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元钱》留言精选

吴汉祥

<p class="ql-block">  近日,发表在由黄石文联主管、黄石作家协会主办的网络文学微刊《两元钱》,得到众多同时代校友、同学的留言。饱含深情,感慨50年过去了,依然情景再现,一段少年时光里让人特别难忘的峥嵘岁月。籍此,将哥哥、姐姐及同学珍贵的记忆及留言集结于美篇,以致谢忱!</p> <p class="ql-block">(图为76年家人的老照片,大伯与我们生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难得汉祥写出来这篇回忆文章,的确应点赞!我也记得当时陈世芳在拉练中晕倒一事。我当时也曾因胃疼,请随行的袁医生(朱楷的妈妈)和孙金昌医生(是八中毕业生,有色子弟,其父叫孙营家,自学中医)给我扎针灸,坐了半天收容车,以后又赶上队伍。(罗德民)</p><p class="ql-block"> 汉祥的文笔,永远是那么吸引人!“两元钱”不起眼,却让我一探究竟一口气读完全文,意犹未尽,恍若昨昔,满满的代入感!因为那是我们经历过的岁月,青春的记忆!有的往事如酒似歌,从来都不需要去想起,但永远也不会忘记!(孙菊花)</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当时的野营拉练,记忆犹新。我们班陈世芳身体欠佳,跟着收容队上了车,还有徐小松吧。当时同学们互帮互爱,个子高的邓继烈与易志佳用自制的简易担架帮走不动的同学抬背包,我们用自制的快板自编自演,一路走一路高唱革命歌曲,鼓励大家前进。当时条件有限,我们背着制作干粮袋装上炒三合粉就着水充饥。记得数学老师买了饼子装在长袋子里,一低头袋子就掉在胸前,像一大串项链。特搞笑。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让我们得到了锻炼。使人难以忘怀。(李步芬)</p><p class="ql-block"> 看到汉祥文中描写的拉练,真是场景再现,历历在目。(刘景兰)</p><p class="ql-block"> 《两元钱》,带着母亲的怜爱,踏歌而行。懂事的儿子,带着辛酸疲惫,原样去原样回,特别的年代,刻骨的记忆,也是一代人的记忆,读后仍让人唏嘘不已!忆往昔,看今朝,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作家(蓉子)</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引起我满满的回忆,记得当时每个同发两个饼我们饿的一口气吃完了,只有张老师只吃了一个,留下一个,当时我们问张老师您怎么没吃完还留一块饼呢?她带着一囗的黄陂话说道:我现在吃一个赶明儿再吃一个,浓浓的家乡话如今每每谈到此事时都笑个不停,初中的军训拉练生活的确段炼人。(王贤珍)</p><p class="ql-block"> 你小子因病半路当了“逃兵”,少吃了不少苦。我可是走完全程,因在宣传队,路上搞宣传鼓劲,到了驻营地还要给当地老乡演出“样板戏”,那真是辛苦。野营拉练对于我们15、16岁孩子来说,背着比人都大的背包爬山涉水行走了几百里路,对于如今同龄孩子来说想都不敢想。虽说很苦,但确实煅练人,拉练回后说起走路再远路程也不在乎,那时因交通不便常从新下陆走到大冶、黄石,很是平常。几十年的往事让汉祥你忆起,很是感慨,谢谢,请继续你的写作,加油…(张日红)</p><p class="ql-block">昔日玩童今日翁</p><p class="ql-block">悠悠岁月快如风</p><p class="ql-block">举杯望月开口笑</p><p class="ql-block">帅酷南山不老松</p><p class="ql-block">(洪新安)</p><p class="ql-block"> 汉祥你好!刚刚看到你的文章,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孙女放假我陪她过节玩耍去了。50多年的事情你还记得那么清楚。佩服佩服。我仿佛也被你拉到那次拉练的事情上啦。1970年冬自1971年的夏天在神州大地上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亿万军民大拉练,当时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童,几乎无一例外的参加,真可谓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当时毛主席批示这样训练好,因此拉开了全民大拉练的序幕,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工人进乡村,农民进城市,军人进山区,学生进军营,相互流动,相互接待,严重影响了广大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甚至影响到了社会治安,年轻人弄到一套军装,便会感到无限的光荣自豪,因此在一些地方曾1度出现了抢军装,抢军帽的事件,甚至出现盗窃枪支弹药的事情,后来,中央及时进行了纠正,要求工人以做工为主,农民以种地为主,学生以学习为主,亿万军民的大拉链才得以逐步降温停止。