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赏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文/文 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图/网络(鸣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参考书目:①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②网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 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 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爱新觉罗·胤礽)而改名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出身名门贵族。是一位英俊翩翩公子,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授一等侍卫衔,多随驾出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纳兰性德溘然而逝,年仅三十一岁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纳兰性德虽是八旗名门出身,但是他的家庭却是一个官宦家庭,纳兰性德的父亲为官之时,相当谨慎。即便他的父亲纳兰明珠成了康熙时期全金朝业的武英殿大学士,母亲是有着一品诰命夫人名号在身上的英亲王的女儿,纳兰性德的性格,仍是相当的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清王朝建立后,鲜少有人作词,不过,在清初,还是有一名比较出色的词人的,这个人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可以说是少年成才,文武兼修的他在17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国子监,可以说是前途无限。而他所作的诗词风格很不一般,读起来像曲子一样。这个词人以悼亡词见长,每每读上一次,就会让人觉得郁结感十足,有种别样的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纳兰性德淡泊名利,给后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纳兰性德诗词大概有348首,包括了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抒情诗等,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 作品集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一般统称为纳兰词。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纳兰性德的词量不大,眼界狭窄,不过诗词本来就因为情缘而旖旎、柔美,正好他本人就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所以他的诗词中有很多经典之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纳兰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予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纳兰性德诗词以事物的特性照见事理,而描写的景物中主要以水和荷花为主。偏爱水的纳兰性德把一处别业取名为渌水亭,以便与友人聚会,邀请了当时的文人共同探讨诗词。在傍水的渌水亭内,纳兰性德借用水的特性,创作了富有清丽、涵远的诗词。另外,荷花有君子之风,象征着高尚的品质,也受到了纳兰性德的青睐。他所居住的地方基本上有水,而水面的荷花给他带来了很多的灵感。纳兰性德就是以生活中的实景为参照创作诗词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纳兰性德不但擅长书法,而且名重于当时。他初学褚遂良,后参悟《庄子》,间出入于《黄庭内景经》,妙得拨橙法,用笔遒劲灵动,秀丽洒脱,不随流俗,别出锋颖,有一种率真自然之旨趣,颇得人们赞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纳兰性德对书法理论也有其独到见解,所撰《原书》对书学议论颇为精辟,可见其学养之深厚,眼界之高远。如所云“熟读蒙庄即可悟作书之理”,把书法与庄子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 即主张书外学书,体于自然。这是颇有见地的。其他散见于其文辞、书犊中的书评,也都卓有见识。如“书有天分而非尽关仿效, 书有兴会而不必出乎矜持”,强调书法要任情随兴,自然真切,不要死临死摹、矫揉造作。这在馆阁体盛行的清代是难能可贵的。王国维评纳兰性德词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其书法与词作旨趣是一致的,正所谓书如其人,词如其人,也即扬雄所说“书,心画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纳兰性德一生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乾学,研讨经学。曾耗资四十万金,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目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纳兰性德身为朝廷重臣纳兰明珠之子,在外界看来应当享尽荣华富贵, 可他并非安于现状。他跑到康熙身边做武官,陪皇帝游历大江南北, 参与战略侦察,还编制著述,因此受赏多次,是一位文武兼备的青年才俊,小小年纪就颇得皇上器重,前途不可限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但是满腹经纶的纳兰,一生淡泊名利,厌倦了官场充满虚伪的做派。“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就是他当时的内心写照。纳兰明白虽有一身才华却并不能一等侍卫上大展拳脚。康熙十六年,妻子的去世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也是在这期间诞生了被后世传唱的《饮水词》,成为纳兰的巅峰之作。