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nbsp;</p><p class="ql-block"> 走进徽州历史博物馆,就如同推开了时光之门,每一个展厅就是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每一件展品无不见证徽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彰显徽州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渊源。</p><p class="ql-block"> 徽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涵盖经、史、哲、医、科、艺等诸多领域,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州教育、徽派盆景、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影响深远,吸引众多古今中外学者为之发幽探奥。</p> <p class="ql-block">  徽州历史人物群雕中有:胡雪岩、黄宾虹、陶行知、朱熹、胡适、詹天佑、许国、王茂荫、许承尧等。</p> <p class="ql-block">  "东南邹鲁坊"是徽州古城的标志。石坊正面匾额为"承流宣化"四字,表明徽州良好的历史传统和百姓的文化素养;背面的"东南邹鲁"则是表明,这里是礼仪之邦,所以现在提起古徽州,说到歙县,大家都说"东南邹鲁,礼仪之邦"。</p><p class="ql-block"> 令人费解的是,"承流宣化"的"承"字,少了两横,不知有何典故?</p> <p class="ql-block">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矗立于古城中心,跨街而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当时歙县人许国(1527— 1596)官居次辅(相当于副宰相),又是皇帝的顾问和太子的老师,劳苦功高,皇帝恩准立坊显荣。徽商、地方官吏也大力支助,所以建造得巍峨壮观,雕饰得极为华丽。八个柱子用梁枋相联,上部冲天柱略小,下面用12只大狮,就使结构安稳固实。柱子和横仿细刻团花锦纹和祥云仙鹤,以突出月梁上的主题图案。这些图案乃是当时的社会意识和许国的功名成就的写照。坊上的大字,是董其昌写的,其中"上台元老"表示许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并用天上的"上台星"比喻许国地位的显赫。 </p><p class="ql-block"> 这座牌坊从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石雕工艺等方面看,都堪称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 </p><p class="ql-block"> 许国石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许国:歙县人,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因云南平逆有功,晋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修建许国石坊作为纪念。石坊上"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就是许国的头衔。</p> <p class="ql-block">  [东谯楼]位于许国石坊西侧,又名阳和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楼高三层,大梁架于高台上,下为门阙,街道从中穿过。高约13米,宽11米余,深11.5米。建楼的起因,是出于一种风水观念。在这之前,城内经常闹火灾。绍兴二年,一次大火烧掉大半个州城,连州衙都化为灰烬。风水先生究其原因,一说是衙门摆错了方向,于是封掉原先的大门南谯楼,另建这东谯楼,并把南谯楼上的报时设备移到这东谯楼内。一直到明朝弘治年间,相继来了两位不信谬说的知府,一位叫彭泽,一位叫何欲,才又把南谯楼下的大门打开,封掉这东谯楼下的门道。但作为古建筑,却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后多次修缮重建。</p><p class="ql-block"> 2009年,当地政府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再现了明代府衙"规模宏敞,面势雄正"的旧貌,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被人们称为"徽州故宫"。</p><p class="ql-block"> 衙署为地方城市最高行政长官的驻在机构及宅第所在,为古代城市中最重要的建筑组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  府衙大堂,是知府发号施令、决讼案件的法堂,也是开读诏旨和举行大庆典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知府桌上的摆件。</p> <p class="ql-block">  在庭院中间的"戒石碑"上刻有"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可疟,上天难欺。"这十六字出自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著之"官箴"。</p><p class="ql-block"> 为整饬吏治,孟昶手著《官箴》,颁刻于全国衙署。