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通向航天城——修建清绿专用线的回忆(转载)

女兵讲历史/王民立

<p class="ql-block">作者:俞孚众 浙江上虞人,1978年由铁十师四十六团调入师司令部科技科,为九级(付团)工程师,1982初转业地方。</p> <p class="ql-block">1958年我所在的铁道兵十师46团,在浙江兰(溪)铜(官峡)铁路(新安江水电站配套工程)处于竣工阶段时,奉命赴西北甘肃境内修建清(水)绿(园)铁路。部队于四月下旬陆续移防甘肃酒泉地区。</p><p class="ql-block">从酒泉下火车,换乘汽车经金塔县等地,到一个叫营盘的地方,这就是我团机关的驻地。沿途浩瀚大漠戈壁,地域宽阔,人烟稀少。营盘是个小小村落,几十来户人家,只有一爿小商店。我们住的是干打垒房子,用两块木夹板填土夯实为墙,屋面用水拌草泥覆盖,因这里雨量极少,房子还是挺管用的,保暖性好。当地饮用水水质差,江水浑,井水苦,洗头会粘住头发。</p><p class="ql-block">营盘有一条大河流经,叫黑河。枯水期无水,可步行通过。冬季江面冰封,可从冰上过河。一到夏季,黑河上流连绵不断的冰山雪峰开始消融,汇集黑河一泻千里。洪流带着巨大冰块滚滚而来,一江成天堑,无法通行。待冰块流尽,才能用船或皮筏渡江。这里的冬季狂风怒吼,风沙弥漫,不仅带来了寒冷,还有混浊的天空,连室内都是昏沉沉的。严重时真有伸手不见五指之感。晚上睡眠要用被子蒙住头部,第二天起床,被面就积满厚厚一层沙土。</p><p class="ql-block">刚到营盘,当时我们的通讯地址是:甘肃酒泉7169部队第24号信箱1支队(7169是特殊工程指挥部的代号,铁十师配属其施工,刚开始是借用他们的代号。一支队就是四十六团。那时有司、政、后、施四个部门,我是施工技术处技术员。)</p><p class="ql-block">与营盘隔江相望的一个集镇叫进化,比营盘要大多了。不仅居民多,商店就有近十家,还有银行、邮局、新华书店。这个集镇有一所小学校,有一位从繁华大上海来的支边中年教师。商店里也有外省籍的工作人员。这些外省籍人员,他们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边远艰苦地方的献身精神,值得赞颂,一股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清绿铁路是一条军事专用线,通向一个神秘的军事禁区。这里位处边远,地域广阔,交通闭塞,保密性强,是研发高科技军事设施的基地。该线由兰新铁路的清水站出岔至绿园(地处内蒙古的蒙甘边界),沿线多为沙漠、戈壁无人区,故站名也多用代号。我们初期踏勘管段线路时,因还尚无公路或便道,曾以骆驼为交通工具。不过生平第一次骑骆驼,也别有一番乐趣的感受。</p><p class="ql-block">这次移防,5月12日从浙江新安江车站启程,于5月19日到达甘肃酒泉车站,整整一个星期行程。后又马上坐汽车去驻地营盘。来清绿铁路新区后,我一直在施工技术处搞一些内业工作:核对施工图纸及施工计划等,有时也下工地检查。</p><p class="ql-block">7月11日我奉命去工地具体搞施工技术指导工作,驻地在黑河对岸靠近进化的一个小村庄。管辖范围为805车站至进化车站,包括该区间线路路基、涵渠及进化车站。工地原有一位吴技术员负责主管,湖南人,长沙铁道学院毕业。在工地我们共事两个多月,于10月中旬他奉命调走了。这以后该管段就由我担任技术主管。</p> <p class="ql-block">在大西北,施工现场技术工作最头痛的就是测量工作,一刮大风,满天尘土飞扬,飞沙走石扑面而来,不仅架不住仪器,就是架住了也无法测量,眼睛睁不开,视线在5公尺内巳很微弱了。而且大风是经常刮的,故每天都得抓紧最佳时间进行测量。一到冬寒,手指就冻的难以操作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工地技术小组,包括技术干部、测量兵、化验兵共有九人。由于离进化较近,故在节假日常约几人去进化走走,一则可以买点生活必需品,还可以在银行储蓄,到邮局寄信、汇钱。一般在新华书店逗留时间较长些,因为有书看。进化驻有一个从朝鲜回国的工兵营营部,该营归编我团建制,参加铁路施工(注:1958年6月6日志愿军道路第六营改编为铁十师独立一营,1958年12月18日撤销,干部、战士补充四十六团。)</p><p class="ql-block">因清绿铁路保密性强,参加施工的全是部队。</p><p class="ql-block">1959年4月7日,通知我回机关参加学习。