(李泽云)</p><p class="ql-block"> 汉祥;好记性,五十年了,谢谢你让我们回忆起孩提时的经历,哎,弹指一挥间呀(黎明)</p><p class="ql-block"> 野营拉练我也在其中二连三排,我当时任务是后勤负责,安排,排里面同学们的住宿问题,当时我们是先前部队,由运输部派送的老式解放牌卡车代棚子,每到一个点,都由营,连,排,下达任务。没有吃多少苦。记忆往昔峥嵘岁月。(谢斌)</p><p class="ql-block"> 汉祥发育晚,小小个子经历拉练不简单!不经意间小个子长成风度翩翩的大个子的老帅哥了,部队锻炼人呀!文中熟悉的人,有的都已数十年未见,仍感亲切,虽不是一个班的,但都是同学,有的成为古人,所以,保重身体,珍重珍重!拉练途中身怀两元钱的小富翁!(张亚平)</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拉练,历历在目,我们在你们的后面,记得有个工宣队负责人叫“石君夫”的,在空旷的地里召集大家说:“叫你们卧倒,哪怕面前有堆牛粪,也要毫不犹豫的趴下去。(一块砖)</p><p class="ql-block"> 汉祥同学的好文先睹为快了。五十年前往事是一段值得我们铭记的美好青葱岁月。(彭伟)</p><p class="ql-block"> 汉祥;好记性,五十年了,谢谢你让我们回忆起孩提时的经历,哎,弹指一挥间呀(黎明)</p><p class="ql-block"> 一段难忘的记忆,记得那时的吴兄是一个瘦弱乖巧的小男孩。(乔振军)</p><p class="ql-block">《两元钱》,“傻孩子”,再也说不下去了…… 感动!(佟炳文)</p><p class="ql-block">感人,就是那代人的感受,现在孩子是写不出来的,(余萍)</p><p class="ql-block"> 非常好的回忆文章[强][强][强]不堪回首又难以忘怀(孙学光)</p><p class="ql-block"> 多么怀念当年,记得有一天走了九十华里(不知准确否)山路,深夜到达宿营地,你的文章勾起我的无限怀念,是我们生命中伟大(开玩笑啦)的记忆。(何丽萍)</p> <p class="ql-block"> 两元钱</p><p class="ql-block"> (发表黄石文学6.1专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汉祥</p><p class="ql-block"> 两元钱,当作文章的标题,未免让人感叹唏嘘。不知何故,只要在往事里检索到持有两元钱的一段经历,我如鲠在喉,挥之不去的记忆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追溯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风云变幻多端。学校执行半军事化管理。犹记得,我们黄石冶中学校按部队编制,校设为“营”,一届以“连”划分,班级称排,原来的学生班长荣升副排长(排长由班主任担任)。学工、学农、学军成为尚未成年青少年的教学常态。</p><p class="ql-block"> 打小一起长大的同学,升到初中后班级重新打散组合,初一我们班到运输部汽修车间向工人师傅学工。双抢时节,学生下乡支农,带半斤粮票,两毛钱帮罗桥的农民插秧、割水稻。初二那年,冶中学生交由地方人武部统一军训。记忆中最具震撼力的是,全校(营)组织大规模的学生野营拉练。</p><p class="ql-block"> 1971年,我不满16岁,个头一米五,体重不足70斤,是个痴呆懵懂的毛头小子。平日上课总坐第一排。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裹在身上臃肿的棉袄棉裤,贴着色彩差异不大的补钉图案。那年冬天,冰雪尚未消融,各家屋檐垂悬着晶莹透亮的大小冰柱,阳光下,传递滴答滴答的声响。</p><p class="ql-block"> 老妈晓得儿子要离家远行,特意备好被褥背包。虽然,家里米粮不够吃,穷家富路,母亲用炒熟的米粉装进一条缝好的布袋里,框在我的背包上,另提一包面粉,这可是我行军途中自带的干粮。接着,又掏出衣兜里包裹的手帕,一层一层掀开,取出2元人民币递给我。显然,是许我野营拉练半个月的盘缠。