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乌兰察布市霸王河畔偶遇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黄胸鹀

<p class="ql-block">黄胸鹀(学名: Emberiza aureola ):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长14-15厘米,有2个亚种。额、头顶、头侧、颜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7000只。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p><p class="ql-block">分布于芬兰、俄罗斯、中国、蒙古、朝</p><p class="ql-block">鲜、日本等地;越冬于欧洲中部、南部</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以及宾等地。</p><p class="ql-block">别名:黄胆、禾花雀、黄肚囊、黄豆瓣、麦黄雀、老铁背、金鹀、白肩鹀</p><p class="ql-block">栖息环境</p><p class="ql-block">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溪流、湖泊和沼泽附近的灌丛、草地,也栖息于有稀疏柳树、桦树、杨树的灌丛草地和田间、地头,不喜欢茂密的森林,是典型的河谷草甸灌丛草地鸟类。</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迁徙:繁殖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中国东南沿海、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迁徙期间都经过我国大部地区。</p><p class="ql-block">食性:随季节而不同,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所吃昆虫主要有甲虫、蚂蚁、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螟蛾科等昆虫和昆虫幼虫。迁徙期间主要以谷子、稻谷、高粱、麦粒等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草子和植物果实与种子。</p><p class="ql-block">保护现状</p><p class="ql-block">保护级别</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p><p class="ql-block">2004年——近危(NT)</p><p class="ql-block">2008-2012年——易危(VU)</p><p class="ql-block">2013-2016年——濒危(EN)</p><p class="ql-block">2017年——极危(CR)</p><p class="ql-block">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684项)。</p><p class="ql-block">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摘自百度百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