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道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道山”,传说中的仙山,宋苏轼 《上虢州太守启》:"至於事简讼稀,潇洒有道山之况。" 又泛指文人聚集处,语出《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 。 宋张耒 《答林学士启》:"揽辔按行,窾窦已解,已进登於卿棘,复宜入於道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沿华阴村北上,过“黄石洞摩崖刻石”碑,行二里许即为“摩崖刻石群”,史载刻于元代,惜石板古道被挖断,需攀丈许悬崖方得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道山”刻石后巨石上布满刻石,几近千字,文依稀可辨。 </b></p> 前行,到达防火道<br>山道被隔断,面前是陡峭的峭壁,根本无法上去。<br> 从巨石上上去 看到山路,继续上行 很快无路,面前只有密密麻麻的竹林 终于到达山脚下,看到道山刻石。此处应仔细寻找,看看,巨石上到处是石刻<br> 黄石洞有四处洞穴,皆天然石洞,分上、中、下三处。下洞由巨石叠压而成,分两室,东洞口刻“黄石洞”三字,洞高1.5米,宽3.5米,深约10米;西洞高1米,宽3.5米,深约3米,下洞最古老,洞壁刻字甚多, 但多数不清。 上方石刻内容:<br> 宣授管军千户相付、胶州把城万户、前莱州军民镇撫兼兵马铃辖奉,全真弟子任润同夫人孙氏。武略将军前莱州掖县主簿见胶州管军奉,全真弟子王受同夫人宁氏。宣授胶州管军千户、征授海州节度使,全真弟子于通同夫人张氏。百户于淮。百户王德。 整块巨石密密麻麻,估计有上千字 竹林越来越茂盛,越长越高,超过我的身高,只好弯腰低头,拨开竹子,继续在密林中行走,面前一片平地,应为黄石宫遗址。<br> 黄石宫因黄石洞而得名。据说隋朝初年,崂山道士就曾在黄石洞前建道庙“黄石宫”,有正殿、配殿。元代的黄石宫,分为“三院”,因黄石宫现仅为遗址,很难辨识庙宇布局构造。 明万历版《即墨县志》有记,“在华楼以北五里许”,又载前人吟咏黄石宫诗歌多首,如邹善(明山东提学佥事)有诗云:“黄石仙人去不逢,独留黄石映青池。山人知我故来意,为取山种怪石供。”“黄石仙踪”,还被列为即墨八景之一,《即墨县志》言,其处有洞“幽然阻,邃泉喷激,水流绕其下,人传圯上老人曾至”,所说大概即为黄石洞。黄石宫,黄宗昌《劳山志》有述,据云建于元代。现黄石宫坍塌已久,黄石洞、留侯洞洞口题刻则依稀可辨。 采芝 醴泉<br>醴就是薄酒。泉水的味道像薄酒的,叫醴泉水,又叫甘泉。 石壁右侧有元代大德年间石刻字迹; 石壁左侧有明代万历元年(1578年)刻字,字迹模糊不清,壁上另刻有“玉液岩”、“清虚庵”等字,石壁下有玉液泉。 玉液岩<br> 岩石间可以见到不断滴落的水珠,墙的里边,有石井一个,井内泉水清澈,为玉液泉<div>玉液岩旁边的刻石:<br> 庚寅年(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修武校尉即墨县水路兼巡检奉全真弟子张德昌同妻李真善上石。<br></div> <p class="ql-block">洞天</p><p class="ql-block"> 玉液泉的东面岩下的石刻“洞天”。</p> 继续东行,到达黄石洞中洞。黄石洞前两棵苍柏苍劲有力挺拔依然。 据说这是黄石公开凿的黄石洞,当年张良曾经在此学艺,随后辅佐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洞口有“黄石洞” 三字, 洞上有一大片石刻,是大明乙未年张德昌上石之邱处机《青天歌》。崂山道士邱处机所写的《青天歌》摩崖石刻,这也是崂山众多摩崖石刻中文字最多的之一。<br> 青天歌<br> 青天莫起浮云障,云起青天遮万象。万象森罗镇百邪,光明不显邪魔旺。<br> 我初开廓天地清,万户千门歌太平。有时一片黑云起,九窍百骸俱不宁。<br> 是以长教慧风烈,三界十方飘荡澈。云散虚空体自真,自然现出家家月。<br> 月下方堪把笛吹,一声响亮振华夷。惊起东方玉童子,倒骑白鹿如星驰。<br> 逡巡别转一般乐,也非笙兮也非角。三尺云璈十二徽,历劫年中混元所。<br> 玉韵琅琅绝郑音,轻清遍贯达人心。我从一得鬼神辅,入地上天超古今。<br> 纵横自在无拘束,必不贪荣身不辱。闲唱壶中白雪歌,静调世外阳春曲。<br> 我家此曲皆自然,管无孔兮琴无弦。得来惊觉浮生梦,昼夜清音满洞天。 中洞右侧石刻,即墨知县许铤的勘察石刻,明代万历六年六月(1578年)。其实是一幅”护林告示“。那个时候这里还有黄石宫。 嘉遯“,亦作“ 嘉遁 ”。<br>旧时谓合乎正道的退隐,合乎时宜的隐遁。 继续钻林前行,一尊巨石赑屃挡住去路<br> 黄石洞旁,有三尊巨石赑屃,成为黄石宫存在的证据。