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芜湖一中从1903年开办新学以来,已经有过两个甲子的辉煌,令世人瞩目。这120年来,祖孙三代都曾在这所学校上过学的人,比比皆是,从1949年以来更是不足为奇。我自己亲眼所见或亲自经历过的,是他们中有人自已一开始在这所学校教书,而后其子女一个又一个在这里上学,然后其孙辈又继续在这里上学的。如果把他们当着家族的话,这样的家族可大有所在。毫不夸张地说,这一个又一个家族为芜湖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貢献,他们中不少受益于母校多多,成才后又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貢献。一天,和我儿时的伙伴,一中时的同学,安徽省著名钢琴家谢国华音频聊天时,.谈着谈着,突然想到一快,觉得要写写这些家族,可以从一个侧面,向世人展示芜湖一中乃至于芜湖的教育史,于是我从这个方向开始行动了。我已经写了几篇,今天要写的是我的一位数学老师谢大棋家族,这个家族从外省搬迁芜湖之后,在芜湖到现在虽然仅有四代人居住,但仅仅第二代,就有十五家人在这里生活、学习和工作,这十五人中不乏其文化教育工作人士,对芜湖教育等各方面都多有貢献。</p><p class="ql-block">图片所示,谢大祺家族的第三代谢祖渝在成都杜甫草堂,在他二伯谢无量题写诗词的石碑前照的相。</p> <p class="ql-block"> 谢祖渝的爷爷谢维喈是四川人,1887年从四川迁来芜湖,一直都生活在芜湖。先中进士,据说那段时间要考八贡,考上才安排官职。他在安徽任了5处县官,安家在芜湖东门外,即原来禽蛋厂,火柴厂(那里)很大的一块地方。</p><p class="ql-block"> 谢老先生很有福气,生了八男七女。其中有两位国家级名人。.</p><p class="ql-block">三伯伯万慧法师是近代著名高僧,国学大师马一浮曾在马一浮传里说,中国佛教界出过三个圣人,唐僧,临真,万慧。万慧自述非常佩服近代学者严复,万慧年少时正值严复唍江中学监学。万慧应该是芜湖一中最早期的校友(万慧1889年出生)。</p><p class="ql-block">一位是二伯, 谢无量(1884~1964),出生于四川乐至人,3岁时随父来芜湖,到15岁才外出闯荡。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01年与李叔同、黄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学。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评论家王进玉对其评价说:“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谢无量和芜湖一中是有姻缘的,他是否在中江书院读书,已无法考证,但从他的弟弟曾在中江书院读过书,可以猜想,他有可能也在中江书院上过学。不过,他在辛亥革命后参加革命活动,曾与当时的芜湖五中有较大关联,这是不争的事实,芜湖一中校史馆中有专门的谢无量的图片和介绍,便是明证。特别有一张照片很吸引人的眼球,那就是1956年1月谢无量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二次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宴请(中为卫立煌,右为谢无量,此照片刊载《人民画报》1956年第9期)。</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翻拍自芜湖一中校史馆</p> <p class="ql-block">谢祖渝的父親谢大祺解放后曾任芜湖一中的数学老师,而且一直教高中,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关于自已的父亲,谢祖渝如是说,“我父亲从小跟随哥哥谢无量,受其兄影响较大,接受马克思的思想较早。马一浮从国外帶回中国的第一套英文版的资本论,交给谢无量,隨组织人员翻译,我父亲也参加了。在大学读书时正值五四运动,父亲是学生会主席,他的挚友回忆当时谢大祺是他们搞运动的头,很会演讲。父亲共读过二个大学唐山大学和北大数学系。以后由其兄介绍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其中39年参加中苏文化交流协会,孙科任会長,父亲的一些好友王昆仑,(全国人大付主任)孙晓村(全国政协付主任)也在其中父亲担任总干事,发表了许多文章,网上都可以查到,苏联往中国大使还请他去苏联,全国政协副主席孙晓村给我的信中高度赞扬父亲年青时是一位积极参与运动,並告之经常在我家开会,隨后父亲生了八年大病,42年后辞职,也没有参加国民党的登记,也就成了群众。