</p><p class="ql-block"> 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学生野营拉开了帷幕,几乎全校出动。一个班一面旗,我们班旗上标明二连二排,红旗漫卷,迎风招展。学生们早早地列队排着长龙,青涩稚嫩的脸庞,洋溢着兴奋与激情。集合地点在冶炼厂机关(老办公楼)门前,小小年龄个个精气十足。半个月拉练路径走向;从港湖、白沙埔、陶港镇、富池、再从军垦农场、姜桥、马叫返回工人村新下陆,跨越两县一市。都是未成人的孩子,整个行程承蒙校方和人武部周全安排,沿途紧挨大冶冶炼厂(有色)所辖的赤马山、叶花香、龙角山、丰山、铜绿山五大矿山。</p><p class="ql-block"> 学校组建临时探险队、保卫队、宣传队、担架(医务)队等,班级(排)也设有相应组织架构,一般行军走大路(马路)。</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从港湖往白沙铺路途中,空中倏然飞舞零散的雪雨,汹涌的冷风扑面而来。学生队伍的状态松懈下来,步调迟缓。此时,宣传组的同学拥到我们身边。现撰一段顺口溜:“打竹板呀,迈大步,前面快到白沙铺。”激励着我们加快步伐。</p><p class="ql-block"> 队伍只要开到村寨宿营地,朱开国、韩殿福、赵传真等年龄大点的同学围着灶台忙碌起来,因为学生急需开水。洪新安、李泽云、李干生等脑瓜机灵且体力好的同学整饬宿营场地,配合村民堆稻草,打地铺。饥饿、口渴、脚肿、疲惫、困乏在他们积极努力下都能得到有效缓解。间歇时,一些同学从当地供销社买饼干,还有糖果回营地吃,空气里立马弥漫着诱人的香甜。其中,余玉堂,王国庆拿着饼干在我面前晃悠,故意撩拨我的味蕾,我没敢伸手。涎水往肚里咽,摸了摸藏在最里层的口袋,两元钱还在。</p><p class="ql-block"> 拉练夜宿晓行,午餐都是用开水泡自带的米粉吃,放点糖,起先两天还行,吃多了,难以下咽。</p><p class="ql-block"> 途径村野乡道,当年看似贫瘠乡村,皆是土砖青瓦,草屋耳房,但秀水斜塘、田畴阡陌、烟笼寒水、犬吠鸡鸣所透出原生态的美,随处散发出是泥土的芳香。淳朴的乡民、衣衫褴褛的农家小孩伫立路旁,有的抱着幼儿,有的端饭碗,稀奇地望着我们长长的队伍,仿佛迎送远方过客的小英雄。不记得拉练第几天,学生部队要翻越一座大山才能抵达宿营地,顿觉路途遥远,又乏又累,队伍里一个女同学大声喊;“苦不苦,记住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起革命老前辈。”同学们也扯着喉咙跟着喊。</p><p class="ql-block"> 眼瞅着天色黯淡下来,大家打开随身手电筒,远远望去,星星点点的灯火仿佛一条弯曲白蛇,踽踽前行。有人晕倒啦,抬入担架等待救援。山路深一脚浅一脚,饥寒交迫,学生之间相互搀扶。倏忽,远方乐器吹奏声响起,从山谷飘来,大家熟悉的毛主席语录曲调;“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大家情不自禁地唱和,遗憾的是,这么鼓舞人心旋律,我依然因体力不支,晕倒在行军的山路上。当时,朦朦胧胧有人说,这个学生脸色难看,是否找个供销社弄点吃得给他。我没吱声,一只手紧紧捂住贴身在里面荷包,以至于失去了知觉。怎么把我弄到就近丰山铜矿医院的,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阳新县当地老乡有个说法,“翻过富池山就看到生命的希望”,可知当年丰山铜矿医院,在方圆几十公里之内名声显赫。一起抬进医院的还有陈世芳,闫建华,都是拉练落下的病友。世芳姐跟我姐是同学,父亲时任丰山铜矿书记。两天后,我们转危为安,进驻山腰间洁净的丰山招待所疗养。</p><p class="ql-block"> 当夕阳从丰山洞的山边缓缓沉落,一抹向晚霞光,慵懒地笼在夹皮沟的矿区上,与简易的职工宅院及宿舍楼相拥,姿态万千,色彩斑斓。</p><p class="ql-block"> 世芳姐领着我们到陈书记的宿舍,大家围拢电炉烤火,宿舍里氤氲着温暖的气息,陈叔叔跟我们唠嗑、拉家常,还烤食堂里剩的馒头犒劳我们,馒头四面焦黄,特别香。闫建华高我一届,记性好,随口一串流利的英语单词,真让人羡慕。</p><p class="ql-block"> 休养一星期,启程离开丰山铜矿那天,我们来到矿里的小卖铺,记忆里,店里啥都有,就是要花钱买,不记得他们买些什么带回家。我犹豫半天,两元钱拽在手里出汗,还是什么都没买,潜意识里,家里的钱珍贵,不能瞎花。</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当我把两元钱原封不动地交还给母亲时,老妈先是一愣,冒出一句:“傻孩子”,再也说不下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