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常说,狗通人性。其实,通人性的何止狗狗。许多有灵性的禽兽,包括恶禽猛兽,有时某些举动也都颇具人性人情的特征。可以说,不仅有些兽情味近似于人情味,而且有的禽兽本然的兽情味,远高于极个别人渣的人情味。</p><p class="ql-block">笔者爱好浏览和留存动物良性表现的视频、图片和文字,现摘发几组个别人渣与兽类在近似情形中不同表现的镜头,将两者作以鲜明比照,孰优孰劣,立马可见。</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比照镜头一:见死想(相)救,还是见死不救</b></p><p class="ql-block">禽兽——有只母鸡过马路被汽车轧倒,有只公鸡不顾一切飞跑到母鸡旁,因无力救助,便平躺在母鸡旁边,久久不肯离去。</p><p class="ql-block">个别人渣——有个两三岁的小男孩站在货车后,司机没有发现,只顾倒车,当时小孩身旁两步远处有位邻居,完全来得及抱走小孩,可就是眼看着孩子被轧死也不施救,转身就走,可恶到了极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比照镜头二:有难相助,还是幸灾乐祸</b></p><p class="ql-block">禽兽——有只小猫不幸掉入一米多深的干井,一只善良的小猴子跳下去救助,先是托住猫往上推,失败后又让猫抓住自己尾巴往上拉,猫不懂配合。后在一好心女子帮助下将猫救上来,猴子又抱住浑身泥水的猫清理淤泥。</p><p class="ql-block">个别人渣——扬州3名城管落水,众多旁观者竟无一人施救,有的还阴阳怪气地对民警说:没有救人证,捞上来怕罚款!令人寒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三)比照镜头三:知恩图报,还是反恩为仇</b></p><p class="ql-block">禽兽——有只小鹿跑上公路,不断地给行人下跪,尔后又领人到路旁的小丛林中,救出了被乱树枝缠住的小鹿妈妈。</p><p class="ql-block">个别人渣——有个叫小旭的18岁青年,因为父母没有给他零花钱,他先用刀捅死了他的父亲,然后用斧头又杀了他的母亲。打开网页,就会看到近几年间,发生了数起亲生儿子杀父弑母惨案,皆因赌博或上网无休止地向父母要钱遭拒,就对亲人痛下杀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四)比照镜头四:虎毒不食子 食子枉为人</b></p><p class="ql-block">禽兽——人常说,虎毒不食子。动物界的“五毒”之一蜈蚣,其“母爱”十分感人。蜈蚣产卵后,卷曲身体用脚将卵堆缠绕抱住。这一抱就长达40—50天的,不吃不喝,全靠体内的能量支撑着,还将自己身上分泌出的液体涂抹到卵上面,避免卵宝宝受到细菌的侵害。一直到蜈蚣卵宝宝孵化之后,蜈蚣妈妈才结束自虐般的孵化环节。</p><p class="ql-block">个别人渣——山西临猗县10岁男孩张某,今年五月失联20天后,遗体在其继父村中墓地被发现,犯罪嫌疑人竟然是其生母与继父。男童尸检报告令人震惊,使人泪目:遇害男孩的两排肋骨怀疑被人用脚踩断,而且牙齿被打掉,两侧耳朵被打出血!两个狗男女真是灭绝人性,惨绝人寰!</p> <p class="ql-block">通过个别人渣与禽兽比照,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论断多么准确:“古今君子,每以禽兽斥人,殊不知便是昆虫,值得师法的地方也多着哪!” 上面提到的动物,虽然只是凭借天赋和本能而为,但这种兽情味与人情味同样感人,同样值得人们效仿。相反,个别人渣的所作所为,不用说没有人情味,甚至连兽情味也没有。</p><p class="ql-block">对前人发明的“禽兽不如”“狗彘不若 ”这两个词句,过去觉得有点邪乎,用于比喻缺德的人似乎过于寒碜和苛刻。现在看来,用“禽兽不如”“狗彘不若 ”这类词,来斥责个别冷血的人渣,真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读起来令人痛快淋漓。</p><p class="ql-block">事实说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语,几希意为甚少或微小),“人与动物究竟有多大的差别呢?似乎不太大”(鲁迅语)。不同之处是,动物作恶是天性,弱肉强食是本能使然,是为生存不得已而为之。而个别人丧尽人性和人情,是后天自我放纵所酿成的,是有意而为之,是公然悖理甚至违法的自主行动。</p><p class="ql-block">当然,上述有关人不如兽的情形虽属于个例,但人情淡漠现象却带有一定普遍性。比如,久病床前无孝子,穷居闹市无人问,乍热乍冷势利眼等令人不齿的现象,可以说是时有所闻,偶有所见。</p><p class="ql-block">事实还说明,如今动物已不能进化成人了,但个别人可以蜕化为恶兽一般!记得有位学者提出人类可分为三种境界,兽性,人性,神性。由人性上升到神性即大公至善的崇高境界,确实非常困难,只能是极少数人能达到;而由人性沦为兽性,却非常容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之实例,古今中外屡见不鲜。