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阅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虽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但能拓展生命的厚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读书使人丰盈、睿智、美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五月份,学校常春藤读写共同体共读《教育常识》,做到了日阅读,周小节,月分享。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期六位“阅读之星”的智慧分享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主题:我的教育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分享人:八年级一分部 肖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一、每个人都是宇宙的独一无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哪怕他们来自同一棵树,甚至于两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哪怕他们是双胞胎,这不禁让我想到了17班的一对双胞胎,两个孩子的性格长相完全不同。在真正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一个班50多名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在我带这一年半多的班主任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的优秀,但是他对于班级内的卫生等其他事情都非常的热心,对老师交代的其他任务完成的都非常好,当他美的完成一个任务以后,得到老师夸奖以后他非常开心,并且这也带动了他对于某些科目的学习。所以我们身为教育者对待孩子们不能仅仅通过成绩来进行判定,要多去观察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这个闪光点辐射到孩子的方方面面,对自己更有自信,毕竟“各花自有各花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二、教育是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教育中的悲悯在于对生长过程中生命所将承受的痛苦,挫折,失败及各种危机的悲天悯人,在于对所有这些危机的遭遇敏感和敬畏,带有悲悯之心的教育者,而面对那些艰难成长着的孩童的生命,脸上带着微笑,内心充满柔情,灵魂深处则在流泪甚至滴血。作为事业的教育,本来就是应该是安静的教育,是一项静悄悄的事业,静悄悄的校园,静悄悄的课堂,静悄悄的生长,静悄悄的教育,是教育本应有的原貌,然而现在的中国学校已经过于热闹忙碌了。面对经历生长躁动的生命,教育者最怕的是自己的心灵也随之躁动,教育者的躁动也会传导甚至受教育,这的心灵深处引发他们更大的焦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作者在书中举的方丈和小和尚的例子,方丈在临终留下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浪子的回头和改正需要的只是耐心和等待,花朵不会在时机未到的时候开放,需要的也是忍耐。我们在现实的教育生活当中,有很多孩子由于青春期的存在,导致自己当时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变得非常的极端和暴躁,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对孩子施加更多的耐心,不断引导他们慢慢回到正轨,静待花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三、教育内容要生活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对于现在的孩子们而言,每天待在学校内的时间占据了他们一整天的大部分时间,很多时间都与书本为伍,在课堂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很少能实际去操作和感受。在和我们班生物老师交谈的过程当中,生物老师提到其实生物学当中有很多知识都是和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但是这一代孩子们缺乏的是生活,他们从小接受了太多的网络和手机,尤其是针对于网课期间,孩子们更多的接触了电子产品,并沉迷于其中。并且现在大部分孩子从小就居住在楼上,很少接触乡村里的一切,他曾问过孩子们一个问题,藓类植物生长在哪里?孩子们回答不知上来,有的孩子连苔藓都没有见过,正是因为孩子们缺乏生活,所以一些很简单的生物知识,在孩子们这里就需要进行死记硬背,如果孩子们可以到现实生活当中去体验一下绝对植物生长在哪里去见一见,碰一碰,摸一摸。我相信会在他们脑海当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四、为每个孩子创造适合的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书中给我们列举了两位家长的例子,一位是北京的家长,他强迫孩子去练钢琴,女儿痛苦不堪,用刀把自己的手筋割断,医生问到为何这样,她淡然的回答,割断痛苦一时不割断痛苦一辈子。与其相反的是德国的一位父亲,他依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孩子选择去当木匠,不读书,那父亲在确定了他的选择不会后悔以后,就让他去当木匠,然后几年以后孩子又说没有学成木匠想要继续读书,父亲转而为他继续准备上学的事情。通过木匠的学习让孩子知道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由“你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同时他也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也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到底我们是替孩子选择道路,还是让孩子自己去选择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其实所谓的教育方法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套用的模板,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法都是未成的,都是在教师和学生交往的过程当中创造生成的,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都是量身定做的,因此针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都是一种教育的创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所以我们身为教育者,要尽可能的针对每一位孩子,创造出适合他的教育,让孩子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活出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主题:教学是一门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分享人:八年级一分部 刘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教育是一门非常有艺术的职业,需要我们身心投入的去感受,去挖掘,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孩子,他们有不同的习惯,有不同的爱好,有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学科偏好……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因材施教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班有个孩子,每天邋里邋遢,上课也爱调皮捣蛋,拉拉女生的头发,扯扯同学的衣领,曾经作为这个班级的班主任,我感到很是头疼,‘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后来我与他进行了一次聊天,得知,他在小学三年级之前是个机灵活泼的好孩子,各科的成绩也都不错,特别受其他小朋友的喜爱。