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几天,微博看到一个帖子,内心久久未能平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因是一位网友将自己和父母的聊天记录发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网友堆积在内心中的委屈和绝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短短的几句对话,没有理解,没有宽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只有换着角度的指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令人窒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每一次微信发出后,我都能猜到他们会回复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每一次,还是会抱着一丝愚蠢的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帖子,也让很多网友感同身受,纷纷诉说自己的心结。</p> <h3>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h3></br><h3>“怎么现在什么话都不和我说了,每次都是问一句说一句。”</h3></br><h3><strong>明明小时候对父母无话不说,是从什么开始渐行渐远渐无言了呢?</strong></h3></br><h3> <h3><strong>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strong></h3></br><h3>有位网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h3></br><h3>小的时候洗澡,妈妈怕她感冒,总是喜欢用很烫很烫的水。</h3></br><h3>她不止一次抗议过,但妈妈每次总说“不烫啊,洗着洗着就凉了”,然后强行把她按进水盆里。</h3></br><h3><strong>次数多了,她就觉得说了也没用,只能选择顺从,在滚烫的热水里一直煎熬着。</strong></h3></br><h3>后来有一次,水温真的已经超过她能容忍的极限。</h3></br><h3>多年来洗澡的痛苦煎熬,妈妈的每一次无动于衷。</h3></br><h3>这一刻她终于崩溃了,嚎啕大哭。</h3></br><h3><strong>结果,妈妈冷淡回应道:“这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兑点凉水。”</strong></h3></br><h3>等网友有了自己的孩子,看了育儿书后才知道:</h3></br><h3>从婴儿到儿童,皮肤有个逐渐变厚的过程。</h3></br><h3>但在这过程中,孩子的皮肤始终是薄于成年人的,所以比成年人更“怕烫”。</h3></br><h3>“我能理解妈妈是怕我着凉,是对我好。</h3></br><h3>可作为孩子,我还是很失望很难过。”</h3></br><h3><strong>哪怕到现在,她也依旧无法原谅,父母这种自认为的关心和爱护,带给她的阴影和痛苦。</strong></h3></br><h3> <h3>其实,身边很多父母都是这样。</h3></br><h3>他们永远抱着封建家长制那一套,以居高临下教训孩子的姿态出现。</h3></br><h3>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父母哪怕心里为孩子骄傲,也要淡淡提点一句“不要骄傲”;</h3></br><h3>当孩子遭遇委屈想寻求安慰,得到的却是“多从自身找原因”的训斥。</h3></br><h3><strong>开口都是道理,讲的都是哲理,却从没关注过孩子内心的情感。</strong></h3></br><h3>你能说他们不爱孩子吗?</h3></br><h3><strong>不是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哪怕是牺牲和奉献所有,也要给孩子极致的爱。</strong></h3></br><h3><strong>但这种爱,却用权威武装着。</strong></h3></br><h3>表面上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实际上,却只关心孩子做的事情是否符合他们的标准。</h3></br><h3>不允许孩子不顺从,不允许孩子不尊重自己。</h3></br><h3>甚至还会在孩子质疑、反抗的时候,加重对孩子的指责和控制,以此来维持自己在亲子关系里的中心地位。</h3></br><h3><strong>口口声声说是爱,在孩子心中却面目狰狞。</strong></h3></br><h3> <h3>在谈话节目《不好说,特想听》里,有一对母子。</h3></br><h3>儿子是一名时尚公关,为了签下一个合同,他可以疯狂陪客户喝酒,喝到住进医院。</h3></br><h3>但即使如此,他也不愿意告诉自己的妈妈。</h3></br><h3><strong>甚至不愿意承认那是自己的家。</strong></h3></br><h3>妈妈非常心酸也非常不解。</h3></br><h3>后来儿子坦言,在他的记忆中,自己的的房门是没有门锁的,日记是妈妈可以随便看的。</h3></br><h3>甚至他学滑冰,摔倒了 13 次,妈妈也一次都没有扶过他。</h3></br><h3> <h3>因为妈妈觉得,要从小让他有跌撞感、挫败感,这样才能长大。</h3></br><h3>最后事实也证明,<strong>儿子确实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但再也不会向妈妈求助了。