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事名称:《我们的恐龙》</p><p class="ql-block">观察对象:王昌盛 邱睿勋 梁昌和 陈元灏</p><p class="ql-block">户外自主游戏时间到了,我带宝贝们往楼下走。</p><p class="ql-block">昌盛说:“老师,我看到那边有好多新的积木,我们都没玩过,我们去那里玩吧!。”</p><p class="ql-block">大多数小朋友说:“是呀!我们都没有玩过呢。”</p><p class="ql-block">我说:“好呀,今天我们就去玩积木吧!”</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提出的要求我没有反对,积极的支持幼儿的想法。《指南》中指出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我充分放手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p> <p class="ql-block">第一遍游戏</p><p class="ql-block">孩子们拿着新积木搭了起来。昌盛和比特拿起积木一起搭。比特搭好后就学恐龙的声音走了,剩下昌盛一个人用手扶住积木,这时,元灏拿来一块积木就往上搭,结果恐龙倒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遍游戏</p><p class="ql-block">昌和也加入了你们的游戏,你们做恐龙头时,又倒了。</p> <p class="ql-block">第三遍游戏</p><p class="ql-block">没搭多久,恐龙再次倒了。</p> <p class="ql-block">第四次游戏</p><p class="ql-block">昌盛发现他的积木变少了,于是找到元灏说:“兄弟,我们合体好吗,于是把元灏的积木也拿来一起搭。”也倒了。</p> <p class="ql-block">第五次游戏</p><p class="ql-block"> 这次你们做了2个恐龙的头,元灏和昌和轮流抱住z“恐龙”昌盛在不断的完善恐龙。</p> <p class="ql-block">最终还是倒了。</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一共搭建了五遍恐龙,最后都失败了,在游戏过程中我很想去帮助他们。但是我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你们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品质使我想再看看,再听听孩子们是怎么想的。不急于介入或干扰幼儿的活动。 </p><p class="ql-block"> 《评估指南》中指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尊重并回应幼儿的想法与问题,通过开放性提问、推测、讨论等方式,支持和拓展每一个幼儿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回到教室我把刚刚孩子们做的“恐龙”进行分享,并提出问题:在搭建“恐龙”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昌盛:“它老是倒”我:“为什么会倒?”昌文:“因为它只有一只脚。”我:“我们怎样才能让恐龙不倒。”昌和:“要两只脚才不会倒。</p> <p class="ql-block">问题表征</p> <p class="ql-block">搭恐龙用到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游戏</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加上了一只脚“恐龙”不倒了,还能推着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教师的思考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保幼儿每天有充分的自主游戏时间,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与幼儿一起分享游戏经验。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用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促进幼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中。</p><p class="ql-block">我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初步有了搭建的能力,你们学会分工合作,敢于迎难而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试错,乐于想象、坚持、专注和创造的良好品质。</p><p class="ql-block"> 基于幼儿对“恐龙”和搭建感兴趣,在班上投放有关恐龙书和搭建工具书,供幼儿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