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晨,从江西九江出发,自驾310km,历时4个小时到达安徽省合肥市。</p> <p class="ql-block">一路高速公路上见到最多的是运送货物的长箱大货车(极兔最多),运送蔬菜的大货车和运送新车(广州汽车)的长拖车,小汽车则不多。</p><p class="ql-block">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当前的经济生活状况。</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安徽省省会。它地处华东地区、安徽省中部、江淮之间、长江三角洲西翼,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靠山抱湖、临江近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合肥地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历史代表文化为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在3000余年的建城史中,有2100余年的县治、1400余年的府治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入住合肥市中心环城公园附近的酒店,这里距离要去的几个景点都很近。</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到位于合肥市中心的中国包公园。</p> <p class="ql-block">包公园被湖水环绕,宽阔的石板步行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湖中有的几处中式建筑,很有一种古城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浮庄位于包公园东小岛上,因其远观如一片柳叶浮于水面之上,且岛上建筑类似古代村庄,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命名题字为“浮庄”。庄内建筑景观博采苏、扬、徽派园林艺术的精华,依水就势而成,游客置身其中可体验古典园林中的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是旅游、观光、休闲的绝佳之处。</p> <p class="ql-block">九狮石壁图。</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金丝桃花,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包孝肃公祠是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专祠,自始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现存包公祠为李鸿章于1882年捐银所修复,解放后又经政府多次修,于1961年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包公祠内保存着包拯及其家族大量珍贵的文物、史料,祠内现有古典四合院式正殿、东西两侧厢房及廉泉井、流芳亭、包公故事蜡像馆、回澜轩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包公墓。</p><p class="ql-block">包公名拯,字希仁,生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仁宗嘉七年(公元1062年)病逝于河南开封,享年64岁。次年,他的女婿文效将其灵枢运回合肥,归葬故里。千年来,众多富有艺术魅力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包公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随着上世纪70年代合肥市东郊的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终于使包公墓之谜拨云见日、尘埃落定。斯人已逝,幽思长存。为缅怀先贤,通过青天浮世、物影留存、墓生三个版块,展示北宋包公家族墓群的发掘情况及出土文物,让人们了解包公墓的真实发掘过程,还原历史真实的包公。</p> <p class="ql-block">包公园里的清风阁。</p> <p class="ql-block">站在清风阁上,俯瞰合肥市区景色。感慨合肥些年的巨大变化是名不虚传,绿化和湖区建设的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走出包公祠,我们又赶在下午四点前来到李鸿章故居。</p><p class="ql-block">李鸿章故居又名李氏家族旧宅、李府、李鸿章府,位于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家宅,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p><p class="ql-block">李鸿章故居,总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由李府和淮系展馆组成。李府占地2000平方米,淮系展馆占地1500多平方米。李府由南向北分为五进,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和走马转心楼。</p><p class="ql-block">李鸿章故居是合肥市的“十大景点”之一和市民心中的首选景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1823-1901)字子 ,号少茶,今合肥人。24岁中进士,1862年,以江淮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编练淮军,并以此形成了庞大的淮系军政集团。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因功先后任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成为影响清廷军政外交各方面的关键人物。19世纪60年代主办洋务,修铁路、通电报、创办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建立北洋水师,培养新式人才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对外开展“和戎”外交,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卒于北京,后归葬合肥。有《李文忠公全书》。</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概括其一生为“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手洋务、一路扶摇”。作为大清王朝的“文忠公”,李鸿章殚精竭虑地维持和加强清王朝的统治。然而,甲午战争的烽火使他“一生事业扫地无余”。这是大清帝国的悲剧,更是李鸿章个人的悲剧。</p><p class="ql-block">李鸿章曾形象地把清王朝比作“破屋”,将自己比作“裱糊匠”。“裱糊匠”又有何能力去改造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破屋”呢?</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所书。</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书法。</p> <p class="ql-block">合肥,匆匆而路过的省会城市,第一次来就留下了美好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