其箴为: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为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驰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所得,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民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罔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p><p class="ql-block"> 孟昶的这首《官箴》以后被宋太祖摘取其中的四句作为《戒石铭》,颁行天下,令郡县刻石置公堂座前。其后历代州县衙门多刻有"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四句,以为做官主政之戒,影响天下达数百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府衙内设置了吏、户、礼、兵、刑、工等东西六房,相当于现在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p> <p class="ql-block">  在府衙内堂里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清慎勤"三个大字,但匾额上的"勤"字左下部少一横,据说这是寓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再怎么勤勉也是不够"。</p><p class="ql-block"> 南宋吕本中所著《官箴》载:"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p><p class="ql-block"> "清"就是清心、廉洁。"慎"就是谨慎、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勤"就是"尽心职事"。"清慎勤"三者,清是第一位的。一个贪赃枉法的人,是不可能把国家的事、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的,是不可能履行职事的。"清慎勤"又是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如果一个人当官处事,不慎不勤,即使两袖清风,却一事不举,什么事也办不成,至多是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官。</p> <p class="ql-block">  巡街的"保安"。</p> <p class="ql-block">  府衙的后半部分,现改作"徽工坊",用来展示徽州特色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  工匠在制作徽墨。</p> <p class="ql-block">  府衙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  [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后历代均有维修,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厥,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围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虽历经风雨,多次修缮,但古制古风依旧,为江南一座有名的古谯楼。</p> <p class="ql-block">  [陶行知纪念馆]座落在徽州古城的中和街,东眺问政山,南瞰长庆塔,西邻许国石坊,北附陶行知幼年时就读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崇一学堂</span>。(目前国内共有三处陶行知纪念馆,分别在上海宝山、江苏南京和安徽歙县)。纪念馆由新馆和旧馆两部分组成,旧馆为崇一学堂,为陶行知幼年就读之所,内陈有陶行知遗物和著名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p> <p class="ql-block">  汪一挑馄饨店,二楼可喝茶休息。</p> <p class="ql-block">  墙上掛一匾,后两字不知所云。</p> <p class="ql-block">  点了一杯黄山茅峰。 问老板有无歙县当地茶?答曰:以前黄山属于歙县。</p> <p class="ql-block">  [黄宾虹纪念馆]位于歙县打箍井街15号著名的"方士载宅"内,展厅面积约400平方米。馆内设有大量黄宾虹生平事迹图片、作品陈列,是我们寻访新安画派的重要节点。 </p><p class="ql-block"> 黄宾虹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山水画家,因善篆刻、工诗书、尤长山水的艺术造诣与北京的齐白石同享盛名,故有"南黄北齐"之美誉。&nbsp;</p><p class="ql-block"> 方士载宅,宅居名,位于许国石坊南侧,为大学士许国的"阁老府"的一部分,建于明万历初。阁老府为一大建筑群,门外有石狮、牌坊,内有大厅、花园、藏书楼等。方士载宅是当年的书房,布局是典型的明代样式:楼下较矮,房间临天井开窗,方格窗扇,装有带望柱、净瓶荷叶的窗栏;楼上较高敞,柱端、梁头都雕有生动的卷云、奔浪,脊桁下的垫木雕成花带。椽上铺望砖,再盖瓦。临天井通间用方格窗扇。因为明朝人把楼上当作主要生活场所,所以注重楼上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  墙上掛一匾,这几字怎么读?</p> <p class="ql-block"> 黄宾鸿画作《丹霞峰》</p> <p class="ql-block">  在谢裕大茶行,品尝歙县名茶"滴水香"</p> <p class="ql-block">  [斗山街]因背靠北斗七星排列的斗山而得名。长约500米,多为清代徽商、仕宦的深宅大院。它象所有的古巷一样,隐藏着太多的幽暗凄迷。深深的老巷,清幽的鹅卵石,白墙黛瓦的建筑,谜一样漂浮在我们眼前,一砖一瓦都有故事。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座北朝南,临街都是侧面山墙,墙上马头高低错落,加上门罩和石板路面,具有徽派街巷独特的幽雅风貌。