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10)

南黑森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 . 南关药铺以后的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真正独立门户,也就是有了自己的药铺,是在1949年的春天。</p><p class="ql-block">父亲的南关药铺就他一个人,位置在当时的南关中段路东,再往南五十多米远,就是西南东北走向的一条大河——陡骇河了,当时有座青砖大桥把县城南关与城外的乡野联结起来。</p><p class="ql-block">这时,大哥已经四岁,二哥如果活着也有一岁多了。头几年,父亲白天基本上都是在城里活动,但家还是安在林庄,一周也回村两三个晚上。好在林庄距离南城门只有三华里,走着不到半小时,他来回也挺方便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冬天,父亲把西街小寓首北的老宅从东邻陈姓手里用钱赎回,到了来年夏天又建了四小间堂屋。全家人于这年深秋由林庄重新搬到了城里,我当时才出生四个月。这个老宅日本人进城时,姥娘让老姥娘暂时看管过,不久,有人出主意让她卖掉,她没有答应,而是把房子典给了东邻,说好以后有钱了再赎回。现在看来,我不得不佩服姥娘的远见,那时,她就笃信有一天,她与女儿还会回到城里生活,只是没有想到母亲会嫁给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关药铺开到1953年年底吧,以后几年,可以说是散兵游勇,在城里的几家诊所游移不定,先是加入医疗合作社,后经过56年后的公私合营,最后落脚在城关人民公社医院属下的街道卫生室,成了吃公粮的国家正式职工,一干就是20多年。</p><p class="ql-block">这期间,父亲经常被公社抽调或是任水利工程项目的司务长,或是下乡指导农村的防疫工作。母亲说,我一岁多的时候,当司务长的父亲得了一场重病——胸膜炎,在县医院住了两个多月。文革初期,下放当了一年多的赤脚医生,得到区革委会一个主任——解放的老干部的帮助,又恢复了国家供应的身份,有了固定的30元工资,使得我们这个九口之家的日常生活还不算太恶劣。文革后期,父亲与一些同事负责过城关公社周围农村的具体计划生育工作,偶尔也在卫生室坐诊看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秋天,“四人帮”垮台,国家进入了新时期。父亲已经领了近20的30元月工资也涨到了38元。不久,他重新回到了城关镇医院,就是以前的公社医院。</p><p class="ql-block">四年后,当我还在省城读大学时,早已经过了退休年龄的父亲终于办了手续,让五弟接了班。我是七八年秋季考上山东师范大学的,父亲希望我最好能考上大学,这样就可以叫最小的儿子接班,那一年初他能退休却没有填表。</p><p class="ql-block">姐姐已经结婚,嫁给了在二炮部队当军官的姐夫。她当时哭闹,要父亲对子女一视同仁,要接父亲的班。父亲没有答应,认为姐夫很有前途,一定会升职的,到时候也一定能让姐姐随军,成为吃国粮的人。当时,我也通过书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支持了父亲的想法。听母亲说,五弟在此事上表现得特别好,没有与姐姐争,还拒绝填表。倒是姐夫及时写信给家里,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劝姐姐不要争,耐心等待随军的日子好了。</p><p class="ql-block">姐夫没有辜负我们大家的期待。五弟接班后不到三年,大姐就做了随军家属,我们这个大家庭总算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儿女们都成了“非农业人口”,吃国粮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7年夏天,父亲去世了,享年78岁。这个年龄不算年迈,听母亲说我爷爷活到八十九岁,只是奶奶不到六十岁就患肺心病早逝了。母亲说,她没见过公公婆婆。她是七十年代初第一次随父亲去河北安国县城的婆家,带着不到十岁的小妹,那时奶奶已经病故二十年,爷爷也去世三年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自从少年离家到去世的六十多年间,只回过老家五、六次,还大都是解放后去的,最早是坐马车,再就是骑自行车,最后是坐长途汽车。1965年的旧历年底,他与县药材站工作的同乡李增弟一起回到安国县,这是他少年离家后唯一的一次在老家父亲身边过春节。</p><p class="ql-block">1969年冬天,爷爷去世,老家的三叔没有通知父亲,只是丧事完毕后写信告知了他。三叔也知道二哥离得太远了,交通不便,他知道二哥这一大家子人生活得十分艰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说,父亲第一次回老家,是1947年的秋天,他借了一辆自行车,骑了三天才到达安国县城。第二次是1953年的冬天,父亲坐汽车回老家,先是到临清县,住了一晚,再转车去了河北的衡水,然后才转车去安国县城——老家来信告知,我的奶奶病重了。</p><p class="ql-block">父亲在父母身边呆了近一个月。奶奶的病情没有恶化,她就开始催促父亲回来,对父亲说:“快过年了,你还是回去吧!我的病也就这样了,这里有你大哥、大姐和三弟照应就够了,你老婆孩子一定盼着你回家过年。”</p><p class="ql-block">那年除夕前三天,父亲回到了莘县县城。他离开老家的第二天,奶奶的病情突然加重,告别了人世。过完年,父亲收到老家的来信,才知道奶奶已经不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