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赏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文 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网络(鸣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参考书目:①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②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 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曾作《闻鹤楼成赋寄楚中一二知己》,表达了对黄鹤楼“壮观百年今在眼”的喜悦。三十一年归里,工诗古文词,长于考据, 专事著述。朱彝尊作文、考据都擅长。诗歌工整雅健,与当时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南朱北王”);词风格清丽,开创“浙西词派”,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热衷购藏古籍,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著述甚丰,所辑《词综》是中国词学方面的重要选本。朱彝尊论词重“醇雅”,讲究寄托。但他又以为诗词有别,词宜于宴乐嬉逸,歌咏太平,这对浙派词人和他自己的作品都起了不良影响。朱彝尊的词现存500多首,风格清雅疏宕。但过分追求技巧,讲究声律,偏重词句琢磨,作品虽多,题材仍不免狭窄。著有《曝书亭集》80卷,《日下旧闻》42卷,《经义考》300卷;选《明诗综》100卷,《词综》36卷。此外,朱彝尊在经学、目录学、史地学、 金石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称朱彝尊为有清一代之文化巨人,洵不虚言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朱彝尊是明朝大学士朱国祚曾孙。天赋异常,读书过目不忘。 家里贫穷,四方游学,向南越过岭南,向北到达云朔地区(山西北部靠近内蒙地区, 辽有代北云朔诏讨司,后改云内州,辖境约相当于今内蒙固阳县、土右旗、土左旗一带,治所在柔服,今土左旗西北,领柔服、宁仁两县),向东到达大海,登到和陆地相连的芝罘岛(在今山东烟台),游历浙江瓯江流域地区。碰到祠堂荒冢、破炉残碣上面的文字,都细细搜索考证,与历史记载参照对比,寻找其中的差异。回到故乡,和李良年、周筼、缪泳辈一起讲授诗歌,他的文名逐渐大了起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康熙十八年,应试博学鸿词科考,被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当时富平李因笃、吴江潘耒、无锡严绳孙及朱彝尊都是以布衣百姓应试中考的,他们一起参与编修明史。他建议寻访遗留下来的典籍,同时放宽编修的时限,不要效仿元史那样编写得匆匆忙忙的。他辩论了方孝孺之友宋仲珩、王孟缊、郑叔度、林公辅诸人都没有被难, 从而知道从亡、致身录说诛九族,并杀戮他的弟子朋友为一族不足为据,所说的九族,其实是本宗一族。又说东林人物不全都是君子,和东林不同道者,也不全都是小人。 编写史书的人,不该存有门户偏见,以同道和不同道来分辨正邪。二十年,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担任江南地方主考官,被人们称为能够得到人才。入值南书房,赐紫禁城骑马。数次参与内廷宴会,被赏赐绣花服装、时令水果,他的诗中都有记载。不久因为私自挟带小胥进入内廷写书被弹劾,降官一级,后来又官复原职。三十一年,假归。康熙南巡,在无锡迎驾,御书“研经博物”匾额赏赐给他。当时王士祯工诗,汪琬工文,毛奇龄工考据,只有彝尊兼有众长,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曾选《明诗综》,或因人录诗,或因诗存入,选择排序最为恰当。八十一岁过世。子朱昆田,也工于诗文,早卒。孙子朱稻孙,举乾隆丙辰博学鸿词科,也能继承先祖家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清康熙己丑(1709)农历十月十三(11月14日)子时,一代文宗朱彝尊在他的竹垞园里安然去世。作为嘉兴历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他以博大精深的学术成就和文采风流的文学作品,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朱彝尊嗜书成癖。在京城,四方之书汇集大内,有一次他带着写手到宫中抄写各地进呈的书籍,被人举报漏泄宫禁机密,因此遭到贬斥。事关风雅,当时称之为“美贬”。朱彝尊自己作铭,其中有“夺侬七品官,写我万卷书”之句。 这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事。闲置七年后,朱彝尊虽曾复补原官,但不久又被罢,从此也结束了他的官场生涯。这时的朱彝尊,已经64岁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归乡后,朱彝尊曾先后去广东和福建游历,并来往于吴越间。康熙后来几次南巡,他都到无锡迎驾。康熙四十四年(1705)那一次, 他将自己的经学著作《经义考》之《易》《书》两部分进呈。康熙评价很高,赐“研经博物”的四字匾额,皇太子胤礽称朱彝尊为“海内第一读书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朱彝尊晚年在嘉兴王店营建竹垞,后来名满天下的曝书亭即是其中的一景,他以此来作为自己文集的名字——《曝书亭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桂殿秋·思往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思往事,渡江干。青娥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回忆往事江边上,江水中映着美人的倩影和秀丽的远山。我俩同船共听滴滴答答的雨声,各自孤宿,竹席衾被单薄,默默地忍受着严寒。</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桂殿秋:词牌名,即《捣练子》, 取自唐李德裕送神迎神曲的“桂殿夜凉吹玉笙”句。