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起我插队的小山村(下)

海泉

<p class="ql-block">文字:海泉</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及队友提供</p><p class="ql-block">配曲: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接(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转过年来,“五一”节刚过,我们就接到了公社的通知,要从各知青点抽调17名男知青到进德大队插队。其中从甄家庄大队抽调11人;从固贤大队抽调4人、弓家沟大队抽1人。这回可不是临时性的,而是正式插队落户到进德,对此大家感到有些意外。我觉得:这可能一是为了深入学习张改秀精神,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更为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和成长;二是为充实进德劳动力量、弥补劳力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把箱子、行李全都装到几辆小平车上,甄家庄大队派几个社员赶着牛车,走大路把送我们到了进德大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村里仅有五孔石窑洞属于集体财产,已作为大队部办公室、库房和小学教室使用。所以大队仍然安排我们借住社员家,我和邓学明、杨卫东还是住在刘各提大叔家的那孔窄小的土窑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住社员的窑只是权宜之计,大队已经在谋划为我们建新房了。不久,下乡时国家给我们每人 200元的建房费也划拨到了大队,建房计划便开始落实。队里安排部分社员和所有知青组成了施工队,实施建房任务。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建窑洞,亲身体验了修建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队里平地奇缺,因此窑址选在村外的一块较平缓的坡地上,背靠山体、向阳背风、靠近大道和河滩,是村里较好的地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兴县人把建窑洞称作圈窑。圈石窑可是个技术活儿,尤其那圆弧顶,没有钢筋水泥和木料的支撑,竟如此坚固,我一直都觉得很神奇。到插队后第一次住窑洞,那是个已建百年的石砌老窑洞,晚上躺在坑上望着窑顶,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建造技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里的能工巧匠做大工,负责打石、砌筑、木工等技术性工作,知青们则做小工,干的是运石、挖地基、运土、和泥、上料等杂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圈窰的大致工序是,先打石头(备料),再凿面子(加工)、最后下石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社员说,圈一孔中等大小的石窰好像需要石头约300块左右,这次要建11孔石窰,工程量不小,需要事先备足石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滩上石头很多,都是雨季发洪水时从山上冲滚下来的,但必须是花岗岩的石头,才能打成用于砌坝、圈窑的石材。石匠老刘四十多岁经验丰富、手艺精,带着两名社员就地取材,就地开石。知青李常青肯吃苦,自告奋勇,跟着刘石匠学习打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找到石头首先要掏空石头底下的淤泥,使石头保持稳固,然后再破开。老刘先找出石头的纹理,用木匠用的墨斗在石头上弹画出一条直线,然后两个人轮流上阵,站在石头上面,甩开膀子抡动大锤,使劲猛砸划线之处。因锤子把是藤条制作的,可借助藤条的弹性击打石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会儿他们就大汗淋漓,稍微休息会儿接着打,经依次反复击打,大石头上打出了一道裂痕。他们还得继续打,缝隙越打越宽,直至石头破裂。先破成石条,再用瓜锤瓜成大小适宜的砌石。李常青身强力壮,不惜力,不怕累,抢起大锤铿锵有力,把一块块一人多高的巨石,破凿成一块块的长条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子石得由刘石匠精细加工。经过他细心锤打,打出来的块块有棱有角,或正方体或长方体,这样砌出来坚固耐用、美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把石匠们打好的长条石,用小平车一车车从河滩拉到工地上,而个头小些的普通石头则或背或扛,一块块扛运到工地上。石料备的差不多了,就可以放线下石开建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圈窑一般是按照挖地基、做窑腿、拱旋、过窑顶、合龙口、做花栏、倒旋土、垫脑畔等顺序进行。