</p><p class="ql-block">解放后,五六十年代教数学,教学认真,受到好评,教书期间曾发表二篇论文于数学通报上,据说当时在芜湖还是唯一的,他的学生钟家庆每年回来都要来看望恩师(当然也会看望其他老师)钟家庆发表了唯一的一本书,未发表前征求父亲意见,父亲也提出了意見,在钟所著书的前言和后序中均有真诚的致谢。在(芜湖一中)任教期间,有大学来调其去大学任教,因一中挽留,他也没去,在那重政治的年代他那复杂的历史使他免不了成为老远动员,只是现在的网络年代才能查看到他的历史轨迹。最终在文革期间因肺癌病逝于70年。”</p><p class="ql-block">谢大祺也曾是我高中的数学(代数)老师,正如谢祖渝所说,他是个教学认真、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我和我的同学对他讲的数学课确实特别感兴趣。至今我还记得他上课时的情景:慢声细雨,娓娓动听;很难的题目,经他不慌不忙地仔细剖析,你很容易听懂。他的脾气又特别的好,从不大声批评学生,因此学生都很喜欢他!</p><p class="ql-block">我还记得60年高考前,在一中阶梯教室他做那场临考前讲座:阶梯教室比普通教室大好几倍,他又不习惯大嗓门说话,挤满阶梯教室的我们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地听他讲课,生怕听漏了什么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当过谢老师学生,大学毕业后回母校任教的数学老师张晓林也特别感谢谢老师。他曾当面对我说过:他到学校当老师后,学校让谢老师成为他的指导老师,谢老师身教言教,他得以迅速成长,最后成为芜湖一中八十年代以后的学校乃至于芜湖市的数学教研组长,市里头块牌子的数学名师。</p> <p class="ql-block">谢祖渝是我芜湖一中的学弟,他比我小五届,是1965年芜湖一中的毕业生。他在上中学时,虽然我们都是教师子女,但几乎没有接触。他大学毕生后到芜湖缝纫机⺁工作,由于他的厂长刘玉振是我60届的校友,我才和祖渝及在工厂工作的其它校友来往较多。坦率地说,受过芜湖一中这所学校洗礼的学生,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都比较高,在工厂干得很出色。记得那时,他在工厂负责科研工作,曾经在国内率先搞过研究并制造香烟过滤咀项目,很有成绩。以后原所在工厂发生变故,他毅然决然地下海办厂,很快成为成功的企业家。</p><p class="ql-block">讲到这里,我得总结一下。120年间,谢家家族四代人与一中的有切不断的渊源。</p><p class="ql-block">祖渝爷爷把自己的子女送进中江书院读书、祖渝父辈这一代有15人,均已不在世,现在已无法考证有多少人与一中有关系,但至少有三人,谢无量,万慧法师在中江书院读过书,也曾与芜湖五中(一中前身)有过亲密联系;谢大祺在芜湖一中教过书;</p><p class="ql-block">祖渝这一代,有芜湖一中61届、65届,67届学生;第四代则有91届的学生谢川。谢川和他的同学们还经常请班主任参加同学聚会,继续一中情节。</p><p class="ql-block">祖渝现在退休了,在把自己的事业交班给也曾在芜湖一中上学的儿子以后,他也热心于芜湖一中校友的联络工作,加上他一直在芜湖生活,所以成为外地校友回芜的一个联络站。这不,他的同届同学原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回毋校,他立即和在芜湖的同届同学赶去芜湖一中陪同。总之,他和他的儿子继承了父辈的传统,继续为芜湖一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p><p class="ql-block">120年间,这一家族的四代人都与我们芜湖一中密切相关,在芜湖一中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中华读书报 2015年05月20日 星期三刊登一文,全文摘录,供想更多了解谢无量的人享用。但特别要说的是,此文标题似乎有些不确切,为此在摘录前先做出说明。</p><p class="ql-block"> <u>还是有一些事,如国内二次评选近代(从康有为开始)十大书法家他都在;人民大学最高文学奖为谢无量奖,並再版了谢无量文选。四川省最高书法奖为谢无量奖,四川乐至成立谢无量研究会,及谢无量广场。中国书法正在出谢无量书法单行本。</u></p><p class="ql-block"><b>世间已无谢无量</b></p><p class="ql-block">徐鲁《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5月20日 14 版)</p><p class="ql-block">谢无量</p><p class="ql-block"> 武昌东湖长天楼上的楼名匾额,共有两块,一块比较新的,容易识别,一看就是大家熟悉的“毛体字”,是后人从毛泽东手迹中的集字。