后来他转学了,四年级到了一个新的学校,一切都很陌生,而他的妈妈一直对他要求很严格,奉行的一直是,你是一个男子汉,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什么事情都自己憋在心里,不再对别人敞开心扉,凡事靠自己,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就慢慢更远了。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觉得我平时需要给予他更多关注,他做这些恶作剧的目的就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关注,一次我只是在他没去吃饭的时候给了他一个苹果和面包,他就感觉很感动,后来我们又进行了多次聊天,他说,老师你很温柔,在你身上能体会到一种妈妈的感觉。当时那一刻,我自己也感觉很受触动,这个孩子缺少的是关爱和关注,找到了方向,就有了解决的途径,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直注意这个孩子,让他体验到被关注,被关爱的感觉。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因为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教书的过程,更多的时候它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赏识教育的文章,给我很大启发,从责骂到赏识,从赏识到成功,这充分说明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的我,就更需要借助这种理念,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我们班有一个特别多废话的男孩子。他上课的自律性很差,不仅自己没学多少东西,而且还影响了别人的学习,让各位任课老师很是头疼。有一次我去上课,正碰到他们道法老师在发火‘某某,你真是经不起表扬’,因为我并不了解事情,没多想就开始上课了。没多久,他的老毛病就犯了,我也来了一句‘难怪刚才老师说你经不起表扬!’谁知他大声来了一句:‘你又没表扬我!’这一句突如其来的话让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后来我进行了反思,在以后的课堂中,只要看到他认真听讲或者回答了一个小问题我会对他马上进行表扬,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他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了很大进步,但毕竟是初中生,自律性不足,总是容易反反复复,但我并不灰心,因为我知道,这种学生是需要时间去打磨的,也需要很大的耐心,我相信,只要坚持把赏识教育的理念坚持运用到教育中,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毕竟人的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训斥只会压抑心灵,只有欣赏,激励才能开发人的潜能。希望以后通过我的不断努力,以及与家长,其他老师的配合。来慢慢帮助这个孩子,让他得到更好的发展,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是我会坚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教育是博大精深的,值得每一位教师终身钻研,我们在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去走,我会在这条路上继续努力前行,不断提高自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主题:关注细节的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分享人:八年级二分部 王彦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读一本好书就像一位益友,给人力量,给人思考,给人启迪。读李政涛先生的著作《教育常识》时,常常感动于李政涛先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悲悯之心,也感动于他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一开始读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李政涛先生在第一节中所提到的“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读时让我想起了自己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的紧张与不知所措,面对教室里的学生,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他们那芝麻大的小事,不知道为什么老师明令禁止的事情他们还要去做。后来,我渐渐地明白了,当时的自己不理解他们的内心,没有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阅读中,李政涛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儿童的生长需要有自身的节律,意思是人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节点,这是人的生长发展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常常是人的精神的生长、灵魂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回忆自己走上教师讲台的这三年多时间,那些美好与精彩的瞬间都是自己与孩子们心贴得最近的时刻,可能是平时与学生的一次谈心,也可能是教学课堂上一次有趣的课堂活动。记得前几天,有一篇作文引起我的关注,我惊诧于文章精彩的心理描写竟然出自一个平时不怎么被关注的孩子的手中,感动又欣喜。和他进行了一次的谈心,这个孩子平时话不多但是心思细腻,他对很多事情的见解让我惊叹,我不由的夸了他,此后的几天他上课时的眼睛充满求知欲,眉眼弯弯整个人都焕发活力了。我似乎明白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有教育的眼光,也就是生长的眼光,要用生长的眼光观照儿童走向成人的生命历程。李政涛先生提到教育应当不局限于课本、课堂、学科乃至教育本身,应当立足于“生命”,致力于学生的生长;应当看到学生的一生,指向学生的“生活”。与此同时,他还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学会反思自己的宇宙。