匠人们放好线,我们依着山坡挖出十二条深约1·5米的巷道作地基,俗称窑腿子(边腿二条、中腿十条,中腿窄,边腿宽)。然后就由石匠们从地基开始往上砌成石头墙,也叫起腿子。腿子的内外侧要用长石条砌,结实牢固,看着也平整、美观,中间可以用小石料填充,然后用泥浆灌缝,相当于粘合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照队干部的安排,我们有的人供石头,有的人担水、有的人和泥、上泥,供匠人砌石。供石头是个力气活,扛着一、二百斤的大石条还得登高爬坡,劳动强度很大,而随着石头墙的增高,运送石头的难度也越大。知青高志奇、朱深良、纪惠庆、贾振国、陈胜安等人身强力壮,不惜力,把一块块大石头扛送到石匠手边,社员们连连夸赞说:好后生!威了、威了!(意思是:真棒,厉害厉害)。而担水、和泥、上泥等活计也不轻松,总也不得闲,很少有歇息的时间,否则就赶不上匠人的需要。一天天下来也是腰酸背痛胳膊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窑洞封顶盖好了。过上一段时间就开始倒旋土、垫脑畔。队干部把这项任务分包到人,定人、定量、定标准、定时限;出工、收工时间自行安排。这也符合我们的心思,时间自行掌握,比较自由,干起来劲头十足。我们把窑内的把余土挖净、地面修铲平整,用小平车把土一车车运到窑洞外面,把低处垫高,开出一片平地,作为未来的院子。接下来就是安门窗、割(砌)窗台。李常青当大工砌砖,我、楊卫东和邓学明当小工,主要是供砖、担水、和泥,但抽空也学着砌砖。几天下来11个窗台砌筑完毕,整排窑洞外观整齐划一,显得更加坚固、美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就是窑里抹泥灰、盘炕、垒锅灶等技术活,这些活只能由匠人们来干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样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一排崭新的石窑洞就建成了。看着我们亲手圈起的窑洞,心里特别高兴,有付出也有收获;参与和见证了窑洞建造的全过程;看到了一孔孔窑洞,蕴藏着的祖先遗留给后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队里给知青们分配了五孔窑洞居住,其余的窑洞留作供销社代销点、医疗站、库房等使用。秋后大家就搬进了新居,自此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住房。窗户上安有玻璃,光线充足;窑壁雪白,宽敞明亮;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里,暖和、舒适。</p><p class="ql-block">(下图就是当年我们自建并居住过的窑洞,照片由队友贾振国提供,拍摄于公元2018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修梯田是村里农田基本建设的主攻方向,是社员们整个冬天直至次年春耕下种前的主要生产活动。以前总是听说农村冬天是冬闲的时候,可这里的冬天人们却不闲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一场新的战役在村东王坪塔上展开。山坡上红旗招展,彩旗飘飘,人们干劲十足,热火朝天,但见叠棱的叠棱、运土的运土、铲土的铲土,铁锹翻飞、扁担悠悠,你来我往,一派繁忙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甄家庄时就修过梯田,现已基本入门了。修筑时一般先从低处开始,再向高处,由低及高、分层修筑。逐层把黄土由高处运送到低处,摊平地块。使每层都成为一处条状的小平地。梯田要求外高内低,要在边缘上垒土叠棱筑埂,以拦蓄雨水、保存田中水份,不使水土流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叠棱筑埂是一项技术活。当把高处的土运送到低处后,山坡便形成了一个断面,先要用铁锹把断面铲修平整,然后在其基础上加上潮湿的新土,上下结合成为一体,逐步加高,要用铁锨把外立面拍打结实,以减弱雨水和风沙的侵蚀。一般来说,断面与加层都衔接的非常好,看不到任何痕迹,平整光洁。站在下层往上层看,就像面前矗立着一面高墙,其高度与山坡坡度的大小有关,高的可达2、3米。因此对埂的质量要求高、筑埂难度大,要掌握一定技术才行,以保证工程质量,否则容易垮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大多是被安排干些挖土、运土、平地等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活。地块狭小不能使用任何机械,要靠人用镢头、铁镐和铁锹来完成。先要用镢头将硬土刨松,再把土装进筐里,然后一筐筐、一担担,把土运送到低处,将整个地块摊平。冬天天寒地冻,一镐下去一个白印,根本挖不动。社员告诉我们,要先掏挖里面未冻的土,待掏空后再用大锤猛砸,整个冻土就塌下来了。我们一试果然如此,省劲多了。这真是个好办法!</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队友贾振国提供,右一是贾振国)</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当年村里“农业学大寨”运动搞的热火朝天,舆论宣传工作也紧密配合。