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皂头,看科技赋能农业创新,感乡贤守护传统初心

廖仲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随三清媚赴广信区皂头镇采风有感</span></p> <p class="ql-block">我与皂头,曾有交集。十多年前,我在广信区田墩镇中学任教,每周一趟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皂头是必经之路。就是闭着眼睛,我也能说得出那一条道路两边的商铺、菜场、酒厂、学校、医院等,谁在前、谁在后、谁在左、谁在右......</p><p class="ql-block">时光如流,转眼经年。此次以采风之名走进皂头,不仅在镇上穿梭,更是深入乡村参观,我才发现眼下的皂头早已今非昔比,改天换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首站:云田农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体验科技赋能的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数次耳闻国家农业现代产业——云谷田园之大名鼎鼎,此行第一站,我们来到的正是其重要组成之一:名贵中草药金线莲研制种植中心——云田农业。</p><p class="ql-block">北有冬虫草,南有金线莲。据工作人员介绍:金线莲是稀有山珍补品,市场售价可达上万元一斤。尤其是野生金线莲异常名贵,因为它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只生长在北纬24度的黄金纬度、海拔300至1200米的丘陵原始原生态,且生长缓慢。而且,金线莲种子的发芽率只有千分之一,成苗率仅为万分之一,成活率低,产量稀少。加之人工盲目采挖,生态破坏使得金线莲日趋枯竭。金线莲已然陷入濒临灭绝,一草难求之境。</p><p class="ql-block">在云田植物工厂的车间内,我们亲眼看到了装在一个个玻璃罐状容器内的金线莲已经发芽吐新,芽苗清新翠绿,很是惹人。罐身上还贴有时间标签。放眼望去,整个房间所有的架子上,一排排、一层层的罐罐,密密麻麻、挨挨挤挤,蔚为壮观。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生长期在1-4个月之间的金线莲,另有5-8月的在另一车间,所使用的容器也不同。果然,转身进入另一车间,我们随即看到了身姿已经挺拔、叶片纹路也已十分清晰的成年金线莲。</p> <p class="ql-block">从大自然中的濒临灭绝到人工种植下的如此郁郁葱葱,这些活跃的生命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涅槃?——科技。当然是科技在创造奇迹!工作人员继续介绍:云谷田园植物工厂金线莲科研团队用黑科技攻破珍稀本草金线莲的生长“密码”,14位博士,10年攻坚,突破金线莲培育壁垒,通过科技赋能纲目精粹,突破自然限量。在车间,通过对整个环境的控制包括温度、湿度,使室内达到金线莲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把野外三年的生长周期缩短到了室内的八个月,让濒危珍贵的金线莲得以繁殖、量产,且其苷含量比野生的还高了一倍,真正地做到无农残、无重金属。目前,云田植物工厂年产金线莲3.5吨,产值约7000万元。效益惊人。</p><p class="ql-block">走出车间,我们又亲口品尝了金线莲泡制的茶水。看着姐妹们都在欣赏、抚触精致高档的金线莲茶饮包装盒,不时发出“啧啧”之叹。我的内心也泛起阵阵涟漪:还好有科技,幸而有科技,我们这些凡人俗子才有机会享受这自古以来历代皇家之专用御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末站:三鼎农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感受一颗乡贤的初心</span></p> <p class="ql-block">毋庸置疑,科技让人类生活更美好。不管是行至工厂,还是漫步乡野,我们时时处处都可以切身感受到因为有了先进的科技赋能农业,产量提升、效益凸显,我们祖祖辈辈沿用至今的农作方式也逐渐在改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再常现,“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再常有,“一身雨水一身汗”不再常见。那么,走向未来的路是否一定就要忘记过去?</p><p class="ql-block">在此行采风的最后一站——三鼎农庄,我找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答案。下午四时许,庄主蔡总在门前亲自迎接我们,魁梧身形、纯真笑脸以及浓密的黑发让我怎么也不能相信他已年过六十。农庄是起初的名字,如今已换成了“寻根园”三个苍劲大字刻于入口处的石牌之上,一眼望去,悠悠乡愁与深厚文化所交融的情感都化作了不发声的建筑,虽不言语,却藏在每个人的心里。于此,蔡总也给我留下了第一好感。</p><p class="ql-block">据蔡总介绍,园内的三鼎民俗博物馆建筑按易经八卦九宫布局,收集明清时期4000平米老宅,修旧如旧,并收藏品1000余件老物件(古农具、家具等)。</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主要构成为一殿八馆。即神农殿、乡贤名人馆、古农具馆、百家姓馆、儒家文化馆、道家文化馆、大门门楼、照壁与莲池。</p><p class="ql-block">跟随着蔡总的解说,置身、驻足在一件件古老而陈旧的器物面前,我们既像是在阅读一本鲜活的历史书籍,又像是重温儿时或更久以前的场景。大家聆听着,也交谈着这件物品自己曾几何时见过,那件工具又在哪年哪月用过……容颜没有显示彼此的年龄,语言却在不经意间透露了一切。</p><p class="ql-block">大家观看着,也惊讶着蔡总怎能收集到如此多的旧物。尤其是神农殿正殿庄重威严的炎帝神农一侧,24节气塑像依次整齐陈列,并配有相应的图文说明。还是他从台湾博物馆用心观摩得来的。除了塑像,还有刻于墙壁上的人物、动物、器物和功绩图,无一不栩栩如生,演绎着易经八卦的文化渊源以及炎帝教民耕种被后事尊为五谷神与本草医祖的神奇传说。</p><p class="ql-block">以及保存在古农具馆的犁、耙、耕、糙、风车、斗笠、水车、竹轿等上饶昔日农具。都是他一件件宝贝似的从民间乡户收寻、讨要而来。闻此,我忍不住开玩笑说蔡总这淘宝行径其实多么伟大。</p> <p class="ql-block">这世上收藏什么的人都有,可收藏农具又是为哪般?我想这应该也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蔡总回忆说,当年见到他举动的村人都笑他痴傻,断定这小子将来肯定成不了大事。而他只是埋头做事,并不解释。一个无从将内心诉诸于他人的少年,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自己喜欢做、觉得应该做的一件事,直至今日。初心不改。</p><p class="ql-block">走完正殿,参观完农具馆,蔡总还带着我们相继看了农业发展简史馆、乡贤名人馆、百家姓馆、儒家文化馆等,每到一馆,他都能情绪饱满地侃侃而谈,他是如此谙熟与了解这里的每一处、每一物。倘若是换别的年轻女导游或者解说员,我想即使比他的普通话标准百倍,但也一定不及他对这里的情深义重。人说,与物器的相知相处,最是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蔡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极佳的范例。</p><p class="ql-block">他的每一句话语,不仅仅只是在介绍,更是在用情的回顾,用心的召唤。继好我们承传统文化,从守护身边旧物开始。他,以一己之力,诠释了一个炎黄子孙该有的担当。他说他喜欢研究《易经》,也喜欢读《道德经》。平日里,总有朋友买房建房时喜欢找他帮忙看风水。他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推却。</p><p class="ql-block">面对一个如此热心于传播中华文化、如此痴情于守护古老器物而又以成人之美为美的人,我,该以怎样的词汇褒奖亦或赞美他呢?我思忖,亦为难中。</p><p class="ql-block">看到乡贤馆名人画像中,有他的一席之地,我大喜:此人“贤者”足矣,无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供图:三清媚&摄影师:杨志坚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