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门知多少?

开心

<p class="ql-block">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北京“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伟大之中古都市,全部为一整体设计,对称均齐,气魂之大,举世无双!”可是,这座古都没了!它消失在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中、消失在了城市不断的扩容中。这个世界上再无北京城!可惜!可叹!</p> <p class="ql-block">明初建的北京城(今内城)东西宽为六千六百七十米,南北深为五千三百一十米,面积为三千五百四十万平方米。城南面三门(正中间“正阳门”、西侧“宣武门”、东侧“崇文门”)东面两门(“东直门”、“朝阳门”)西面两门(“西直门”、“阜成门”)、北面两门(“安定门”、“德胜门”)共九门。</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俗称“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侧。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正阳门”至今为止,是唯一幸存的北京内城城门。</p> <p class="ql-block">“崇文门”,俗称“哈德门”。始建于1267年,1421年建成。1439年重修并加筑瓮城,其得刚健而闻名,寓意崇尚文德之意。与“宣武门”相对称,中间为“正阳”,左首为“崇文”,右首为“宣武”,形成“前三门”大街。“崇文门”城楼1968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宣武门”,是明清两代“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建于明代,初称为“顺承门”,明正统四年改称“宣武门”。为内城南门之一。“宣武门”在“正阳门”西侧,与“正阳门”东侧的“崇文门”相对,两门一文一武相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宣武门”城楼1965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明正统年间改为“朝阳门”。门向东,与面朝正西的“阜成门”遥遥相对,“朝阳门”有“粮门”之称,城楼高约35米,其瓮城平面呈正方形,东西长约62米,南北长约68米。“朝阳门”城楼1953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东直门”,原为元大都东垣“崇仁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四年(1371年)均修补沿用。永乐17年(1419年)修葺,改名为“东直门”。“东直门”称为建材之门,走运木材之车。1969年“东直门”城楼拆除。</p> <p class="ql-block">“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南测,元朝时称“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改名“阜成门”。是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后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有此门运入,因此,“阜成门”也被称为“黑金之门”。1965年城楼拆除。</p> <p class="ql-block">“西直门”,是一个古今闻名的地方。元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是除了“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西直门”还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西直门”有“水门”之称,1969年城门拆除。</p> <p class="ql-block">“德胜门”,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清时期是“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德胜门”元为“建德门”,是出兵征战之门,平时是不开城门的。明洪武元年(1368年)将“建德门”改为“德胜门”。1921年“德胜门城楼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安定门”,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城北垣东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城楼。“安定门”是出征将士得胜还朝进城之门,称为“奏凯之门”。1969年“安定门”城楼拆除。</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皇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区域,它南起今天的长安街,北到地安门大街,东至东皇城根南街,西达西皇城根南街,缺其西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皇城内建有皇宫(紫禁城)皇宫东侧有“太庙”、““西侧有““社稷坛”、北向有“景山”。皇城建有四门,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东有“东安门”。西有“西安门”。</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心脏,历史上,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初建成时名为“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p><p class="ql-block">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改名为“天安门”。“天安门”在亿万中国人心目中不只是一座城门,而是伟大祖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地安门”,俗称后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明清皇城的北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景山以北,鼓楼以南。“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为“地安门”。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地安门”与“天安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1954年“地安门”城楼拆除。</p> <p class="ql-block">“东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四门之一。它位于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汇处。东皇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皇城墙外,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将玉河包入皇城墙内。墙为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设“东安门”。