因黑河巳解冻,水虽只有半身深,但十分寒冷,上午我去时,幸有老乡牛车正要过河,顺便搭车渡河。下午突然刮起大风,估计风力不小于十级。室外满天沙尘,难以睁眼,无法行走。在室内也感到昏暗闷人,尘土不断乘隙而入,连报纸都看不清,只得闭目静坐,等待风停。然而大风整整刮了近六个小时,到入睡时才停风。这大风威力,是我进入甘肃以来所遇最大的一次。</p><p class="ql-block">13至18日,我随同机关工程检查组,检查管段线路整道养护情况。管段大部处在沙漠地区,在野外就怕刮风。沙漠里只要刮起五级以上大风,沙丘就会顺风向前移动,沙粒满天飞扬。我们虽戴了护眼风镜,但脸面还是不断遭受沙粒的击打。</p><p class="ql-block">20日上午突然下起雨来,而且还夹带着雪花,这是在甘肃第一次遇到下雨。可谓及时雨,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了蓬勃生机。麦子幼芽巳经碧绿,树枝新芽抽出。大地得到湿润,刮起风来沙尘不再满天飞扬,甘肃是多么需要雨水啊!4月份下雪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所见。</p><p class="ql-block">5月9~13日,团部组织了一个“线路检查组”,我也是成员之一。检查组一行共五人,每天基本上要走二十公里左右。我在工地跑惯了,故也不觉什么累,可苦了长住机关的同志,他们检查回来后连饭都不想吃,就上床睡着了。</p><p class="ql-block">7月份,我奉调参加黑河二号大桥建筑施工,桥址靠近大树里车站,巳接近神秘的军事禁区腹地。这里是一片戈壁荒漠,无远山依托,不见寸草林木,没有人烟,是连鸟儿也飞不到的亘古荒原。大桥由二中队(营)承建,我们在工地附近搭棉帐篷办公、住宿。先期技术主管是陶学慈技术员(铁十师最后一任师长),配有三、四名技术干部共同负责技术工作。这里是无人区,没有商店、银行、邮局,故买日用品、储蓄、汇钱、寄信等就比较困难。虽隔几天有通信员来,这样邮信的来回时间就相对长了。储蓄、汇钱只有托外出的同志代为办理。</p><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内地巳是高温季节,这里就没有这种感觉。除体力劳动外,一般是不会出汗的。除中午在帐篷内较热外,日落晚风吹来,分外凉爽,真有海滨夜晚及庐山忘暑之感。</p><p class="ql-block">黑河二号大桥为沉井基础、混凝土墩台、上承式钢钣梁、明桥面。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建桥全过程施工实践,提高了自己的技术业务水平。</p><p class="ql-block">1959年10月,为加快桥梁施工进度,争取早日竣工,部队基本上是三班倒施工。沉井施工难题主要是掌握下沉时位置的正确性,故要随时纠偏,同时还须潜水员的水下配合,因此技术干部基本上也是三班倒守护在工地。沉井下到设计标高后,灌注水下混凝土也是个关键。以前我们都没有搞过这项工作,故只得请教书本,结果也都成功了。</p><p class="ql-block">1960年5月黑河二号大桥在紧张的施工过程中,沉井下沉到设计标高后,由于沉井内无法抽干水,故须采用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封底后接灌墩、台混凝土。从中积累了不少施工经验,提高自身业务技术水平。</p><p class="ql-block">1960年8月8日,晴空艳阳,天朗气清,陶学慈等全组技术干部与测量兵共十人在工地拍了张合影留念照,至今尚保存着,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1960年11月,大桥主体工程巳基本竣工,并巳架好上承式钢钣梁。接下来是明桥面的设计施工技术工作,上级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由我来负责。这项工作我也是第一次经历,根本谈不上经验。要保证桥枕的最小高(厚)度,跨中要起拱,每根桥枕的刻度都要计算的非常精确,施工时更不得有超过允许的误差,故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我是边干边学,最后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1961年1月,黑河二号大桥明桥面竣工后,随即拆除原铺轨通车的临时便桥,移轨正桥通车。我利用空余时间,将明桥面设计施工技术工作的全过程,整理作了笔记,以备后用。