而挂在二楼正中央,朝向湖水的那块匾额,比较古旧了,也没有任何署名,一般人都不知道这字体娟秀的“长天楼”三个字出自何人之手。每次我陪外地来的文化界客人登楼,都会故意先卖个关子,考问一下客人,是否熟悉这是谁家书体?但来客大都茫然摇头,不敢断定。有几次还是陪两位书法家登楼的,结果也是一样。于是我就带点卖弄见识的意味告诉客人:这三个字出自近代学者谢无量之手。不过,有的朋友似乎对“谢无量”这个名字也有点茫然。这就不能不让人顿生“旧时王谢堂前燕”感慨了。</p><p class="ql-block"> 谢无量(1884—1964)是四川乐至人,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他是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谢生于清末,少年时即以诗名世,人称“神童”,却又鄙视科举,不齿应试。1901年曾与李叔同、黄炎培等一同考入南洋公学,课余与马一浮等创办翻译会社,编辑出版《翻译世界》杂志,同时也与章太炎、邹容、章士钊等交游,为名重一时的《苏报》撰稿。</p><p class="ql-block"> 1906年,谢无量赴京任《京报》主笔,撰写社论和评论时事。三年后返蜀,被聘为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校长)。其时清廷宣布停止科举,然又倡导“保存国学”,在全国创办了七所“存古学堂”,成都亦居其一。谢无量当时已拥有“蜀中奇才”美誉,却以一少年“白丁”身份,担任了以“秀才”为学子的成都存古学堂监督,兼授词章,教学之余,潜心研究古典文学。是年秋天,四川成立“咨议局”,谢与张澜等一起参加立宪运动,并受托撰写《国会请愿书》,其中有言:“天下情势危急未有如今日之亟者,内则有盗贼水旱之警,外则有强邻逼处之忧。……当局宜博咨天下之贤士,群策群力,急起直追,以救危之于万一。”他在请愿书中呼吁当局,“亟盼速定大计而开国会,以顺人心。宗社安危,在此一举”。</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与张澜等在四川参加了著名的保路运动,堪称辛亥元老。1912年夏离川到南方各省游历,翌年赴上海,为中华书局编辑,并陆续出版了《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等著作。1917年7月,孙中山在上海撰写《建国方略》时,驰函约见谢无量,并以所著诸稿,征求谢的意见,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数年后,孙中山委任其为大本营参议,1924年5月又任命谢为大元帅府特务秘书(机要秘书)。是年秋天,谢跟随孙中山北上。1931年2月,谢无量曾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谢在上海创办《国难月刊》,主张改组政府,抗击日寇。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谢与蔡元培、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来又参与过沈钧儒等组建的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谢先撤至汉口,次年转香港,1940年返回重庆、成都,期间生活清苦,靠鬻文卖字为生。</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谢无量历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川西博物馆馆长、四川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委员等职。1956年1月作为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受到毛泽东接见。毛主席在中南海设便宴招待谢无量,同席还有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此后,谢无量即留在北京,担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住在铁狮子胡同红楼寓所。年逾古稀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聘请谢到校任教授,主讲《文心雕龙》。1964年12月7日,谢无量病逝,享年80岁。</p><p class="ql-block"> 谢无量是一代书家。大半生居住湖北的川籍书法家、古典诗词学家吴丈蜀先生,曾对人言,当代书家他最佩服的有两个人,一是于右任,一是谢无量。他说:“我的字跟谢无量的字有明显的不同,我是中锋多,谢无量多用侧锋,他是帖学,但是都是一个路子,追求意趣,追求神韵,这是最高的追求。”