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盛地——西安鼓楼

奚可默

<p class="ql-block">鼓楼位于古都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鼓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西安鼓楼比西安钟楼早建4年,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主持修建,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晨钟暮鼓是古人生活的必须场景。古人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因鼓声传的范围有限,齐武帝( 483 年-493 年)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击鼓报时的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p> <p class="ql-block">在鼓楼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北匾为“声闻于天”。 “文武盛地”最初是重修鼓楼竣工后,陕西巡抚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1580年)所题。 清乾隆五年(1740年)鼓楼重修后,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