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颠之上的烽火台

菁菁者莪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烟雾蒙蒙的下午,我们去寻找海抜3000多米处的互助东和黑庄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  烽火台的守护者、黑庄村党支部书记乔生录带我们沿着东萱蔴沟方向一路前行,刻着黑庄村烽火台几个大字的黑色花岗石标志牌立在沟口,我问乔书记为什么不放在烽火台旁边,他笑着说你找到烽火台就知道了。我们跟着乔书记沿崎岖的山间小路走着,山路陡峭,有时还要四肢并用往上爬,气喘吁吁,时不时停下来借喘气工夫欣赏这大山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乔书记边走边介绍说,烽火台位于黑庄村西北15千米处的山梁顶部。地势高耸,视野开阔。烽火台东侧山下即为威远至北山的二级公路--威(远)北(山)公路,西南山城村烽火台4千米。</p><p class="ql-block"> 做为明长城遗址的保护者,他每月都要去一趟烽火台看看,有沒有受损的地方,有沒有人为破坏的,拍照要向县博物馆主管人员上报,听到这些我感到很欣慰,为了保护明长城遗址,文物部门让村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亲自保护,做好防护,可见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为这些默默无闻的长城守护者们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感谢他们为国家文物长城遗址保护做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爬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腿都软了,酸痛酸痛的,乔书记说你现在知道标志牌为什么立在那儿了吧,我点点头,心里想着这么高的山人上来就不错了,何况那是两块花岗岩石呢。终于看见烽火台了,这地方好熟悉,竟是我们老家屋后东财山领,只是从来不知道是烽火台,夏季我们从上湾沟来这里,站在高高的山顶,欣赏连绵的群峰起伏,欣赏遥遥相望的龙王山千年不化的雪峰,欣赏这漫山遍野盛开的野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乔书记指着烽火台介绍说,台体整体略呈覆斗形,从底部向顶部逐渐收分6.2~6.9米,平面呈圆角方形,台体剖面为形。台体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0.16米。台体残高6米,底部略呈长方形,南长17.6米、东西宽15.4米;顶部为平顶,略呈方形,南北长2.2米,东西宽2.1米。</p><p class="ql-block"> 该烽火台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台体顶部经人为修整为平顶,四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台体顶部南壁生长有马莲草、冰草、馒头花等植物。损毁原因以人为因素的破坏为主,表现为人为削挖及踩。自然因素表现为雨水冲刷、自然坍塌及植物生长等。该烽火台位于沙塘川烽燧线上,坐落在本条烽燧线的北端柏木峡附近,南与山城村烽火台相连。</p> <p class="ql-block">  高高矗立在山颠之上的峰火台,暮云合璧,落日熔金,坚挺雄壮,身披如血残阳,沐浴东财山的色彩、花香、烟雨、牧歌。倾听各种鸟鸣声,远眺从柏木峡流出的潺潺水流悠悠流向塘川河。此时此刻,站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烽火台上,顶天立地之感从脚下土生发出来,胸中汹涌出万丈豪情,纵览山川,烽火台占尽地利,是山险要地。</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为了防范“海寇”的侵扰,西宁兵备道副使周安、王继芳偕守备薛卿在今南门峡至柏木峡段修筑边墙。向北望去,山险延伸至唐日峡和柏木峡,这两个峡口明朝时都设有暗门,唐日峡叫西石峡,西石峡暗门两侧草地沙沟间,有石边墙,抵御敌方骑兵的进攻。《西宁府新志.西宁县图》中记载,在威远城北大山脚下,以东往西标画有“柏木峡暗门、西石峡暗门、北暗门(威远暗门”。这里是极要级别的重要关隘,也是在险要地点开设人货畜物盘查的碉堡关卡设施,平时边墙内外互通有无,战时重兵把关,严禁闯关、掠内。1644年十二代东土司祁国屏次子祁仲豸主防南门峡暗门、唐日台暗门、柏木峡暗门,后因功多次调任,1695年奉调从征西蒙古噶尔丹,1696年随康熙皇帝再征噶尔丹,1697年随驾出塞至鄂尔多斯。一生征战屡建战功,官至正二品。1718年以官寿终,蒙恩赐祭,藏祖茔阿士记恰卡。遥想当年他意气风发,修缮边防,站在烽火台上威风凛凛,极目远视,观察着敌情,守护边关,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一旦发现敌情,烽火台上火光熊熊,烈焰燃烧,此时它是战争的信使,是士兵们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高高的烽火台上,望着山脚下叫黑庄的村子,座落在柏木峡口,曾属于互助县贫困地区,是九峡之一,村子有土、藏、汉三个民族,占家和祁家是当地原住民,至少有六代人在这里居住。我丈夫的老家在黑庄,三十多年前娘家人听说我要嫁到柏木峡,都摇着头说那地方老石山根啊,庄稼都不成,天上有点云就下雨,干嘛要嫁到那里,我无语。结婚后才知道因气候条件恶劣,风很大,时常黑云翻滚,六月初树叶才舒展,小麦都长不饱满,庄稼收成不好,除了过节平时都以青稞面八落和洋芋为主食。</p><p class="ql-block">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退休了时常回老家,看到老家庭院里那座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老房,虽历尽沧桑,饱经风雨,但修缮后还是那么挺拔庄严,它的身后就是烽火台,有了它的守护,显得那么安宁!村庄里的老房子不见了,被一座座楼房代替了,家家户户有自来水,有了新式水厕,村庄变了,村民们的生活也变了。</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女人们除务劳庄稼地、看孩子,闲暇之余在巷道里唱歌跳舞,撒搅团、蒸包了、做面片,热情地邀请我参加。一次因下雨活动改到了隔壁的梅儿家,这是个土藏联姻的家庭,丈夫是藏族,买了辆半挂货车跑运输,梅儿是土族,在家耕地带孩子,走进家里,特别干净,两层小洋楼布置的很温馨,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村里的十几个姐妹欢聚一堂,有土族、藏族,不一会儿韭菜鸡蛋、酿皮、洋芋津津等十多个菜端了上来,几个年轻女子开始划拳喝酒,不喝酒就唱歌跳舞,好不热闹,感觉这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峰火台像是一双眼晴,它目睹着黑庄村庄的变化,目睹着百姓们安居乐业阖家团圆的幸福生活,村庄里的孩子们在它的庇佑下茁壮成长,人们非常重视教育,在上阳坡这个小小的村庄已经出了一个硕士研究生,两个博士研究生。</p><p class="ql-block"> 低下头来,轻轻抚摸烽火台,找不见一丝一毫烟熏火燎的痕迹。烽火台周围绿草萋萋,各色的野花含苞待放,这里有珍贵的药材柴胡、车前草、马缨子、薄荷等,有各种野菜如苦苦菜、黄花菜、蘑姑、石葱花、地皮菜等。还有漫山遍野的沙棘果、野草莓,闲暇时摘一些自己制作果汁,送给亲朋好友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田中农茂,陌上花开。这漫山遍野的红的、黄的果实,凝结着一代又一代先贤铸剑为犁的梦想,这梦想,是这烽火台披满鲜花的梦想,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方百姓享受美好生活的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