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排埠"解竹"记

细雨燕双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排埠镇的毛竹养人,解决了当地一千多人的就业,人均收入达到了3000元;排埠镇的毛竹壮企业,该镇规上企业有3家,规模较大企业有5家,其他竹加工企业更是多达24家。这有赖于它有极其丰富的毛竹资源,更因为它的竹产品精加工走在了市场的前列。如今这里的竹产品远销二十七个国家,今年迄今为止,竹产品收入高达一个亿。它如今已成为了铜鼓乡镇竹产品加工行业的领头羊。从前一个靠散卖竹签、竹筷慢慢起步的边远小镇是怎么实现华丽转身的?着眼点全在一个“解”字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紧紧依靠党建活动的开展,解开了竹经济的发展通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切取决于党建活动深刻把握了党中央“二十大报告精神”的精髓,取决于党建活动的贯彻力和执行力。该镇采取“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党员干部带头发展,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带资入股、劳务雇佣等多种方式加入竹加工企业。竹加工企业年消耗本地毛竹释放收益3800余万元,每年竹产业贡献社会经济效益6000万元以上。党建活动为企业规划蓝图,近三年来,专门召开了12次企业家座谈会,给企业分析了大势,指明了方向。该镇紧紧依靠党建活动的开展,盘活了土地和资金,扩大了就业;为竹加工企业指路引航,让企业更上一层楼。党建活动的开展解开了竹经济的发展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力营造快捷高效的电商平台,解通了竹产品的销售渠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排埠的竹产品物美价廉,但却常常面临着“养在深山人未知”的困境,如何走出这种尴尬的处境,还得在“善吆喝”上下功夫,还得在“撒网上”做文章。经过8年的摸爬滚打,现如今,排埠每家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销售平台,一举改变了从前的“货等人”变成了现在的“人等货”。据不完全统计,排埠的竹产品80%都通过网上销售得以实现,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现如今,正因为有了四通八达的网上销售平台,排埠竹签像长上了翅膀越飞越远,它现身在了淄博的烧烤摊上,现身在了欧美人的餐桌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借力科技研发手段,解活了竹产品高附加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粗加工到精加工,由零敲碎打到规模化经营,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科技研发立下了汗马功劳。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竹产品提高了科技含量,增加了附加值。竹节、竹篼这些从前做柴火烧的废弃料现如今成了做竹签的主料;就连竹屑都成了做竹炭的上好材料。排埠金启竹炭老总吴美明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我们下一步还要加强与高校的科技合作,在企业员工培训上下力气,提高竹炭性价比,增加企业竞争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上述三“解”,排埠的毛竹浑身都得到了解放,一根毛竹就这样带动了一方经济振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