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清淡如菊

<p class="ql-block">📖《我们仨》读后感</p><p class="ql-block">一下午的时间,阅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92岁的高龄,整理了一家三口62年的点点滴滴,风风雨雨,完成了女儿生前未完成的书稿。</p><p class="ql-block">书中最美的情话是钱钟书先生对杨绛先生说:“我不要儿子,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杨绛先生对钱钟书先生说的:“不要紧,我会修”“不要紧,我会治”“不要紧,我会洗”</p><p class="ql-block">本书分为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个部分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从一个梦境开始,钱钟书先生称它为老人的梦,也是一个万里长梦。</p><p class="ql-block">沿着这个万里长梦,展开了杨绛先生在晚年送别女儿及丈夫的痛苦历程。驿站的垂柳和石阶她是怎样蹒跚着一站又一站的送别。送别先生她说“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的长,是增加了痛苦还是减少了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送别女儿,杨绛先生说:“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得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来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塞。”读到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痛,不由得潸然泪下。仿佛也置身于古驿道上,也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p><p class="ql-block">杨绛先生是坚韧的、幸福的,也是淡然的。从初到英国钱钟书磕掉半颗门牙;到不会烧饭,夫妻两研究炖肉的做法;到被煤烟熏倒;到自创的三种红茶组合的冲泡;到他们爱情的结晶圆圆的出生,她用“小石子”和“探险”的方法记录着一家三口生活中细细碎碎的小美好。</p><p class="ql-block">杨绛先生的和钱钟书先生一生经历了战火纷飞、政治风暴,颠沛流离和分别之苦,让这个学者之家愈加温暖团结,相依相守。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没有生离,只有死别”</p><p class="ql-block">纸短情长,述不完一家人彼此的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p><p class="ql-block">于是,杨绛先生在她105岁的时候化作云彩,去天堂和我们仨重温了,相聚了。</p><p class="ql-block">留下了一个高贵、优雅、杰出的女性形象,值得我们尊敬、学习。</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