门内为跨玉河之石拱桥,因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所以俗称此桥为“望恩桥”或“皇恩桥”。桥西原为永乐时之“东安门”,宣德时改为三座门式,通称“东安里门”。“东安门”,1912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操纵北洋军兵变烧毁。1926年-1927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拆皇城墙边卖,“东安门”同时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西安门”,是明清时期皇城的西门,位于西城区中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万历十四年(1586年) 重修。1950年,“西安门”毁于一场火灾。</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即“紫禁城”,是明清两朝廿四位皇帝的皇宫。“故宫”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位于皇城内的核心区域,在北京中轴线上。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型建筑。“故宫”建有四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p> <p class="ql-block">“午门”,是北京故宫的正门,位于北京故宫南北轴线上,平面呈“凹”字形,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午门正面有三个门洞,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可见,能从“午门”正中门进出的人有多么幸运和荣耀。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也是故宫的出口。明称“玄武门”,清朝康熙帝玄烨,为避名讳,因此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神武门”是嫔妃、侍卫、太监、工匠等进出皇宫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东华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故宫内,是北京故宫的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进出。清代皇帝、皇后、皇太后去世后,棺木皆从东华门出。民间俗称“东华门”为“鬼门”。“东华门”上的门钉与故宫其他三门的门钉九路九颗不同,为八路九颗,内含阴数。</p> <p class="ql-block">“西华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京故宫内,是北京故宫的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西华门”正对皇家园林西苑,清代帝后幸游西苑,多由“西华门”而出。宫中选秀女也是由此门而入。</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初建时期,只建有内城、皇城、紫禁城,到明嘉靖年间,为加强北京城的防卫,开始修建了外城,本计划内城四周都加筑外墙,因财力不济,只修建了南面外城墙,呈现为“凸”字形。外城建有七座城门:“东便门”、“西便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安定门”。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再加紫禁城四门,民国时期的三个拱形券门,共有二十七座门。其实,北京城不止有二十七门,明代时皇城中,在皇城与紫禁城之间,还有十二座门。它们的存在使皇城和紫禁城之间增加了一道防线。这十二座城门在清代时就已经有一部分因皇城内街巷变迁而被拆除,经过民国时的战乱和解放初期的大规模城市改造,这十二皇城已荡然无存了。</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筑了包围南郊的一面外城,在外城的最东端修建了“东便门”,“东便门”是外城东南端的一座小城门,有城楼和箭楼组成。“东便门城楼”1958年被拆除。幸运的是东便门角楼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筑了包围南郊的一面外城,在外城的最西端修建了“西便门”,“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端北垣上的城门,与东端北垣上的“东便门”相对。西便门”1952年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广渠门”,俗称“沙窝门”。是北京外城七门之一,位于外城东垣正中偏北。“广渠门”与相对称位置的“广安门”相比较小,1930年日军占领时期拆除了箭楼。解放后,1953年“广渠门”拆除了城楼和翁城。</p> <p class="ql-block">“广安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开的城门。与外城东垣上的“广渠门”相对。明代称其为“广宁门”,清道光年间改名为“广安门”。“广安门”城楼规制原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广安门”仿“永定门”加以改造升级,其规模超过了“广渠门”。</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是北京城外城南向上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是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永定门”始建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意永远安定之意。1957年城楼拆除。2004年复建。是老北京城门中唯一一座“死而复生”的城楼。</p> <p class="ql-block">“和平门”建于民国时期(1926年),位于“前门”和“宣武门”之间,它并非是北京的传统城门,而只是在城墙上开凿了两个拱形券洞,用来连通南新华街和北新华街。“和平门”初叫“新华门”,1927年改名为“和平门”。1958年“和平门”券洞拆除。</p> <p class="ql-block">“复兴门”位于西城区南部,解放前,日伪统治北京时,内城扒开城墙修建了“复兴门”,“复兴门”当时名叫“长安门”,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接管北平后,将“长安门”改为“复兴门”,取国家复兴之意。国家复兴强盛,才不会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国家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一定会在“两个一百年”内实现。1969年建地铁时,“复兴门”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建国门”位于长安街东二环路交口处,原是日伪统治时期在内城墙上扒开的一处缺口,当时名叫“启明门”,1945年小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北平政府将这座城门改为“建国门”。如今这座城门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城门知多少?它在泛黄的历史旧照中;它在老北京人残缺的记忆中,它在小学生的课本中,它也在我们扼腕痛惜的遗憾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