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7军根据毛主席亲自批准的中央军委命令,自1969年10月编入统帅部战略预备队序列,进至新的集结地域。1970年3月25日,军领导机关从青岛市移师淄博市博山区。军政治部驻扎在白虎山路32号甲院内。与风景秀丽的青岛海滨城市比,这里的条件要差些,但对于很多经历过战火考验的军人来说,无人计较。他们从入驻的那天起就以自己的方式创造了“博山小院”的许多传奇故事。小院其实不小,占地近百亩之余。它东临孝妇河,西依白虎山路。从空中俯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呈“四水归堂”之态。也许正因如此,这里冬暖夏凉,绿树成荫,成为白虎山上的独特风景。</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的话,你会入住n个小院,但“博山小院”却是我人生旅途的“圣地”,它对我此生的影响是关键性的,难忘的!</p><p class="ql-block"> 较之今天,小院是我的“芳华居”,也是我的塑魂筑梦之地。我在小院工作生活了近四年时间,住进小院那年才22岁。刚从基层部队到大机关工作,一切都需要“恶补”,所以至今我仍然觉得自己在小院里是个“新兵同志”。我先后住过蓝球场西侧的小平房和北侧后院的处长楼宿舍。与同期的司令部大院比,小院稍小了点,但功能齐全。办公区、宿舍区、生活娱乐区规划得井然有序。尤其是院内的绿化搞得郁郁葱葱,种有杨树、梧桐树、芙蓉树、丁香树等,花繁叶茂,生机勃勃。依稀记得许多老同志也将小院称之为“怡红院”,可能是指它的文气吧。小院虽小,但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是一个幸福温暖的大家庭。这里有打过日本鬼子的三八式干部,有在建立新中国的战斗中浴血冲锋的勇士,有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国佬较量过的老兵,还有在执行训练、国防施工、守卫海边防等各项任务中军政兼优的各类骨干。应该说能够在这样的群体中工作和生活,是上天赐福,也是我一生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我们小院的“全家福”。你瞧,这队伍,这阵容,这气场~自信而坚定,怀远而淡泊,团结而活泼,奋进而务实。这是67军政治建设史上的一代传奇人物,令人敬佩、羡慕和感怀!这支队伍的“领队”~队伍中间的高个子(前排右7)是我最敬爱的王茂润主任,当年他才40岁,是全军最年轻的军职领导干部,后任国防大学政委、授上将军衔。王主任待人真诚、和蔼可亲,严于律己,具有不怒自威的儒将风范,使得周围的老资格的副主任和处长们对他都服服贴贴的,十分支持他的工作,形成了众星捧月之势。</p> <p class="ql-block"> 上两张图片是67军政治部组织处的“全家福”。李庆典(上图前排右三)汤有云(下图前排右四)是我的两任处长。</p><p class="ql-block"> 每当回忆起小院的岁月,战友们最称道的是小院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上下级之间、官兵之间相互信任,情同手足,工作第一,事业第一,从来不兴拉拉扯扯,请客送礼那一套。有时候完成了重要工作任务,经常是首长、处长自掏腰包请我们吃饭,以之慰劳,会喝酒的还有茅台酒喝(12元一瓶)。值得一提的是,部、处领导都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不搞论资排辈,每逢重要任务、重要工作都会让年轻人去干,他们在一旁手把手的教,只要你有了一丁点成绩他们就会表扬你,鼓励你,在领导面前夸奖你,把成绩账算到你的头上,自觉做好传帮带的工作。而今这种情境已经很少有了。小院的众多老同志对我这个新同志也非常关心爱护,在我面前从来不摆老资格。组织处李庆典处长是全军有名的“大秀才”,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出口成章,写起字来龙飞凤舞,点划如斗。在紧急情况下起草公文,常常用口授的方式,他一边说我们一边记,完了就是一篇好文章。我在199师组织科工作时,一次去军人服务社买东西,正好遇到了李处长,握手寒暄后,李处长用慈祥的目光打量着我,并问了我的年龄、军龄,还问我是从哪里来当兵的。事后我才发现这是一次出我所料的“面试”,几个月后我就调到了他身边工作。李处长与我原来素不相识,他对我的知遇之恩、提携之恩我会永远铭记。正是在他的教导帮助下,我才有了点滴的进步。在李处长的带领下,组织处非常团结,亲如兄弟,工作也很出色。当时的许多老处长都像李庆典处长那样有着自己过人的“绝招”,在他们的悉心培养下,小院人才辈出,那一拨与我同时代的干部中据说先后出了20多个少将以上的干部。</p><p class="ql-block"> 小院的风气好,不仅来自于同志之间纯真朴实的人际关系,还来自于在高度自觉基础上的严格管理和服务保障。别看小院有着四季如春的景色,但本质上是一座铁打的营盘,也有电闪雷鸣的时刻。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每天都吹起床号、出操号、开饭号、熄灯号……军号声声,时刻提醒我们是军委战略预备队的政治领率机关,要时刻准备打仗。每天出操集合,主任、副主任们都排在队列前列,与我们一起齐步走、跑步跑。这不同于连队,首长只是站在操场一端,目视部队的操练。至今大家都非常怀念当年小院的食堂,那里的饭菜能做出家的味道。那时候在司政后机关,小院食堂继续保持了“吃饭记账”的传统制度。干部和家属在食堂用餐、打饭都实行一人(家)-卡自己记账的办法,到月底由专人统一收齐后结算伙食费,在每个人当月的工资中扣除(费用一般在15元至17元以内)大家不用每次用餐时用饭菜票结算。“吃饭账本”忠实地记录着每一个馒头、花卷甚至大蒜头的去处。无论干部和战士、家属没有哪一个人会把自己吃的饭菜漏记、少记或者记在邻居的帐上。此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在一次机关晚点名时军首长表扬政治部伙食办得好,管理制度严格,为军机关作出了表率。</p> <p class="ql-block"> 小院的时光是温暖而圣洁的,小院的岁月是美好和难忘的。我虽然离开小院生活已经40年了,但它仍然是我魂牵梦绕的芳华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