三尊巨石赑屃中,有一尊保存得较好,另一尊头部严重缺失,保存最差的那尊只剩下背甲。神话传说中的赑屃为江海负重神物(其身上多负石碑),与俗称中的石龟不同,在这三尊赑屃背甲上,均有长方形嵌槽,说明原先嵌有石碑。在那尊保存得较好的赑屃身上有瑞祥花纹,赑屃神态古拙、有趣又不失威严。 爬上赑屃背甲上,见有长方形嵌槽,说明原先嵌有石碑 洞的后面,似有人形石像,端坐,头部已损坏。难道这就是上洞的张良像。<br>上洞名“留侯洞”,又名“张良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象棋的来源:张良在崂山与黄石公攻习兵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6-09-30 13:58阅读:4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朝的张良自古以来就是智慧的化身,汉高祖刘邦曾评价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仿佛谈笑之间,就能葬送敌方的百万大军。其实看过史书的人都知道,张良起先不过是个韩国的落魄公子,只因为和一位神秘老人学了几年兵法,才有了后来的长进。而据传,张良的兵法就是在崂山的黄石洞中学到的,他的老师更是跟这山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崂山洞穴千千万,怎么张良偏偏选中了黄石洞?这山洞中除了兵法外,还留下了什么奇特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充满神秘气息的黄石洞。 黄石洞内曾有张良像 据说崂山共有名洞四十三,其中,最让人称颂的就是黄石洞。 据《崂山志》记载,黄石洞在华楼山之北,位于华阴北山的山半,北倚王乔崮,南临崂山水库。黄石洞包括四处洞穴,皆天然石洞,分上、中、下三处,各有特色:下洞由巨石叠压而成,分两室,东洞口刻“黄石洞”三字;下洞也是三洞中最古老的一个洞,洞壁刻字甚多。中洞在下洞北100米处,洞穴在石壁之下,洞口亦镌有“黄石洞”三字,洞高1.1米,宽0.9米,深约3米,原供有汉白玉老子像。上洞名“留侯洞”,又名“张良洞”,这个洞内原存有张良在此修行的一个证据,那是一尊石造张良像,可惜的是后来被砸毁了。 黄石洞周围现在是树木丛生,其实,此前洞前还有一个建筑物——黄石宫。现在在下黄石洞前有一处平台,就是当年的黄石宫故址。据青岛文史专家姜茂森考证,早在隋朝初年,崂山道士就曾在黄石洞前建道庙“黄石宫”,有正殿、配殿。元代的黄石宫,分为“三院”,宫内祀三清,明代崔道人成道于此。到了清代光绪年间,黄石宫消失了,唯一留下的遗迹就是三尊巨石赑屃。三尊巨石赑屃中,有一尊保存得较好,另一尊头部严重缺失,保存最差的那尊只剩下背甲。神话传说中的赑屃为江海负重神物(其身上多负石碑),与俗称中的石龟不同,在这三尊赑屃背甲上,均有长方形嵌槽,说明原先嵌有石碑。 除了黄石宫的遗迹外,黄石洞南约200米的一座海拔120米的山顶上,还有一座神秘古代石城堡。据《城阳风物》记载,这处城堡依山顶顺山势用石头砌成,周长约400米,有城门3处(无东门),南门、北门破坏严重,只有西门保存较为完好。城门洞高3米,宽1.3米,原有木门。城墙用石筑成,墙厚2米,保存也较为完整,墙上还筑有防御通道及城垛,石料风化严重。这处古堡新中国成立前被农民开垦种田,已遍植青松,十分繁茂。城堡究竟是何人所建,又有什么 用途,建筑年代是什么时候,至今都是一个谜。 黄石洞石刻之谜 黄石洞不仅自然风貌优秀,还有不少人文遗迹。黄石洞遗迹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当属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以隋、唐、宋等朝代所题为多,最长者可达千字。其中有隶书、楷书等多种字体,最晚的约刻于明朝万历六年,有些石刻因风雨剥蚀已难辨识。这些石刻数量之多,在崂山都是数一数二的。 綦胜保在《崂山黄石洞之谜》一文中,曾对这些石刻做过考证,他认为黄石洞较早有年号的刻石有两处:一是黄石洞上方“……同夫人胡氏上石至元年立”;一是黄石洞内石壁上的元代大德年间的石刻。到底是至元哪一年“上石”呢?因为元朝两任皇帝即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惠宗妥帖睦尔都用过“至元”这一年号,因此石刻中所说的“至元”到底是哪个,可能是一个永远的秘密了。 尽管黄石洞的摩崖石刻因剥蚀严重,漫漶不清,但是透过其中的只言片语,我们仍能考证出尘封于历史中的一些往事。 一个落款“达鲁花赤”的刻石就能揭示刻石主人的身份。“达鲁花赤”为蒙古语镇压者、裁夺者的音译,也是元朝官名,有总辖官之意。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不能任正官,多数行政机关及各路府州县均设置“达鲁花赤”,一般由蒙古人充任。