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西部文学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杏林归来谢春风🍀</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 杨焕亭</p> <p class="ql-block">  一连多日的秋云秋雨终于在这个傍晚悄然散去,躺在陕中二附院七楼的病榻上朝南望,远处鳞次栉比的楼群后面,秦岭黛色的身影自东向西迤逦如浪,恰似一抹丹青,晕染出空灵的水墨意蕴;天空湛蓝得像大海,偶尔有鸟雀飞过,传递着飞翔的自由和快意;收回目光,注目眼前,窗外就是医院门诊楼楼顶的人工花园,草色青青,秋菊烂漫,小道蜿蜒,一对对相依相偎的身影缓缓从我的眸子里摇过……这是生命休憩整修的港湾,时代的氤氲给她涂上惬意的闲适和温馨。</p><p class="ql-block"> 晚7点钟,输完最后一瓶液体,向主管的王琼大夫和护士们辞行之后,走出医院大门,回望灯火通明的粉色大楼,一种感恩的情愫涌上心头,涌向眼角,化作透明的泪花。我在心底笑自己没出息,老了,倒变得脆弱了。可人就是这样,“气之感物,摇荡性情”,触景生情,那被岁月沧桑风干的泪腺就如深秋的雨一样,油然地胀满起来。</p><p class="ql-block">这真是“昔日横波目,今日作泪泉”!那生命搏击的半个月,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后怕。</p><p class="ql-block"> 五月间,忽然发现大便中带了血丝,忙将情况告知作家,也是全科大夫的朋友赵慧,她在微信中说,可能与这几年来为治疗心脏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有关,建议暂停这药,并开了云南白药胶囊。服了两天后,便色恢复正常。于是,紧绷的心弦不知不觉地放松。孰料到了六七月间,病情日益地严重了。面色苍白,四肢无力,每走一二百步,就气喘腿痛,不得不坐下来歇息。几次聚会,波海从我的倦怠中看出端倪,提醒去医院查查。然而,我一直犹豫不决。一则顾虑老伴与我一样年届七旬,体弱多病;女儿、女婿都忙于上班,若是住了院,陪护都是一个难题。二则,不断有文友把自己的作品发来,或希望提提意见,或希望撰写评论文章,我常常秉烛夜读,做摘抄,记笔记,酝酿结构。没有完成嘱托,内心总怀着一种无言的负重,这是我的性格使然,没办法。</p><p class="ql-block">病体拖到了九月十六日,一大早起来,老伴的身影竟然在我看去成了一团蓝色的黑影,整个人步履蹒跚,跌东倒西,不能自持。这时候,接到波海的电话,说你的病不能再耽搁了,把一切放下,赶快住院治疗。女儿急忙拨通了陕中二附院心内科董静主任的电话。董主任向王琼大夫做了安排。十点钟办完入院手续,王琼大夫来床前问过诊,当即安排做血常规检查,血色素指数44,只有正常指标的三分之一,初诊为重度贫血。王大夫对护士说,立即输血。两个小时以后,殷红的血浆通过输液管,缓缓地流进我的脉管,那种感觉,仿佛就是漫漫沙漠跋涉的躯体扑向生命之泉的忘情;是经历久旱而几于枯槁的禾苗忽然遭遇了一场甘霖的的复苏。</p><p class="ql-block"> “杏林三月茂,橘井四时春。”如同熬过冬天的人最知太阳暖一样,只有在躺进这白色洁净的病房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大医精诚”,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大爱无痕”。年轻而又文静的王琼大夫告诉我,从今天起,她就是我的主管大夫,会随时跟踪我的医疗进程。偌大的科室,她主管的,自然不是我一个病人,有多少患者的疾苦牵萦心头。然而,她每每到病房查看时,总会用乐观的笑意祛除我意志世界的阴霾,用清晰的分析给我的心灵投入希望的曙光。当我的红蛋白指数升至80时,敏捷、干练而又果断的董静主任和娴静、细致的王大夫到病房来了,与我一起分享治疗效果的喜悦,传递为准确诊断贫血原因而准备会诊的消息。她对王大夫说:“明天继续输血,提升血色素指数。”仿佛是在战场上指挥冲锋,她们眉宇间掠过的必胜自信,把一种无形的力量带给我。</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第一天进院时,主管护士杨芳华那热情的目光。她很熟练地一边在我的胳膊上扎留置针,一边说从今天起,我就是您的主管护士,有事情随时用呼叫器传唤。她话语传递着融融的暖意,说“你往后去,每天都要输液,扎钢针疼痛,留置针可以连续用,减轻患者疼痛。”说床头的显示器里随时可以看到检查和治疗的信息,说你这样的病一定要注意饮食,多食稀软的东西,不损害肠胃。第二天,她又送来打印的患者饮食指导,挂在床头,要我抽空就看看。也许,在她本就觉得,这是职责所系。然而,我从她的笑靥中读出的是春风化雨,春阳暖心,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方生命的再生地,一方精神的芳草地。每一个人都把救死扶伤视作自己的神圣使命和崇高职责。每日从早到晚,医护人员来回奔走的急促脚步,此起彼伏的呼叫器声和护士热情的应答编织成一部天使的组合曲,传递着生命的希望。康主任的望闻问切,值班大夫张萌等医家的敬业热忱。那个我至今仍然叫不上名字的小护士,每一次扎针时,都要轻轻说一声“疼一下”,那个来科室实习的汉中籍小伙,每次在测量完血压之后,都不忘留一句“叔!有事随时叫哦”。关注细节,也许是我这个文学人的习惯所在。这科室有多少病床,多少病人,他们每天要重复多少遍这样的微语细词。然而,正是这些细节让一切概念变得生动而又真实。他们平凡而又匆忙的身影,缀结起白色的生命防线,叠印起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塔。</p><p class="ql-block"> 被左右胳膊的输液管困在床上,一瓶一百毫升的药往往要用五个小时。只有思绪锁不住,天马行空,云卷云舒。忽而回到青涩的童年,忽而驻足多病的眼前。细数身边风流,人事代谢,品味“一死一生,乃知交情”的箴言,油然惊叹太史公的知人明世。住院第二天清早,波海到医院来看望了。因为是疫情期间,院方谢绝探视,他只待了几分钟就匆匆离去。望着那已不年轻的背影,许多往事云片一样萦绕心头。我们相识于世纪之交的文学旅程,相知于人生颠簸的风雨岁月,相偕于为生存而奋斗的朝晖夕阴。