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留半亩读书声

老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图片来自网络】</i></b></p> <p class="ql-block">  某一时刻,眼前常会出现一些画面。细雨、松涛、溪流、鸟雀、夜色……或许还有学堂。眼前这许多没有关联的画面,突然间会让自己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感觉自己被分裂又被聚合了。分裂的是各种画面的不断切换,聚合的是:声音。</p><p class="ql-block"> 韵致律动的声音,往往给人以悦耳的美感。而声音背后的许多过往,总是没有征兆地会勾起我的一些寄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华胥引·诵声】</i></b></p> <p class="ql-block">  雨滴落在地上,枝杈间偶尔传出三五声鸟啼,几辆车流从身边掠过。而这所有的声音,却被路旁围墙内的另一种声音替代了,让我驻足闭目侧耳。“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墙内教室里传出了声音,孩子们在齐声诵读,他们将风声、雨声、植物拔节声,通过读书声有声又无声地传递给我。这是人们融入自然感受事物所发出的可供观瞻的景致。当时想到鲁迅《三味书屋》中的一段话,“学生和老师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还有先生陶醉的样子”。不知此时教室里的老师和孩子们会不会有如鲁迅描写的情形呢?但至少陶醉其中,我想他们是会有的。</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读书和诵诗的意义在于学习知识。我说,读书本身就是融情融景,诵诗本身也是美。</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过:“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而今天的我们,能否在诵读古人的诗书中寻找到与他们同居一时一地同谋一事一景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吟诵诗歌,历来是中国文人传承中华文化脉络的象征。读书自古皆吟诵。一百多年以前,无论是私塾、书院、官学,几乎所有的国人都是吟诵的。古人创作诗歌时,通常都是在见景见物见事后,先吟咏再三,而后记录。李白的诗作今存近千首,想是他也会经常诵咏。接下来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象,诗人在一次聚会上,面对席间的主人宾客和美酒佳肴,神态微醺,前后其步,举杯吟诵《将进酒》的时候,必定是将自己融入了诗句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律中,不应该是照本宣科。上千年的时间,我们的诗人一直是用吟诵的方式来创作诗歌。《红楼梦》描写贾宝玉题大观园的章回,就给了我们这样先吟后题的现场感。而今天的诗歌创作,叫作写诗不叫吟诗。写出来的诗,已少有了许多的声韵音律之美。</p><p class="ql-block">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样一个场景中。野外,一群女子正在采摘野生植物,她们一边劳动一边集体唱诵,无拘无束,自觉自然。这是《诗经》中《国风·周南·芣苢》的一个景象,这种充满了劳动欢欣,洋溢着劳动热情的歌谣,也是通过吟唱方式传递的。后来有人将这些歌谣以及雅乐和祭乐整理成文字,才有了我们所知道的一种转述叫作“诗云”,它与孔子的言论合并,称为“子曰诗云”。</p><p class="ql-block"> 总会有一些时候,总会有一些声音,一下就能触碰到我心灵深处的某个地方。这个地方仿佛是春天的啼鸟和惊雷,又像是深山的汩汩溪流和海岸的惊涛骇浪,而更多的像是世间万物无声无息无处不在的存在。我寄情于韵律,它视而难见,随音而生。终于,这些大自然的声音自然又巧妙地融进我们的诵读吟唱中。于是,诗文瞬间有了生命。这种生命,世界各民族都有。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就在奥林匹克节日上把作品以诵读的方式呈现给聚集在一起的希腊人。这样的呈现,衍生出欧洲后来的各类诵读形式,也影响到一百年前我国新文化运动中对于诗歌的一种新型语言呈现方式:朗诵。这种将西方重读音与我们古人轻吟慢唱的结合,让我们正在越来越身临其境地感受着世界文化的大融合。</p><p class="ql-block"> 幸好,一直以来,我们始终为中国式吟诵读书留有半亩方塘。让我们依然可以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鉴开的地方,领略并亲身感受。这源头活水,是我们“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修身方式之一,更是中国思维和精神的重要承载方式。也许今天的我们可以在这半亩方塘中寻到些什么。是什么呢?是时空!在时间和空间里,寻找中国式吟诵,寻找和建立中国人几千年本有的天地理念。2011年6月,中国音乐学院雅乐团成立。他们探索中国调式和容颜,依据古音整理出许多诗文进行演绎,其中依据上古音整理出武王伐纣的《牧誓》,在舞台上给我们还原了周武王会盟八百诸侯的战前动员令,豪气干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上古音诵读《牧誓》】</i></b></p> <p class="ql-block">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声音。他独具个性地吟诵着自己的辞章骚句,把中国诗歌带入一个由前人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又来到这所曾让我驻足的学校,这一次我受邀校外辅导员,与同学们约会在春天的古诗里,一起解读吟诵。这是我们现在的声音。我能感觉到这声音往来穿梭于古今的时空间,没有谁能将它夺走。</p><p class="ql-block"> 我唯有为这样的声音欣欣然吟诵一回。</p><p class="ql-block"> 桃放黉门子燕啼,</p><p class="ql-block"> 娇音婉转尽虹霓。</p><p class="ql-block"> 春光入室吟唐宋,</p><p class="ql-block"> 老稚诗情共一畦。</p><p class="ql-block"> ——写于二零一七年世界读书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诵唱柳宗元《渔翁》】</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