从中,我感受到李振涛先生对于教育工作者的希望和寄托,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自身的阅读和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和重建自身的宇宙,让自己有新灵魂的灌注和扎根,这样在教师的内心书房中,才能够同时安放孩子宇宙和教师宇宙,并且在它们的彼此交融中实现宇宙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创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指出:“教师要在很长的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我相信,只要我们热情多一点,细心一点,关注于生活及教学中的小细节,会让自己更加亲近我们的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主题:谁偷走了孩子的笑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分享人:八年级二分部 付艳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那一抹消失在嘴角的微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刺痛着阳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伤害着花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那一抹消失在同伴中的微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隐形地啜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无影地逃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要怎样去找回微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那一抹不畏惧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那一抹真诚的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难道我抬起头鼓起勇气地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却还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转身低头哭泣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时的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哭着哭着笑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可现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笑着笑着却哭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一首关于成长的诗歌,让我想起几天前的事。闺女十四岁生日快到了,想给她一份特别的礼物,接受广霞的建议打算给她做一个相册。整理照片时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闺女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了。细想来,小时候那个照着镜子骄傲又自信的说出“我怎么这么漂亮”的闺女哪里去了?那个见人爱笑爱跳爱唱歌的闺女哪里去了?那个眼里有光心怀梦想的闺女哪里去了?那个如诗人般随口而出的“走着走着,天就亮了”的闺女哪里去了……心疼与伤感之余,更让我反思: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应该带给孩子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大意就是说做人,如果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但是不接受教育,就近似飞禽走兽。看完这段话,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重视过头了呢?其实孟子的本意只是表达教育的重要性。的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与重视度越来越高。那么怎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宋代宗颐在《教子语》中言“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意思是,引导他的习性,开拓他的志向,培养他的才能,鼓励他的勇气,改变他的不足,五项因素,缺一不可。在我看来,宗颐的话非常的全面,教育孩子的大方向都包含在其中,五项因素缺一不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杜威说:“生活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教育即生长。生长既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成长是需要周期的,教育需要等待。我们常说静待花开,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都有属于自己的季节。那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就应该为每个孩子创造适合的教育,用温暖、包容和爱去对待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拿最近的诗歌默写来说吧。以前总是给学生限定时间背诵、默写,极个别不能达到要求的再找时间查漏补缺。可是这波孩子,或许是因为迎接地生中考填满了他们的大脑以至于不能装下其他东西,也或许是学习态度问题,一个早读下来背诵情况参差不齐,集中默写效果极差。如果再像以前那样一刀切,很多孩子有了畏难情绪,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干脆放弃算了。怎么办?诗歌是不可能放弃的,那就尊重他们的节奏!今天不会那就明天,早上不会那就下午,整篇不会那就分段,不计较早一步还是晚一步,会了就好!当然也不要指望老师会放过!如此一来,除班里那两三个神仙都请不动的孩子,其他孩子还都能动起来,坚持下去不放弃早晚都会有进步的。实在不行就是抄抄写写也是一种提高嘛。等待不是放弃,包容不是放纵,真正的爱是对孩子负责!这样的学习孩子们的压力无形中减小了,动力反而提起来了,信心有了,腰杆挺直了,笑脸也就重新写在脸上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不是因为有了绿草鲜花就是春天,真正的春天应该伴着孩子的笑脸与歌声,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五)</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主题:生长中的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分享人:九年级一分部 宋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不知不觉中,《教育常识》这本书已陪伴我一月有余,读书进度也已过半,对这本书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又是理论知识长篇大论的一本书,慢慢品读下来之后才发现,只要你细细揣摩,就能获益良多。尤其是一开始觉得晦涩难懂的地方,可能突然有一个时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另一层含义,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才读到第二遍,这个时刻才理解这句话的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初读这本书,从人性常识的学习,到教育理想常识,教育过程常识,教育内容常识,再到学生常识的学习,李政涛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对“常识”加以不同的说明。在“人性常识”这一篇章中,我认为是围绕“人”这一主题展开说明的,从人的生长到成长,教育都应该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其中,李政涛教授提到“人始终是未完成的”,初读时感觉不理解,为什么说人始终是未完成的呢?