恩格斯曾经说过、“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我们要牢记革命导师这个振耳发聩的告诫,时时警惕兽性的复萌。</p><p class="ql-block">说实在话,从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无不怀念当年曾共享过的人与人之间友善友爱友好的美好时光。同时,许多人产生了这样的疑惑:如今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而人们的人情味反而淡漠了,甚至有个别人惨无人性、酷无人道呢?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今要唤醒人性,复苏和升华人情味,需要全民齐动,多措并举,综合治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其一,复苏升华人性与人情味,首先要扭转对人性与人情的曲解</b></p><p class="ql-block">做人就要有人味和人情味,没有人味和人情味,就成了“人不人”“人中兽”“人中妖”。讲人性和人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过去多次“运动”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其中,专门发动了一场全民批判“人性论”的斗争,将人情与“腐朽”“反动”画上了等号;后来,又盲目地搞站队划线,“亲不亲,阶级分”,搞得同室操戈,父子反目。其恶果,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了错乱的印记:党性与人性,原则与人情,两者非此即彼,水火不容。还有更严重的后果,就是经过几番折腾,有些人由疯狂般的“热情”,转而成了一颗“冷酷的心”,冷眼看人世,冷心待人情。</p><p class="ql-block">我们承认人性人情有阶级性,敌对阶级的人性观和人情观大不相同,但是,我们并不否认人类世界的人性和人情,有诸多共同或相通之处。我们除了在亲人之间,夫妻之间,友人之间,建立健康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还应在人民内部,在国际同仁之间,建立“共情”和“普世之情”。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创造的共情这一概念,又称同理心,共同感,是指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理解同情和包容他人。共情,并不局限三观相同的人,而是人与人之间普遍适用的一种情感沟通的能力和方式。 退而言之,国际上通行交战双方缴枪不杀和不虐待俘虏政策,这种人道主义也正是人情味的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 韩非子有言:“凡治天下,必因人情。”马克思也说过:“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无限丰富的人性的本质的表现,因之也将有更大的普遍性和更丰富的魅力。”可见,人性人情,事关重大。正确的人性观和人情观,健康的人情味,是道德的内涵,是“三观”的基础,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是建立友谊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其二,复苏升华人性与人情味,还要纠正以点代面的推断</b></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还有一种说法:好事喜在个人心,坏事伤透众人心。</p><p class="ql-block">个别人发生违反人性人情的孬事或坏事,虽然过去了十年二十年,但其辐射效应仍不见减退。</p><p class="ql-block">人们纠结“老人跌倒扶不扶”,祸起于2006年南京鼓楼区人民法院错判“彭宇案”。该法院在确认彭宇无辜被讹的情况下,依然按照所谓“逻辑”,判处彭宇赔偿4万余元。王法官一句“你不误伤她,就不会送她上医院”的判词,被称作是对社会良知的一次毁灭性打击。时至今日,还有人这样说 :20年前王法官的一句话,使社会道德倒退了50年,至今有人倒地也无人敢扶。这件事,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舆论风暴,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多起类似情况,仍是因为现场目击者害怕自己的善良若上官司,而不敢伸手相助。</p><p class="ql-block">还有,个别同志因曾受过不良之徒的害,产生了一种“一旦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恐惧心理,和“一见蚂蚁遍地黑”的晕轮效应。面临“有人跌倒扶不扶”“有人遇难帮不帮”之类的情况,变得犹豫不决,踌躇不前,甘当看客。</p><p class="ql-block">汲取自身和他人的教训,遇事有所警惕,是应该的。但是,对消极现象不能顾及一点,不及其余,以点带面,以偏概全。