</strong></h3></br><h3>很多父母总是把自己置于过来人的身份,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主导孩子前进的方向。</h3></br><h3>可孩子是人不是物,他们也有自己的情绪。</h3></br><h3><strong>在他们最需要父母理解和支持的时候,得到的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冷漠、拒绝和忽视。</strong></h3></br><h3><strong>那失望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扎下根。</strong></h3></br><h3>以前公司有一位同事,从认识时候开始就没见她和家里怎么联系。</h3></br><h3>偶尔接到父母打来的电话,也是几句话就搪塞过去。</h3></br><h3>我曾经一度觉得她是个凉薄的人。</h3></br><h3>直到在和她的一次聊天中,我才找到了答案。</h3></br><h3>她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也没什么零花钱,存了很久很久才买了一本喜欢很久的笔记本,很高兴地拿给妈妈看。</h3></br><h3><strong>妈妈的第一句话:你哪来的钱?</strong></h3></br><h3><strong>妈妈的第二句话:你钱多没地方花是不是?</strong></h3></br><h3> <h3>长大后,她以为自己有了工作会赚钱,终于有资格和妈妈撒娇了,结果:</h3></br><h3>她说上班累,妈妈说,那你工资高。</h3></br><h3>她说被领导针对,妈妈说,你要是没错,人家能批评你吗?</h3></br><h3>她说童年留下创伤,妈妈说,短你吃穿了吗?没供你读书吗?养你养出罪过了?</h3></br><h3><strong>“所以现在我对他们根本没有亲人的感觉,待在一起没话聊,也不想听到家里的任何消息。”</strong></h3></br><h3>在心理学上,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strong>“失望性情感隔离”</strong>。</h3></br><h3>在一次次的失望累积叠加后,她们不再把父母当成情感的依靠,不愿再跟父母有情感连接,害怕再次遭受伤害。</h3></br><h3>哪怕后来父母再想表达关心,但是对他们来说,<strong>迟来的关心,就像夏天的棉袄、冬天的草席,葬礼上的溢美之词。</strong></h3></br><h3>曾经最想要的亲密,现在的到来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h3></br><h3><strong>甚至有的孩子拼命想摆脱父母带来的创伤时,父母想的却是,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懂感恩?</strong></h3></br><h3>多么可悲。</h3></br><h3> <h3>但今天,我不是想单纯地指责父母。</h3></br><h3><strong>只把责任归咎在父母身上,对他们来说也很不公。</strong></h3></br><h3>家庭教育家吴晓乐讲过学生纪小弟的故事。</h3></br><h3>纪小弟是二胎家庭中的弟弟,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将他与学业优秀的姐姐做对比。</h3></br><h3>为了鞭策他学习,纪妈妈要求每节家教课都要考试,还得给纪小弟布置双倍的作业才行。</h3></br><h3>然而,在辅导的过程中,吴晓乐发现纪小弟虽然知识基础薄弱,但是对篮球很有天赋。</h3></br><h3>可纪妈妈并没有在意,不仅不让纪小弟继续练球,反而更加用力监督他学习。</h3></br><h3>结果这种方式非但没有效果,反而激起纪小弟的逆反心理,对学习敷衍了事,成绩也一落千丈。</h3></br><h3> <h3>见此情景,吴晓乐想要劝服纪小弟的母亲,正视两个孩子的差异,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紧。</h3></br><h3>但纪妈妈却反问道:</h3></br><h3>“做父母的我们,每天都在提醒吊胆,昨天为小孩粗鲁的举止给人道歉,今天又可能因孩子的成就而得到他人的赞美。</h3></br><h3><strong>父母的成败,总是跟小孩绑在一起......若是放任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走,等到将来找不到正式的工作,谁才是真正要去承担的人?</strong></h3></br><h3><strong>老师,那人会是你吗?不是吧?”</strong></h3></br><h3>吴晓乐当即愣住,他这才意识到:</h3></br><h3><strong>原来很多父母,也在痛苦中挣扎、困惑乃至恐惧。</strong></h3></br><h3>这些年,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也特别多。</h3></br><h3>很多人把自己的一切挫折和不幸,都归咎于成长过程中的创伤。</h3></br><h3><strong>不停找出“父母毁了自己”的例子,怒斥“父母皆祸害”,以此减轻自己的压力与羞耻。</strong></h3></br><h3><strong>可难以跨越的岁月的鸿沟,让两代人注定在成长经历和思维方式都不同。