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另有双调三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的变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朱彝尊十七岁入赘到冯家,其妻妹冯寿常只有十岁。九年后冯氏出嫁,到了二十四岁她又回到娘家来住,在这时她才真的和朱彝尊有了爱情事件。但她在三十三岁就死去了。 朱彝尊一生都珍视着其与小姨子(妻妹)冯寿常的那段恋情,曾以一首排律《风怀二百韵》记叙他们的爱情故事。诗歌结集时,别人劝他删去此诗,他表示,宁作名教罪人,也决不删此诗。即表示宁可死后没资格入祀孔庙两庑,即所谓不吃冷猪肉,也要保留之。他还以冯寿常的字“静志”作为自己诗话和词集之名。一部《静志居琴趣》,《静志居琴趣》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与《风怀》诗一样,是那铭心刻骨的情事的记录。多是以静志为对象的情词。 冒广生云:“其实《静志居琴趣》一卷, 皆《风怀》注脚也。”(《小三吾亭词话》)《桂殿秋》则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桂殿秋》忆念的是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朱竹垞随岳父从练浦迁居王店途中初相恋的往事。仅只二十七字的小令中,写尽微妙之心理活动,而且从白天写到通宵。词共两个层次,一是视觉表现,二是听觉和肤觉表现,而诸种感觉集中起来实皆心态感知而已。这首《桂殿秋》,五句,二韵,二十七个字,纯属短制。在如此短短的尺幅中,织进了词人缠绵悱恻的情思,而且描画出意中人的眉眼。这大约就是该作赢彩的缘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词人以轻灵的笔触。描绘了载着他和她的小船,随着回忆的水流,沿江驰向了秋风秋雨的越山的场景。开头一个“思”字,带起“往事”,进而提掣着全词,把全词的内容界域在回忆的范围里;再一个“渡”字,表明词人此行的去向和乘载一乘着船儿沿江而前,至于去往何处,不得而知。词旨并非记游,而是透露一种朦胧的爱情。“思往事”, 是时间;“渡江干”,是地点。 “青娥低映越山看”,像一幅特写,那种神往之情,痴迷之情,不舍之情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时,也隐约显露了他们那特殊的恋情和特定的处境。这是全词情绪的高峰。词人描画意中人的形态,并没有着笔她的眼睛,“青蛾”下面的明眸显得朦胧,从而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一个“低映”,再一个“看”,活画出少女遥望雨色迷蒙的越山的情态。这少女许是有满腹心事。透过少女朦胧望山的身姿,似乎可以看到在她不远处正在凝视着她的词人的形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既有现实的白描,又有心理感受的流泻。人以五尺之躯的有形个体却要追求无限,以不满百年的短暂生命却要追求永恒,以令上帝发笑的认识能力(西人有言: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却要穷究真理,以区区天地过客却要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一样,对心灵沟通的执著也是人生中的又一个二律背反。“共眠”,极险,险些使词趣跌入邪秽的渊薮。“听秋雨”是不眠时听觉感知,极写词人与意中人虽同舸共眠却心愿难遂的凄苦心态与情状。既然是“秋雨”,那么这辰光最多是“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深秋, 但词人却硬说是“寒”,是因为“各自”“小簟轻衾”。小簟,意中人所卧,隐写意中人娇小温柔;轻衾,词人所用,隐写不耐秋凉。或日二人皆“小簟轻衾”也未尝不可;但共眠分卧确是不容置疑的。否则,“各自寒”便好无来由了。“各自寒”,分明使自然气温下降了许多,其原因当然是“天气不寒人心寒”了。这一韵曲折往复,蕴藉委婉,不言相思愁苦,而极言相思愁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附带提一笔,词人与意中人只是心会神交,并没有结合。尽管好花旁落,词人却旧情不忘,所以有《桂殿秋》。 如此痴爱之写,却又不见字面直露,全在一“看”、 一“听”、一“寒”中传出;而全部复杂难言之心绪也仅凭一“共”、 一“各”字之对相观照抽引,诚是不凡之圣手。</b></p><p class="ql-block"><b> 谭献说:“锡鬯、其年(陈维崧字)出,而本朝词派始成”,“锡鬯情深,其年笔重,固后人所难到。”(《箧中词》二)《桂殿秋》是朱彝尊的代表作。况周颐的《蕙风词话》将其列为当朝第一。寥寥四句,二十七个字,勾画了一个凄婉场景,讲述了一段动人故事,抒发了一腔不舍痴情,揭示了一种无奈人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朱彝尊是清代词坛领袖,其词在清词中影响巨大。他和陈维崧并称“朱陈”,执掌词坛牛耳,开创清词新格局。他认为明词因专学《花间集》《草堂诗余》,有气格卑弱、语言浮薄之弊,乃标举“清空”“醇雅”(其说源于张炎)以矫之。他主张宗法南宋词,尤尊崇其时格律派词人姜夔、张炎, 提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姜夔)最为杰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词综·发凡》又云:“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他还选辑唐至元人词为《词综》,借以推衍其主张。这一主张被不少人尤其是浙西词家所接受而翕然风从,“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静惕堂词序》)。后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及本人词为《浙西六家词》, 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其势力笼罩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的词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