我长他10岁,波海是个性情中人,朋友相处比较重视细节。因而,更多地是他关照我。2017年,我患急性心梗住院时,他常常陪在床头,一坐就是半天。这一回,他虽然无法进病房,然而,每隔两天就打来电话,询问病情康复情况,叮咛我将一切放下,一心治病。那天,大夫提出要继续输血,他得知后,千方百计找到在血站工作的才俊于国良排忧解难。</p><p class="ql-block"> 我从中触摸两个文墨心灵的唱和。重阳节,我于病床上辗转反侧,面对窗外潇潇秋雨,心事如云,写下“采薪榻上愁月半,又遇重阳慰衰年……倘无健体承盛志,即有壮心亦枉然。吟罢凭栏了无语,浮云淡霭满渭川”的诗句。夜色渐深,天地入梦的时光,我首先从微信上读到了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老师的留言:焕亭兄何必如此悲伤,拙兄等着看你的历史小说新著呢?先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为秦地作家翘楚。</p><p class="ql-block"> 久久地望着那来自西安古城的文字,我的眼前就浮现出先生那炯炯的目光,那如莲的谈吐,那如雪芦花般的白发。先生是享誉全国的著名文艺评论家,虽年届八旬,仍然热情关注着文坛的春耕夏耘,鼓励后学与时偕行,精进不止。此时此刻,他的话就如同夜色中的一道星光,照彻我的心扉。我在心内禁不住对自己说,就冲着这甘露般的深情,我也没有理由嗒焉自丧,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 仿佛一曲人生交响,刚刚给李老师回过文字,波海的和诗,又如一曲长笛,飞上手机屏幕。那“采薪幸得憩杏苑,举步欣逢重阳天”的乐观达变,那“聊慰友亲频询念,秋霖恰似情意绵”的萦萦挂怀,那“老蚌生珠体更健,壮志雄心胜英年”的孜孜策励,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撒进我忧郁的心怀,那样清澈而又安谧,仿佛这绵绵的秋雨,就是为着度我们进入这“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的禅月之轮而轻扬入梦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p><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说:“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惟一光亮。”感谢陈武、马社强、朱德旺、刘典安、许鹏昊、朱宝琦、张成伟、卢太运、刘文轩、赵博、于国良、赵雅琴、晏娟、婕妤、张艾、英海、美健、春雨、魏锋……诸多朋友的隔空慰藉,鼓动我回归生命线的步履。而张成伟老弟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老,乐享桑榆乐且真”,于宁静中涌动着生命的张力。</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从西安赶来陪护的妻妹问我老了的夫妻是一种什么情感?我沉思片刻说,基本上是一种相互依赖的亲情关系。的确,当我在人生晚境遭遇“采薪之忧”时,老妻就成了我生命的拐杖。我们两人相爱在大学岁月,当年花间月下的浪漫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岁月的刻刀就把我们易为华发老者。我生病了,她的心头就压上了一块巨石。女儿感冒,白日,妻妹和女婿轮换照看,她要在家洗洗涮涮,要为外孙女做饭,晚上还要在病床前,照顾我的起居。两个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这样相濡以沫,一步步走过灾病的泥沼。每当她疲累的身影出现在面前时,我的心就禁不住一阵阵揪痛,眼眶就忍不住一阵阵酸涩。真道是:“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忽然觉得,平日里的絮叨,倒如弦歌一样的可心。</p><p class="ql-block"> 夜色渐浓,古城华灯竞放,看了看手机,今天是2022年9月29日7时30分。再过一天,就是共和国73周年庆祝日,整好行李,来到医生办公室,王琼大夫仍然在低头全神贯注地翻看医案,见我们进来,忙起身相迎。反复叮咛有情况随时联系。她的声音依旧是那样娴静而又婉约:“记着!一个月后来复查。”这就是医家风范——生命永远高于一切。</p> <p class="ql-block">杨焕亭,中共党员,1951年11月生于陕西户县,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五届理事,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咸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咸阳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文化艺术创作创新工作室研究员。</p><p class="ql-block">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国内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将近500万字。出版散文集、学术专著、长篇人物传记、长篇小说记13部,长篇小说《汉武大帝》《武则天》《汉高祖》(均为全三卷)被出版部门称为历史题材“三部曲”,记370万字。其中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参评茅盾文学奖评选。作品曾多次在国内评奖中获得奖次。</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西部文学社团队</p><p class="ql-block">顾问 朱春水</p><p class="ql-block">主编 马新</p><p class="ql-block">副主编 鼎文 大山 王秀明</p><p class="ql-block">审核 王卓民</p><p class="ql-block">制作 马新</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