由此得知这一刻石的主人为蒙古人。当时的黄石洞(宫)似乎得到了众多蒙古等军事贵族的青睐,黄石洞石刻中大量的“宣授千户”、“管军千户”甚至“万户”(正三品)就是很好的例证。奇怪的是这些人的姓名又都是纯汉族式的“刘昌”、“杨玉”、“邹斌”……这是降元的汉人封了“千户”?还是蒙古人为成为“全真弟子”而取了汉名?这又是一个历史之谜了。 在这些石刻中,最有名的当属丘处机的《青天歌》,为大明乙未张德昌上石。这首诗歌为道家北七真丘处机所创作作品,全文为七言律诗形式,阐述了道家的养生哲学。可惜因为年代原因,字迹有些斑驳。 当然,在众多的时刻当中也不乏一些“另类”石刻,比如棋盘石,研究者从山下通往黄石洞的石路上,就发现三处棋盘石,在黄石洞中的一处平台上,也发现了棋盘石的痕迹,这些纵横交错的纹路透露的信息实在太少,因此无法考证其何时形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说张良在洞中学兵法 说了这么半天,黄石洞到底怎么形成的,又为何取了这么个名字呢?这就跟一个著名人物联系起来了,那就是黄石公。据说,是黄石公开凿的黄石洞,当年张良曾经在此学艺,随后辅佐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常桦、岳卫平在《历史的玄机》一书中介绍:张良,字子房,出生于战国末期,是韩国贵族后裔。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国力较弱,一直在夹缝中生存。而就在这个时候,秦国加快了对东方六国的军事行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军大举攻韩。韩军当然不是这支虎狼之师的对手。一番交战之后,韩军大败。秦军攻占了韩国都城,俘虏了韩王安,随后尽取韩国领土,将其纳入秦国版图,置为颍川郡。韩国宣告灭亡。作为亡国后裔,张良恨透了秦始皇,一心想要恢复故国,于是在博浪沙,张良上演了用铁锥刺杀秦始皇的惊险戏,可惜没有成功,只得亡命到下邳城。 在下邳城的亡命生涯中,张良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对付秦朝这么一个强大的王朝,光靠零星的恐怖行动是无法动摇它的根基的,也没有办法达到光复韩国的目的,必须想想其他办法。张良开始变得稳重起来,那个血气方刚的“愤青”渐渐消失了,他想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报仇复国之路。 一天,张良闲来无事在下邳桥上漫步,他在桥上踱来踱去,若有所思。这时,一位穿着粗布短衣、举止有些异常的老翁来到张良旁边。他仔细打量了一下张良,然后在桥边坐下。刚坐下一会儿,老翁就故意把鞋脱下来扔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你赶快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 张良到桥下把鞋捡上来,又长跪为老人穿上。接着,老人约张良五天以后的拂晓来这里见他。张良天不亮就去了,但比老人迟了,老人很生气,说:“五天以后早点儿来,还是这个地方。”第二次,张良又晚了。第三次,张良憋了一肚子气,发誓这次一定要比老人先到。还没有到半夜,他就起身来到了桥边。这一次,他终于比老人先到,心里暗自高兴,心想看你这次还怎么说我。 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很高兴地说:“年轻人,做事就应该这样。”民间传说,张良遇到的这位老者就是黄石公。此后,张良随老人穿山涉水来到崂山,居住石洞中修习兵书战法数年,而后方下山辅佐刘邦建功立业。后人在其居留之处建道观黄石宫奉祀他们,而那个山洞也就得名黄石洞了。 后人说起黄石洞,一则追忆的是张良,二则好奇的是黄石公。作为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黄石公虽然在《史记》上只露了一小面,但他过人的本事还是让人过目不忘。崂山本就多有神话传说,因此在后来关于黄石洞的描述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黄石公的身影。如邹善(明山东提学佥事)有诗云:“黄石仙人去不逢,独留黄石映青池。山人知我故来意,为取山怪石供。”《即墨县志》言,其处有洞“幽然阻,邃泉喷激,水流绕其下,人传圯上老人曾至”。可惜的是,《史记》中对黄石公的记载实在太少,我们不得不借助其它资料来了解这位神奇老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密:唐高宗李治是怎么死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