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抱病而终,年仅31岁,实在很可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经常想念、盼望却不能在一起,看着这一年一年的春色,真不知都是为谁而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蓝桥相遇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即使有不死的灵药,也不能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与她相会。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渡过天河团聚,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甘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不详。有认为词中所写乃是一“入宫女子”,并指此女子即性德表妹谢氏,谓其未入宫时, 意欲结为夫妻,入宫之后等于嫦娥奔月, 便再难回人间,而纳兰性德对心上人的爱恋,却只能通过此词来遥寄。纳兰容若的第一段爱情是与其表妹的爱情, 但当康熙帝见过惠儿表妹后,却不顾容若的请求,执意将惠儿收入后宫,封为嫔妃。对于表妹的情愫,纳兰性德全部都写进了这首《画堂春》中。也有解作悼亡之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纳兰的一生,情感方面无疑是不幸的,但是情感之不幸却又成为了他创作的最佳源动力。虽情路坎坷、虽英年早逝,但是他的词、他的佳话至今仍为人们所传唱不歇,亦不失为另一种人生之胜利。大清第一情种,仅活了31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首描写爱情的《画堂春》与纳兰容若以往大多数描写爱情的词不同,以往容若的爱情词总是缠绵悱恻,动情之深处也仅仅是带着委屈、遗憾和感伤,是一种呢喃自语的絮语,是内心卑微低沉的声音。而这一首词仿佛换了一个人,急促的爱情表白,显得苍白之余,还有些呼天抢地的悲怆。</b></p><p class="ql-block"><b> 上阕“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明白如话,更无丝毫的妆点;素面朝天,为有天姿的底蕴。这样的句子,并不曾经过眉间心上的构思、语为惊人的推敲、诗囊行吟的揣摩,不过是脱口而出,再无其他道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明明天造地设一双人,偏要分离两处,各自销魂神伤、相思相望。他们在常人的一日里度过百年,他们在常人的十分钟里年华老去。纵使冀北莺飞、江南草长、蓬山陆沉、瀚海扬波,都只是平白变故着的世界,而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人生。万千锦绣,无非身外物外,关乎万千世人,唯独非关你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下阕转折,接连用典。小令一般以频繁用典为大忌,此为通例,而才子手笔所向,再多的禁忌也要退避三舍。这,就是容若。“浆向蓝桥易乞”,这是裴航的一段故事:裴航在回京途中与樊夫人同舟, 赠诗以致情意,樊夫人却答以一首离奇的小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航见了此诗,不知何意,后来行到蓝桥驿,因口渴求水, 偶遇一位名叫云英的女子,一见倾心。此时此刻,裴航念及樊夫人的小诗,恍惚之间若有所悟,便以重金向云英的母亲求聘云英。云英的母亲给裴航出了一个难题:“想娶我的女儿也可以,但你得给我找来一件叫做玉杵臼的宝贝。我这里有一些神仙灵药,非要玉杵臼才能捣得。”裴航得言而去,终于找来了玉杵臼,又以玉杵臼捣药百日,这才得到云英母亲的应允。——这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在裴航娶得云英之后还有一个情节: 裴航与云英双双仙去,非复人间平凡夫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浆向蓝桥易乞”,句为倒装,实为“向蓝桥乞浆易”,容若这里分明是说:像裴航那样的际遇于我而言并非什么难事。言下之意,似在暗示自己曾经的一些因缘往事。到底是些什么往事?只有词人冷暖自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那么,蓝桥乞浆既属易事,难事又是什么?是为“药成碧海难奔”。这是嫦娥奔月的典故,颇为易解,而容若借用此典,以纵有不死之灵药也难上青天,暗喻纵有海枯石烂之深情也难与情人相见。这一叹息,油然又让人想起那“相逢不语”的深宫似海、咫尺天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之后所写的“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也是一个典故。传说大海的尽头就是天河,那里曾有人每年八月乘槎往返于天河与人间,从不失期,好奇的人便效仿踏上了探险之路。 漂流数日后,那人见到了城镇房屋,还有许多男耕女织的人们。他向一个男子打听这是什么地方,男子只是告诉他去蜀郡问问神算严君平便知道了。严君平掐指一算后,居然算出那里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词人用这个典故,是想说自己虽然知道心中爱的人与自己无缘,但还是渴望有一天能够与她相逢,在天河那里相亲相爱。结句则采用了中国诗词用典时暗示的力量,纳兰容若有意让词意由“饮牛津”过渡到“牛衣对泣”的典故,他是权相明珠之子,家产本不贫穷,现在用“相对忘贫”之语,无非说如果他若能同她相见, 一个像牛郎,一个像织女,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贫贱夫妇,他也满足。</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全词直抒胸臆,落落大方,将一段苦恋无果乃至悲痛终生的感情完美呈现,丝毫没有其他爱情词中小女人式的委婉,表达了词人纵然无法相守也保留着一线美好的愿望。现代作家苏雪林《清代男女两大词人恋史之迷》:“以为此恋人为‘入宫女子’,‘浆向蓝桥易乞’似说态人未入宫前结为夫妇是很容易的;‘药成碧海’则用李义山诗,似说恋人入宫,等于嫦娥奔月,便难再回人间,李义山身入离宫与宫嫔恋爱,有《海客》一绝,纳兰容若与入宫恋人相会,也用此典,居然与李义山暗合。”当代作家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此阕写恋人在天,欲访而无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