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癸卯年四月二十六日,这天下起了蒙蒙细雨,雨水哗哗的下个不停滋润着大地万物,对农民来说今年是个好彩头。休班在家闲来无事,突然间脑海里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我马不停啼的冒雨回趟宋家箕山老家拜访宋立平二哥,因为他珍藏了几本民国时期的《民国三十二年各部份给养账》本。</p><p class="ql-block">做为村史研究者听到着个消息后,如获至宝般的高兴想先睹为快。去立平二哥家经过的胡同有些弯曲,但两侧垒墙的石头错落有致而浑厚,有的石头上面长出了青苔从而透露出了苍海桑田般的痕迹,转过弯去只见立平二哥早早的在大门前等待,主人家的盛情让我万分激动进入庭院中只见整洁干净,物品排列齐整,从而看出主人家是位做事井井有条中轨中规之人,此时想起《朱子家训》开头文曰:黎明即起,打扫庭除,须内外整洁……之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宋立平二哥是位忠厚、善良、朴实能干之人,话语不多不善言表的性格,我的到来让平日话少的二哥打开了话匣子,正应了古人语:话不投机半句多。中午时分二嫂炒了几样拿手的好菜让我与二哥喝上几盅,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饭后二哥把他珍藏的几本账本拿出让我看,只见泛黄的纸张透露出年代苍桑之感。且先不讲上面的内容,就拿毛笔字来说写的苍劲有力,而且工底深厚,胜过当代书法名家水平。上面大体记载:民国三十二年国民党军队与当地武装组织在本村崔给养收粮的信息,六七八团、军需处、六中队、茹素团、乡公所、特务连等等内容。听立平二哥讲述:这几本账册是民国时期宋学知(立平他二大爷)当年给本村地主宋佰玉家做账房先生时留下,此账册的留存对研究地方史与村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宋学知(1924一1948)自幼聪名好学,塾读四书五经之学并且写得一手好毛笔子,遗憾的是他二十四岁就因病英年离世,让人惋惜!</p><p class="ql-block">宋立平二哥家族系本村西菜园支,从十八世公宋有庄勤劳节俭,渐渐的富裕起来,成为西菜园支系为数不多的富户。</p><p class="ql-block">宋有庄虽目不识丁,但是他聪名好学而且记忆力超强还会说书,时常赶集说书他常说的书是三国演义,因他囗才很好说书非常惊彩,赚点钱粮贴补家用。宋有庄生有三子(长子学端、次子学知、三子学廷)他深知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他让他的儿子们读书明理,光耀门庭。特别是他三儿子宋学廷是本村建国初最早的学生其中一人(官庄完小毕业)后来在生产队中做快记多年,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出了美好的年华。</p><p class="ql-block">账册中的部队番号,让我交尽脑汁无从查起,做为村史文化研究者此事成了我的心病,黄天不付有心人,在我多日查寻未果之时,我在沂水地名文化公众号张耐松老师写的一篇《走进天睛旺》文章中找到了答案,让我兴愤不已!</p><p class="ql-block">天睛旺位于沂水县圈里乡驻地2.3公里,这样一个在沂水大地上看似普通的村落民国时期却因鲁苏战区干训团、茹素斋团在天睛寨的建设,一度成为聚焦度很高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鲁苏战区干训团</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九年,原东北军将领于学忠率鲁苏战区及五十一军所部进驻沂蒙山区进行抗日,是鲁苏战区司令部设在圈里以北的许家庄。五十一军所部一一三师进驻七箭村;一一三师所属特务团负责保卫战区司令部,六七八团驻守唐王山、虎眉山,六七四团驻守安丘县的擂鼓山担负牵动东南之敌寇;六七七团部暑在外围作策应增援之用。临近安丘的徐家沟、柳沟村由骑兵连驻防;司号连驻虎眉山南的槐抱榆村。</p><p class="ql-block">干训团选址在天睛旺村,干训团主要集中在天睛旺村东南岭及下河一带。筹建之初士兵都分散居住在农户家中,他们每天就地取材,采石筑基取土搓墼,短时间内盖起了团部办公楼、大会堂(中山堂)学员宿舍、演操场与桥梁等大片建筑设施。</p><p class="ql-block">干训团下设,政治部、教育处、秘书室副官处等,直接负责管理和训练军官大队,军士大队、游击班、医务班与军需班。干训团的训练对象是战区军队中营级以上干部,训练内容是抗日游击战术的理论学习及实战演练,每期半年,每期训练人数不等,有时达到一千五百多人。</p><p class="ql-block">于学忠、周复等高级将领对干训团极为重视,同时还特邀请在鲁八路军一一五师首长作形势报告,八路军一一五师曾派出学员参加培训。干训团自一九三九年创建到一九四二年二月转移,在天睛旺村近三年的时间,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人才,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为长期抗日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茹素斋团</p><p class="ql-block">茹素斋是一个封建道门组织,清宣统三年由圈里乡良门村刘光荣与獐子峪村胡风良传入沂水县,并迅速在周边村庄传开。一九二二年七箭村地主王九锡组织成立了莒沂总斋团,下设天睛寨、上峪寨、西旺庄寨、崖庄寨、侯家官庄寨、庄科寨、曹家坡寨、张家石岭寨、黄家奄寨,九个大寨。王九锡为总寨主,也称:莒沂总斋团,总团长,领导九寨。每寨设寨主、副寨主、参谋长等职位,驻扎常备军一个连约一百多人,每连下设三个排,每排下设三个班基本沿用军事建制形式,另外每个寨均有讲斋书的老师。一九三八年夏被国民党山东第三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张里元收编为沂安莒斋总团,直接受五十一军指挥。</p><p class="ql-block">茹素斋团在创建之初,为保护地方民众免受土匪侵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逐步发展为地主武装组织,走上了人民的对立面,一九四三年八月被八路军鲁中部队打垮。</p><p class="ql-block">回想国民党统治下的沂蒙山区,兵燹匪患不断,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乡村秩序及整个社会秩序混乱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此地杂牌军五十一军、茹素斋团、等等每当秋收谷子时都到乡村收捐筹粮(每个村要十亩在前八亩在后的规定交粮),还有大股土匪与小股土匪抢夺。那时的乡村中起枪、架票、打家劫舍的事情经常发生,当时有首民谣:天黃黄地昏昏,遍地起了抗日军;放着鬼子他不打,专门糟蹋庄户孙,这就是当时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三年期间,莒北及莒诸安三县的地方,分别被汉奸张希贤的十二旅与汉奸伪军张步云的十三团,还有棠棣沟、井丘两处据点中(俗称堆子)鬼子等,今天你来催捐,明天他走抢粮;不是你来抓壮丁,就是他来要给养。不管什么队伍都是要吃饭,都要筹粮募捐,这可就苦了老百姓了。谷子高梁是沂蒙山区主要农作用,地方政府与各部杂牌军、地方武装势力使尽各种手段强行摊派甚至入户抢粮,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当时的宋家箕山村就是苦难村庄的缩影,同样陷入浩劫之中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我们牢记这段黑暗的历史,让后人明白今天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满腔热血换来,所以我们要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那来新中国。</p><p class="ql-block">(文中摘用了王学富老师与张耐松老师部分文字,一并至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宋学廷(1938年10月生人)建国初本村最早的学生其中之一,官庄高小毕业。</p> <p class="ql-block">宋学廷三大爷用毛笔书写抄录的文章(其子宋立平珍藏)</p> <p class="ql-block">宋立平提供文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