</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父母成长的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生存比健康更重要,更别说所谓的眼界、学识、育儿观念……</h3></br><h3>他们的生活经验仅限于此,所以当他们对养育孩子和家庭生活的双重压力,他们也会焦虑:</h3></br><h3>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外界会如何质疑父母没有教养好。</h3></br><h3>这份压力之下,很多父母宁可简单粗暴的控制孩子,也不希望被贴上“耽误孩子”的标签。</h3></br><h3>再加上,父母自身也有很多创伤未被化解,被压抑的欲望,持久的穷苦、不安,没被好好爱过……</h3></br><h3><strong>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种种因素叠加下来,就展现出了对孩子的拒绝与冷漠。</strong></h3></br><h3> <h3>常看到一句话:<strong>“父母都在等儿女一句感谢,儿女却在等父母一句抱歉”。</strong></h3></br><h3>但客观现实来说,这就是道无解的命题。</h3></br><h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教育方式,一代人有一代人承接命运的方式。</h3></br><h3>而当我们能看到这一点的时候,父母可能也已经逐渐老去。</h3></br><h3>我们又怎么能去责怪<strong>从来没有得到过爱的他们,有能力好好爱我们?</strong></h3></br><h3>这个世上,爱情和友情都可以选择,但唯有亲情是无法选择的。</h3></br><h3>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很多困境,就有解了。</h3></br><h3>心理学家胡慎之在《走出原生家庭》提出,解开原生家庭的困局有三个步骤:</h3></br><h3><strong>接受、修复和阻断。</strong></h3></br><h3> <p class="ql-block"><b>1、接受创伤的存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乎所有的家庭养育模式里,都避免不了错的教育方式,没有人的童年是完美无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盲目的逃避和压抑自己的痛苦,或者寄希望于父母的改变来疗愈童年的创伤,只会让自己深陷痛苦的漩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生家庭不是我们拿来逃避与推卸责任的借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有当我们接受创伤存在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修复和调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与过去的自己做一个联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修复,不是和父母翻旧账,告诉他们当时的自己有多难过、多受伤,而是跟当时的自己建立一个联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现在的你,去保护那个时候的自己,用现在的视角告诉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要害怕,那不是你的错,是大人的错。现在的你已经拥有力量保护自己了,你的感受和情绪才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阻断创伤,选择支持性资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生家庭会影响我们一生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的,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姿态,但并非是终身的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通过阻断的方式来让自己做出一个新的选择和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阻断的方式,就是寻找支持性的资源,可以是积极阳光正能量的人,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父母的感情、关系是每个人都逃避不掉的宿命,是性格强横的烙印。它深深影响着我们承认后面对爱情、亲密关系、工作职业的种种态度。它可以是终身的枷锁,也可以是一生的良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父母是否改变,父母是否向自己道歉,哪怕终其一生都无法和父母和解,其实都不妨碍我们找到自己的幸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原生家庭的出路,不是等着父母的觉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而是我们的成长是否足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有能力、有意识的控制自己及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与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方式,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