巷内著名的建筑有:叶氏贞节门,建于明初,表彰一位尊老爱幼的女性;杨家大院,建于清中期,为官宦宅第;许家厅,建于清初,属私塾建筑;黄氏孝烈门坊,建于清初,表彰一位为未婚夫殉节的姑娘;汪中怡宅,建于清末,五开间,有精制的隔屏、窗栏;潘婉香宅,建于民国初年,三进串联,布局上形象地体现了“三世同堂”的观念;王世杰宅,建于民国前期,有小院、敞廊、花榭,呈现书香门第气派;蛤蟆井,建于唐代,是在岩石中凿出的深井,水质异常清冽。斗山街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慢慢地走在那幽深又潮湿的青石板路上,清爽的风把头发细碎地吹开。侧头一看,那藏匿在水雾间的白墙青瓦,让人觉得像是进入了人间仙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蛤蟆井]是斗山街景区内一个重要景点。据民间传说,唐朝贞观年间,从一对蛤蟆栖身的岩石上凿出两个泉眼,千年不枯,使用至今。 </p><p class="ql-block"> 当年蛤蟆井是斗山街一望族开凿的家井,因发现两泉眼就开凿了一对姊妹井,开凿成功后,这户人家考虑到斗山街缺水严重,就决定隔出一口井捐与街坊使用。蛤蟆井的来历实际上是徽州望族行善积德的又一美丽典故。</p> <p class="ql-block">  [渔梁古街]位于歙县古城东南约1.5公里处,依山傍水,公元759年形成街市,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铺就,恰似鱼鳞,故又称"渔鳞街",据介绍,满街的鹅卵石是防雨防滑的,渔梁街靠着码头,在繁华的年代,来往穿草鞋的劳动者无数,他们一路荷重踩着鹅卵石,脚底有一种踏实感。渔梁古街蜿蜒1公里,两边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号称"江南第一水街"。</p><p class="ql-block"> 渔梁是徽商兴盛数百年的重要水路码头,至今还保存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渔梁古街是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p><p class="ql-block"> 徜徉渔梁古街,在一家家老字号中感受岁月更迭;漫步徽州古城,触摸非遗的创新传承;行走千年卵石路,细寻徽文化的历史脉络;粉墙黛瓦与青山绿水串在一起,展现的是独特的徽州文化。</p> <p class="ql-block">  新安江畔品茗小憩。</p> <p class="ql-block">  [渔梁坝]位于歙县渔梁村,建成距今约1400年。 </p><p class="ql-block">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一是泄洪防旱,二是截流行船,三是美化环境。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作为几百年来新安江上大小商贾船队往来的一个重要码头,渔梁坝是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千百年来,无数徽州人从这里迈出脚步,又从这里倦鸟归家。</p><p class="ql-block"> 渔梁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 渔梁坝博物馆(祟报祠)]。</p><p class="ql-block"> 看完水坝,打算到位于渔梁古街的博物馆转一转,但铁将军锁门。据介绍,展馆不大,以图片、文字、实物的形式展出了渔梁坝的建造过程、建造工具和历代主持筑坝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渔梁坝博物馆所用建筑名"崇报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筑外观是典型的徽派风格。"祟报祠"</span>用于祭祀历朝历代修建渔梁坝做出献的人,如最初主持修建的汪华等。</p> <p class="ql-block">  "崇报立达"的匾额为清光绪三十一年崇报祠始建时,知府黄曾源所题。简单的四个字也说明了建立祠堂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靠天吃饭的古人大多喜欢逐水而居,改造水的工程于是就变得格外重要。一座渔梁坝,成就了徽商的辉煌,也见证了徽州人不畏艰辛的脚步,曾经有着祭祀香火的崇恩祠,如今虽少了香火,却多了更多愿意去了解它的人。</p><p class="ql-block"> 此为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棠樾村]属歙县郑村镇,位于县城西6公里处。村名"棠樾"二字出自《诗经甘棠》。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棠樾村是鲍氏村落,历代以经商为生。该村的大姓鲍氏,他们的本源断自晋咸和年间(326——335)的新安太守鲍弘。</span> </p><p class="ql-block"> 棠樾村以牌坊群而闻名于世。牌坊群由 7 座牌坊组成,以忠、孝、节、义的顺序相向排列,分别建于明代和清代,都是旌表棠樾人的"忠孝节义"的。在牌坊群旁,还有男女二祠,建筑规模宏大,砖木石雕特别精致,"中国牌坊博物馆"也在这里筹建。 </p><p class="ql-block"> 在封建社会,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表彰为朝廷兴旺作出的杰出贡献的官员,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镇,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廷。</p><p class="ql-block"> 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时期"功徳牌坊"的代表作,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筑风格混然一体,</span>形同一气呵成。