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非常感恩郭丽珍 老师用心对《弟子规》第7讲的解读: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诲,恭敬聆听;父母责备,欢喜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这段经文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父母行为结果的反映折射。作为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做孩子的榜样,对长辈体贴关怀是培养孩子的孝心,夫妻间相互尊重,相亲相爱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对孩子的不良情绪、错误给予耐心指导,是培养孩子知错就改的责任心。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品质,修养意志都会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世间没有无法调教的生命,没有不可教育的子女,只有不懂教育方式的父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郭老师今天讲解《弟子规》的部分内。,我的理解是敬听与顺承背后的本质就是对父母的恭敬,千教万教教恭敬,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心存恭敬,言语柔和,行为恭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用在行动里,他就会对我们心存恭敬。一个心里装着对父母恭敬心的孩子,当他想干坏事的时候,他就会有所顾忌,当他想干好事的时候,就会感觉力量无穷,我们做父母的人,认真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谢谢郭老师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感谢 郭丽珍老师的担当为我们领读了《忠孝家国情》的第140篇日记【 陪伴】。<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老师在日记中告诉自己的儿子:从你爷爷奶奶的神情里读懂了,子</span>女与父母之情,水不能溺,火无法灭。每当爸爸下班走进病房的那一瞬间,你爷爷奶奶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这也证明了老人最大的需求是儿女的陪伴。通过今天这篇日记,我想到了王老师通过日记记述给了我们他的人生经验。</p> <p class="ql-block">今天分享的话题是:尽早让孩子不仅要读经,还要学历史</p><p class="ql-block">近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一直主张“经史合参”,敬爱的周总理非常倡导学好历史,他说:“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时形容一个人会说其目光短浅。</p><p class="ql-block">如何做到不浅?学经典运用经典。</p><p class="ql-block">如何做到不短?学历史对照历史。</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八九十年光景,无奈之处,只能用已知来面对未知,不能做试验。那怎么能够不经历也会有经验呢?只能是学历史,历史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跨越千年。一个人参阅过无数人的经验,再来对自己的人生做判断时,就非常清晰了。</p><p class="ql-block">过去说,吃一堑,长一智。吃一堑总结好了确实能长一智,但人生很短暂,等什么堑都吃完了,人已经老了,那怎么办呢?看前人的故事,长今人的智慧。不读历史,等于拿自己的人生来做试验,无谓地牺牲,没有意义。</p><p class="ql-block">有一位资深的历史老师说:“人们学习历史,是为了站得高看得远,尽量减少人生的决策失误,个人如此,家庭如此,单位如此,国家也如此。尤其那些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绝非仅靠十几年或几十年的阅历所能济事。”</p><p class="ql-block">现代人要教育儿女,古人也教育儿女,如果我们向古人学习,把古人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和道理整理下来,就不用摸着石头过河了,历史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一条路。通过王春来老师观察父母,自己下班走进病房的那一瞬间,爸妈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总结出父母最大的需求就是孩子的陪伴,这对于我们没有陪伴过父母的人来说,也是做儿女的经验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汉武帝在宫中,常和大臣互相问史。他曾询问董仲舒,秦朝为什么二世而衰,周朝却可以享国八百年,什么原因。师生君臣之间,坐下来谈史,以开眼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种风尚。</p><p class="ql-block">历史本身重在人文,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如果把历史简单地归为考试,那意义就太小了,为什么现在学生对历史掌握不太深?一方面,跟历史教学的方向有关,指向了应试,背题考分。另一方面,对历史还戴着有色眼镜,贴了标签,诸如封建、愚昧、落后等。客观想一想,一个民族,如果历史全是愚昧的,会走到今天吗?愚昧的民族会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吗?会有经典传世吗?这不符合逻辑。历史确实有过黑暗,但也有过盛世,万方来朝,出过很多文化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历史的好处:第一,历史是真实的;第二,历史是民族的;第三,历史是可以效仿的。让孩子知道这些故事真实发生过,在黑板上画一个中国地图,让大家看,这里就是首都北京,这里就是陕西,周文王周武王生活在这里,孩子们很自豪,原来我们是圣人的后代啊。他们慢慢会“追星”,我要成为大禹,我要像周公一样,人生有了坐标。</p><p class="ql-block">历史要早学,学历史的孩子第一有思想,第二有爱国主义情怀,有民族自豪感。一个人的思想能够走多远,人生就能够走多远。从小培养孩子对历史的兴趣,以后他们自己会热爱读史。单独学经有些枯燥,经史合参,才有乐趣。学堂的孩子都是通过德育动漫来学历史的,与其让孩子看光头强还不如让孩子看看闵损芦衣,黄香温席,提萦救父,陈门立雪等等这些古人的故事,既有教育意义又不枯燥乏味。老师一边讲,一边互动,孩子有问有答有好奇心,说起来滔滔不绝,从尧舜禹到成汤,感觉自己很“有文化”,开心又充实。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文化自信从读经典,学历史开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这本《忠孝家国情》书中,有一篇【世间只有自己瞧不起的自己】的日记中,王春来老师列出了他读过的书单,原文说:这些年我读过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及其它诸如《中国古代思想史》《东周列国志》等书籍。纵观古今人物的人生经历,我受到了圣贤和仁人志士思想的影响,认为男人事业不立,是没有资格找女人的。</p><p class="ql-block"> 在【突破“瓶颈”】这篇日记中写到,关于教育孩子对待逆境的态度的一段:历史上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辱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周文王受拘禁而演《周易》。孩子,人处在受‘打击’的逆境中就像烧红的铁,趁热打铁才能改变自己(观念),突破瓶颈。”</p><p class="ql-block"> 在【不忘初心】这篇日记中有一段是关于修身的:历史的角度看返璞归真、涵养心性,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中的“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欲念不断萌生,渐渐蒙蔽了天性……等时间给人下定论后就来不及做事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要让心性返回到纯真的状态,此时就会忽然发现所有的难事其实都是历史过程。</p><p class="ql-block"> 在【满江红】这篇日记里有一句:心中存有圣人训,不怕难苦缠我身。</p><p class="ql-block">至此我就不尽列举了,总之读历史让我们的人生有了正确的参照物,我们心中有了榜样。榜样的力量和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p> <p class="ql-block">最近平台主办的王竑锜老师广西公益巡回演讲活动,王老师公益演讲8000多场,善款资助587名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动力来源于哪里,是不是所读的经典,效仿圣哲的作用?听过王老师关于连根图的那一段的家人,就知道王老师心中装的都有谁?有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尧、舜、禹、汤、老子、孔子、孟子,穆罕默德,释伽摩尼、观世音、普贤、文殊、韦驮,这些都是历史真实的人物,心中装着谁,就会受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话题“尽早让孩子不仅要读经典,还要读历史”就分享到这里,再次感恩正本国学教育、上海孝善馆读书会、广西孝道家园创始人共同搭建的网络直播学习平台,感恩直播间的家人们的陪伴与聆听,同时也祝福大家,让我们一起做学习型父母,成长型父母,做智慧父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