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及记忆碎片偶感

熙盛

<p class="ql-block">  老战友绍华的“观影”留言我有同感。</p><p class="ql-block"> 我在小院看电影时已经有小礼堂了。偶尔因为电路故障等原因,也曾在小院礼堂附近的芙蓉树下看过几场“露天电影”。在小礼堂看电影,当时的第一感觉真觉得“很奢侈”。在连队看电影都是在操场看。在胶县农场,连队驻高家台子村,看电影都要打背包走十几里地到场部,冬天一场电影看结束脚趾都冻僵了,还不敢随便跺脚。尽管如此,只要听说晚上看电影,心里就特开心。到益都营房,看电影的场地条件改善了,也不要跑很远的路了。只要看到操场上扯起了银幕,那一刻心里真的好兴奋,吃饭也觉得比平时香,连队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但有时候会因为跑片计划停留时间等原因,往往会先安排住南营房的部队先看。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在看电影,自己却只能作训练自习,心里就非常憋屈!自从进了小院后,完全就是“李向阳进城”的感觉。有时我所在的组织处下部队的时间比较多,会錯过一些观影的机会。但觉得领导和咱一样,心情反而会很坦然。那个年代,不论军队还是地方物质文化条件差异较大。但普遍都有一种幸福的“排苦喜乐”心理。地方农村看电影看的都是16厘米的小放映机,而部队用的是103型35厘米的大机子(大概?)。每逢部队去农村放电影,村里妇幼老少真的像过大年一样热闹。观影毕,不少人扯着嗓子喊“解放军叔叔大机子,一放到底真痛快!(不会中间停顿换接片)”🫠🫠🫠若干年后,每当我们涉及到这个话题,都会为它𦻕晦的含义而开怀大笑😄😄</p> <p class="ql-block">  记忆,是一种可以塑造的能力。年轻的时候我们有屡次被教导过如何像伟人那样“博闻强记”的经历。当文书时报实力要求做到“一口清”,搞干部工作要求对干部的生肖、出身年月、家庭主要成员、个人简历“ 一口清”。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会减退,有些事情会“刻骨铭心”,有些事情会逐渐淡忘。故我们时常被告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采访要尽量记原话”,“读书要温故知新”云云。</p><p class="ql-block"> 记忆,是一种主观意识过程,它是每个人对于世界和自我全部认知的重构。实际上,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我们所记住的过往,只是记住了其中的一些细节,然后在回忆的时候,人们根据自己保存在记忆中的某些片段、情境等内容进行重新构建、整合和加工。从此意义上来说,记忆并不“犹新”,记忆会有“脱焦”的现象。“对焦”部分只是你的主观行为。所以过去对干部历史的甄别,主要手段还是靠“查档案”记载,人们事后回忆所提供的旁证材料是不足取的。话说回来,往事并非如烟,人们将某些记忆的固化,对某些记忆的偏向性感知,锚定它的是深藏于心底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是人生经历所留下的心理烙印。正因为有“小院情节”,战友们的许多回忆一经提起就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出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波澜效应。</p> <p class="ql-block">附录绍华战友的留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