</p><p class="ql-block">须知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个别不讲人性人情甚至丧尽天良的人,干出诸如六亲不认、杀人越货等伤天害理的坏事,难以根绝。然而,要谨记,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坏!世面上还是好人多,善行善举随处可见。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 ,党风和民风出现了向上向好的强劲势头。全国上上下下开展评选“中华好人”活动以来,敬老孝亲、见义勇为、帮贫扶困等好人好事,在中华大地大量涌现。正人性,讲人情,行善举,做好人,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尊崇和践行的新风尚。</p><p class="ql-block">可以断定,当以后面临“扶与不扶”“帮与不帮”之类的两难选择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在采取必要防范措施的同时,毫不忧虑地伸手相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其三,复苏升华人性与人情味,关键是医治极端利己主义症结</b></p><p class="ql-block">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道德毫无神圣之处,它纯粹只是人之常情。”然而,情有公私之别,有正邪之分。要复苏升华人性与人情,对个人来说,最根本的是要通过人品德性的修养,破私情,立公情,废邪情,树正情。</p><p class="ql-block">人性与人情,就其社会性而言,最本质的矛盾是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及其统一。一些人的人性人情淡化甚至恶化的根子,在于极端利己主义作祟。</p><p class="ql-block">孔老夫子曾把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主张,视为是利己主义思想的典型。而极端利己主义远远超过了这个极限。“我生前当及时享乐,死后管他洪水滔天”,《浮士德》中的这句话,比杨朱的利己主义进了一层。但这些与现在个别不良之辈或不法之徒相比,自私和贪婪的广度和深度都逊色得多。</p><p class="ql-block">鉴于目前社会上部分成员人情味淡漠的现状及原由,我们应通过全社会推进法治和文明建设,通过每个社会成员思想道德修养,着力解决好当前极端利己主义的两个突出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是防止以“物质至上主义”冲淡人情。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证明,金钱至上,物质至上,享乐至上,是导致人们精神颓废和人情淡漠的罪魁祸首。《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一书的作者,通过调查走访,揭开了西欧几个国家的幸福指数在全球居首的奥秘:抛弃美国式的物质至上主义信条,从追求物质做加法,转而崇尚做减法的极简生活;从纯消费的生活方式,转为注重生命与生活的质量,紧密同亲友和同仁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追逐物质的满足感,转为提升精神层面的充实感。《人民日报》公众号,曾以《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为题,刊发过这本书的言论选摘,众多网友纷纷刷屏转发。由此看来,转变金钱、物质和享乐至上观念,崇尚精神和学识的富有,是升华人味和人情味的治本之策。</p><p class="ql-block">二是防止“自我中心主义”冲击人情。伦理学上的“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征服欲、占有欲和领袖欲极强,把自己置于一定范围内驾驭一切的位置,妄使他人一切服从服务于自己,自是自负,刚愎自用,蛮横霸道,目中无人又无法,是典型的西楚霸王作风。这种人信奉所谓的“强者为王”“绝对自由”,遇事不顾及道德与法纪的约束,不顾及别人的尊严、感受或难处,硬把个人无理的意愿和要求,强加于他人,强加于亲友,稍不遂愿,就撒泼,就喷粪,就动拳脚,下毒手,以至对生身父母痛下杀手。弘一法师有句名言:“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实都控制了你自己。当你什么都不要的时候,天地都是你的。”这是对“自我中心主义”者的莫大讽刺!</p><p class="ql-block">因此,要复苏升华人情味,就要坚决摒弃“物质至上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思想和作风,讲理性,懂人情,守法纪,循公德,自尊又尊人,自顾又顾人,利己又利人,进而提升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境界。</p><p class="ql-block">(文中插图来自网络,特向首创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