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p> <p class="ql-block">  [ 棠樾牌坊群]建立的时间从明代至清代,每座牌坊都有故事、有来历,体现了"忠、效、节、义"伦理道德。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nbsp;</p><p class="ql-block"> 樘樾牌坊群矗立于农田中,四周没有建筑物,显得高大庄重,以农田庄稼的青翠色为背景,青灰色的石牌坊依次排开,时光、历史、自然和谐的汇聚在一起,为这历史厚重的牌坊群加上了肃穆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7 座牌坊连成串(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鲍家花园]系春秋名相"管鲍之交"鲍叔牙后裔,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鲍启运的私家花园。花园座落在棠樾牌坊群边,是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以徽派盆景为主题,同时荟萃国内外各流派盆景精华,与牌坊群景区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完整精美的徽商故里。 </p><p class="ql-block"> 鲍家花园占地360余亩,收藏盆景作品近万盆。荟萃海内外盆景流派之精华,广纳各方花草藤木之名贵,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于一体。为当今中国最大最美最具特色的徽商贵族庄园,被誉为"东方园林之母"。 </p><p class="ql-block"> 鲍家花园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且规模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徽商大宅院]位于歙县县城。整座古建筑群集牌坊、戏台、亭阁、花园、水榭等于一体,有宅第26座、房屋数百间、天井36个、柱子1580根。徽商大宅院气势宏伟,马头墙层层昂起,飞檐翘首,亭阁桥榭、牌坊宅第浑然一体,"三雕"(石雕.木雕、砖雕)精品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徽商大宅院]是将散落在歙县范围内濒临坍塌的26座明末、清代及民国时期徽派特色的建筑进行拆迁和修缮,整体搬了过来。大宅院内的徽州"三雕"精品达14000多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徽州三雕]: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走进歙县古城一座座徽州古典园林或徽商遗宅,无不被那一件件秀丽精美、清新秀雅的雕刻作品而感到惊叹。一个个优美的图案,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或是形神兼备的人物,或是呼之欲出的虫鱼,还是云蒸霞蔚的山水、幽香阵阵的花卉,无不在折射着一种经久不衰的光芒,表露着令人心醉的万般风情,散发着五彩斑斓的神奇色彩。它们都在门楼上、门罩上、楼阶前、还有的散布于梁、雀替、斗拱、驼峰、柱础、梁柱、斜撑、匾额等处,均衡对称、多样统一,给人以无尽的和谐美和韵律美,这就是蜚声海内外的徽州"三雕"艺术。</p><p class="ql-block"> 古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脚下,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雕等徽州文化,"徽州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徽州三雕"是古徽州流传的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工艺的统称,它们均为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严密稳妥,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砖雕:由质地坚细的青灰砖,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p><p class="ql-block"> 石雕:质地坚硬,防雨防潮,主要运用于建筑外部空间及建筑承重部分。雕刻丰富的石牌坊,玲珑剔透的石漏窗……无不展现了徽州石雕技艺的精湛。 </p><p class="ql-block"> 木雕:主要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严密稳妥,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从中可看出汉唐以来我国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传承脉络,同时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艺术门类如新安画派等艺术样式对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2014年,"徽州三雕"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 此为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晚餐品尝[胡氏一品锅]。</p> <p class="ql-block">  [胡氏一品锅]是一道非常出名的徽菜,相传是胡适任北大校长时,用"一品锅"招待女婿梁实秋,因其美味而得到"一品锅,三五七层花色多,品其味,离桌不离锅"的赞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