《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载有吴丈蜀先生撰写的谢无量书法赏析一节,对谢氏书法艺术评价甚高:“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从他的手迹中可以看出他对魏晋六朝的碑帖曾下过相当的工夫。从行笔来看,受钟繇、二王及《张黑女墓志》的影响极为明显。从结体来看,则可窥见《瘗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尽管他师承这些碑帖,但决不做他们的奴隶,而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创造出自己的书体……”</p><p class="ql-block"> 谢的字结体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因此也被誉为归真返璞的“孩儿体”。于右任对他的书法亦有赞异,说他是“干柴体”,“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曾赞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p><p class="ql-block"> 四川的一位文史专家邓穆卿先生与谢无量有所交。他曾撰文说:“无量写字,多系条幅、横披、书卷等大小之行楷,楷书大字极为难见。唯灌县二王庙大殿右侧,悬有其斗大楷书‘威镇江源’横匾一通,一笔不苟,气魄雄伟,结构至美,实为其书法中少见之品。其匾与殿左侧对称处于右任所写草书‘是为不朽’大横匾相配。……现无量书法作品,世不多见。唯草堂尚存其书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匾,虽非墨迹原件,但以精工刻之于楠木,尚不失无量笔墨情趣,尤因此书为无量晚年炉火纯青之作,可窥见其卓绝书艺,故常使欣赏者流连瞩目。”</p><p class="ql-block"> 谢氏学识渊博,研究范围覆盖了文、史、哲、经学等多个领域,堪称博学深思的一代学问大家。毛泽东曾评价谢无量说:“谢无量先生是很有学问的,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都很有研究,思想也很进步,在苏联十月革命以前就写了《王充哲学》,这是提倡唯物史观的。”1956年毛泽东宴请卫立煌将军,曾专门邀请谢无量作陪。</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与谢无量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学者吴宓(雨僧)先生,在他1945年1月8日的日记中,记下了对谢颇为不满的一笔。其实他与谢都居住在成都。“访谒谢无量(原籍四川梓潼,久客芜湖,年六十四),肥而修整,无一丝白发,着鲜裘,于此接客甚多,均为求书来者。盖谢无量以名士鬻书,书法逸而肆,然今在成都最为人所推重,所入独丰。眷犹居渝,而在蓉得一少且美之女为其妻或妾,人羡其艳福。性好赌,恒作竹战,亦普通名士之收场耳。宓呈《五十生日诗》,谢君未及阅,遽以授其客汪某等,宓颇不悦,阻之未及。”</p><p class="ql-block"> 吴宓先生原本就是诗人名士,关键一句是“宓呈《五十生日诗》,谢君未及阅,遽以授其客汪某等”,显然是伤了他的自尊心,再加上谢无量其时“着鲜裘”、“所入独丰”,还“得一少且美之女为其妻或妾,人羡其艳福”,都不能不同时刺激着诗人的感受,遂有此腹诽。</p><p class="ql-block"> 谢无量晚年任教四川大学时,在主讲《庄子》之外,还讲述过《汉魏以后四大思想史》。有人评价说,谢氏此课,对玄学、佛学、道学、理学融会贯通,作类比综合评述,其方法及见解,竞与西方之“比较学派”不谋而合,实堪称一位勇于探索创新的学者。</p><p class="ql-block"> 谢无量与湖北和武汉渊源不浅。抗战初期,谢无量一家数口流寓安徽芜湖。芜湖情势危急之后,幸得撤出险境,来到武汉。居住汉口的这段日子,据说也是他平生写字最多的时候。曾有朋友欲求他墨迹,特购白纸折扇数柄请他写字。谢无量执扇笑曰:“君真深谋远虑也!”朋友不解,说:“几许扇面,何得用此重辞?”谢回答说:“目下方为隆冬时节,阁下即写扇面备来夏用,非深谋远虑而何?”即此亦可见谢氏的诙谐机智。也是在汉口时,曾有一位喜欢写字的人何某,颇为自负,有一天将其所书条幅请谢无量品评。谢鄙其字劣,不明言,只是淡淡说了句:“阁下之字,雅俗共赏。”何某不悟,竟飘飘然继问:“先生以我所写字,得无俗耶?”谢遂掩口,举座亦哑然。</p><p class="ql-block"> 至于武昌东湖“长天楼”那三个字的匾额,是谢无量在何时何处所写,一直未见有任何当事人回忆文字,推想其中必有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