读的过程中得知:因为人的发展不会把自己固着于某一点,教育,就是在求证人性和生命的可能性,也是在引领和拓展这种可能性。感觉人的未完成是带着可能性的,“一切皆有可能”的可能性,再次读到这里时,忽然领悟到这不就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活到老,学到老”吗?因为我们的“未完成”,所以才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生长。而且这一观点并不仅仅适用于学生,而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现在想来,为什么这个观点放在这本书的一开始,而不是放在学生常识里面,这也是李政涛教授对我们的一个提示。作为教师,学生成长路上重要的角色之一,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生长。事实上,我们也有很多机会来帮助我们生长发展,比如每一次监考前的培训,每一个假期中的网络研修,都是在给我们机会让我们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通过这次的读书活动,我应该也是有所生长的。这次读书让我能够花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品读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能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在每日读书任务的驱动下,能够有所坚持,不像之前总是给自己立Flag,随后这个计划就被抛之脑后。毕竟“坚持”二字说之容易,坚持下来的毅力却不容易。也让我学会了思考,思考某一个观点的含义,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就像文中序言说的:“本书所讲的教育常识,首先是我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我的感悟感知便可以成为我自己的教育常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我自己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给学生说要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而我自己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完美,没有任务驱动的时候,我总想着偷偷懒,给自己放个假,在这一方面还是要继续努力,提升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醒我在之后的教学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读书的路还很长,希望自己可以在读书之路走得更长更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主题:保持对阅读的热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分享人:九年级一分部 李绪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个月读了3-5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书籍,为什么会同时读这么多关于阅读的书籍,也是因为受常春藤读写共同体活动的影响,然后我就开始读书写心得体会。说到阅读其实从小学开始就已经会识字读书了,到高中、大学还在用传统的阅读方法,成绩提升不,上去也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不是为了提高成绩而阅读,而是带着好奇和思考去阅读的话,一切都会不一样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现在的我会去思考为什么要去阅读,读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好处。在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知道如何去处理和解决的时候,可以上网查答案、可以咨询亲朋好友、也可以去书籍里面寻找方法。而且书是作者用心去收集、整理、归纳和提炼的内容,呈现体系化和理论化的特点,阅读后可以提升和完善我们的思维逻辑以及知识体系。很多人说阅读是一场与作者的对话,生活中我们接触不到比我们优秀的人,但是我们能够通过书籍去了解他们如何看待问题,学习他们如何去解决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其实阅读的好处不用我细说,相信大家都明白,但是很多人都静不下心来看书,匆忙翻了一本书也记不下什么内容,更不用说去应用书里面的方法了。为什么阅读这么难,《快速阅读》里给了一个很有趣的解释,因为阅读违背了人脑的自然机制。人眼擅长捕捉运动的影像,因为运动的物体往往意味着潜在的危险,而人脑运转的生理机制就是优先处理这类信息,加倍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动态变化,及早觉察到对生命构成威胁的物体,而书籍是静止的影像,那么阅读无疑就是一项它极不擅长的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原来阅读跟我们人脑机制产生了冲突,所以我们才觉得读书这么困难。明白了原理,只有持之以恒的去阅读才能养成习惯了。可能大家觉得阅读就是简单的看-本书而已,其实阅读是有很多方法和技巧的。比如有碎片阅读、快速阅读、深度阅读、主题阅读。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可以更好的去学习和理解某一个领域的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阅读是需要训练的,包括阅读速度、阅读习惯、阅读笔记等等的方法和技巧都是需要刻意练习的,比如提高阅读速度,锻炼你的眼球运动速度,从逐字阅读提升到语义单元阅读,再提升到跨行阅读,最终达到读得快记得多的效果,把阅读的时间缩短,加长思考和理解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阅读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看完一本书就行,是要学会去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知识体系,应用到我们的工作或者生活中。《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作者推荐阅读使用拆书法,让学习者把知识拆为己用,只有自己使用上了,这本书才真正发挥了它的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所以经过这一个月的阅读,我把书里面一些方法也进行了应用和实践。第一,主题阅读方法,我给自己设定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的时间内大部分的阅读时间是看同一主题的书。第二,快速阅读筛选书籍,不是每本书都适合目前阶段的我去看,也不是每本书都值得我去看,我会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去进行筛选好书,导入到我的主题阅读的书架里。第三,做思维导图,对于好书或对我有启发的书籍,我都会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来加深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记忆,也方便我与其他书的内容进行串联。第四,做输出和分享,每个月的月末进行当月的读书总结及分享,对本月的内容进行一个回顾和感悟,激励我继续保持阅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