不久,接上级通知,要我接着去完成黑河一号大桥的明桥面设计施工工作。有令则行,黑河二号大桥尚有些收尾工作,临行前移交给张潮清技术员。</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到新工地有段时间了,黑河一号大桥就在营盘、进化附近,紧靠805车站。有了二号大桥明桥面的设计、施工经验,轻车熟路,做起来就比较顺利了。</p><p class="ql-block">1961年5月,完成黑河一号大桥明桥面设计施工任务后,又调我到黑河三号大桥工地。三号大桥巳处在神秘军事禁区腹地,地名为和平里,也称十号地区。基地首脑机关均在这里,有将军楼、设施较好的招待所、商店、邮局、银行等,故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热闹的地方,不亚于内地一个小集镇,买东西、汇钱、储蓄等都很方便。这也是到西北后所处环境条件最好的一个地方。晚上各个部门在室外放映露天电影,便可不花钱的自由选看。这里主要是军人,是军人世界。</p><p class="ql-block">到这个地区后,我们的通信地址改为:甘肃省兰州市27支局51号信箱。这还闹了不少笑话呢!有的战士家属来部队探亲时,以为部队就在兰州市,结果到了兰州到处打听,找不到这个信箱所在地方,只得扫兴返回。</p><p class="ql-block">1961年6月,黑河3号大桥处在紧张施工阶段,集中了众多工程技术干部。该桥也是沉井基础,混凝土墩、台,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梁。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为开发碱矿决定修建和(平里)碱(湖)铁路,该桥就是通向和碱线的起点,碱湖巳靠近内蒙古自治区境内。</p><p class="ql-block">1961年12月,黑河3号大桥施工进度还是比较快的,各项进度超计划完成,主体工程巳接近尾声,不久就可竣工。清绿铁路三跨黑河的三座大桥我都参加了施工建设,从桥位测定,明挖及沉井基础开始的桥梁施工技术工作全过程我都参与了,这对提高自己的技术业务水平有很大帮助。</p><p class="ql-block">1962年3月,黑河3号大桥主体工程巳基本竣工,这时领导上叫我去北京短期培训学习,主要是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有这样的好机会,一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北京是祖国首都,是人们多么向往的地方啊!我在天津读书时,1954年7月份学校带领我们曾去北京实习过,那时还没有十大建筑。那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变化一定很大。</p><p class="ql-block">1962年7月,和碱线路基竣工后,即开始进入人工铺轨阶段。成立了铺轨指挥所,我是成员之一。和碱线始于基地和平里,终点为碱湖。为与基地有关部门联系方便,我们住进了基地高级招待所,又名将军楼。这里条件当然要好多了,任凭外面狂风刮起,飞砂走石,室内影响不大,照常可以办公。伙食也好多了,能经常吃到罐头食品。这里住着基地几位将军,有时也能在娱乐场所碰到。因为工余我们也去打乒乓球。周末也经常举办舞会,但我不懂此道,故基本上没有去过舞厅,只是与大家玩玩朴克。电影到是经常放映的,故看电影的机会也较多。这里因是基地生活区,购物当然也十分方便。我在这里负责编制人工铺轨施工组织设计及人工铺轨技术标准等。</p><p class="ql-block">1962年8月,和碱线人工铺轨结束,经验收合格后,就移交基地有关部门管理养护。当时国家不少建设项目暂时处于下马状态,我们部队一时也没有修建铁路的任务,遵上级指示,我团撤出基地,移防甘肃山丹军马场休整,我随部队移防到达山丹。从1958年5月到1962年8月,历时4年多时间,结束了酒泉航天城200多公里铁路专用线的修建任务。这段记忆难忘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载2019年1月(总第15期)《铁道兵记忆》战友报</p> <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6日志愿军道路第六营改编为铁十师独立一营,1958年12月18日撤销,干部、战士补充四十六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