那个年代,在农村,常常可以见到街面墙壁上、梯田棱梗上书写的毛主席语录、革命口号,鼓舞和激励人们去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引泉主任把写标语的任务交给了我和卫东同学。我们从小学校借了一只小课桌和一条长櫈,把大白粉放进水桶中加水撹和均匀备用,再找一根长木棍当尺子。我们选择了梯田间几处比较显著的位置,卫东以木棍为尺,站在小桌上在梯壁上量出每个字的长度和宽度以及字的间距,作出标记。为了标语醒目,字体写的较大,每个约2米大小,这样使远处也能看清楚。书写标语对于我来说不是什么难事,文革期间在学校或下厂串联时经常写大字报、刷标语,不过那时是用毛笔蘸着墨汁在纸上写,而直接在田埂上书写这还是头一次,而且字体又大,还真有些难度。在梯壁上书写不便修改,必须掌握好字体的间架结构,一遍写就,要整齐划一、力求字体美观大方。我站在课桌上、在高约3米的田埂上,用刷墙用的排笔书写。粉灰不时滴洒在手上、身上,几天下来腰疼臂也酸。但乐此不疲,终于圆满完成任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这里自然条件差,严重缺水,十年九旱,基本上靠天吃饭。进德人不甘于此,与天斗、与地斗。那年天大旱,队干部带着社员们,大干苦干,抗旱保苗,一株株幼苗,全部从河滩地里移植到了山上;乡亲们争先恐后,硬是用自己的双肩把河水一担担挑上了山顶,浇灌了一株株的幼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解决山区干旱少雨的出路,大队除了改河坝地修梯田外,还在山梁修建了蓄水池,购买了水泵、铺设管线引水上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山梁上建蓄水池也是一项大工程。蓄水池选建在高高的“大寨梁”上,下面是一层层的梯田。首先要挖好圆形基坑,然后把池底夯实、用水泥砂浆砌石平铺,再在其上浇筑混凝土。没有任何机械,完全是人工操作,知青和社员们用铁锹、镢头、把黄土一锹锹的挖起来,再一筐筐地吊送到地面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池墙要用石头砌成,也得从河滩取石。人们从河滩上先把一块块大小石头用小平车拉到山坡下,然后由人把石头背送上山。小的石头一个人背,大的条石就得两人抬,你看那一对对抬着一块块大石头的身影,摇摇晃晃艰难地走在上山的小路上。他们用粗铁丝作套,套住大石头,穿一木棒,担在两人的肩上,就这样用肩膀,硬是把一、二百斤重的石头从几百米的坡下面抬上山来。还有河水、水泥、灰沙等材料,都要从山下运送上山,人们上来下去穿梭在窄窄的山坡小路上,从山下往上一望,倒也颇为壮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个月后,一座蓄水池建成、引水上山工程竣工。这样蓄水池可以在干旱雨水少的时候灌溉农作物,保证这一季农作物的收成,又可以在雨水多的时候储满水,以供不时之需。汛期期间,蓄水池还承担着引流的大作用。雨季来临时,通过铺设的管道,将水引流到水池中,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雨季水量过多造成泥石流、垮塌等引发自然灾害。涓涓流水滋润着黄土地,几十亩的庄稼舒展了腰肢,社员们脸上露出了笑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煤炭是十分笨重的东西,若要运输,人们自然会想到车。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社员家中都没有牲口,更没有车,而生产队饲养的牲口也没几头,忙不过来。多数人都是在买到煤炭后用脊背背着步行十几里回家的,行走在陡峭崎岖的盘山小路上,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的集体食堂烧煤,一般都是由大队派人拉着牲口运回来。但有时候队里的牲口忙于别的活计调配不过来,就只能由我们自己去买煤再背运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煤矿在弓角地村,离我们村大约二十里路,中途要翻越一座山。二十个知青每人一只背笼,背着五、六十斤重的煤块儿,弓着腰行走在陡峭崎岖的羊肠小道上。我的汗水湿透了衣服,汗珠滴落在地上,双肩勒得生疼,走一会儿歇一会儿。如果说背着煤炭走平路,感觉到的是肩背被拉扯得下沉,那爬坡上山就不止是肩背被拉扯得下沉了,下肢像贯上了铅,双腿发软还不断地颤抖。一步一步缓慢向上爬,一个弯一个弯地转,气越来越急促,汗滴得越来越勤,背上的煤炭也越来越沉。不时找个土圪塄歇一歇,可越歇腿越软,越歇气越懒得走。抬眼上望,山路却弯来弯去,杳无尽头。真想一屁股坐下不走了,但看到大家都在咬着牙,坚持着,在前面走着,自己也不能落下,便努着劲,跟上大家,勉强把煤背回村中。卸下背笼,大家一屁股就地坐在院子地上,身子像散了驾,谁也不想再多说一句话。这么长距离的背行我是头一次,而社员们却常年如此,我不禁感叹,他们是多么不容易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九</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一年秋后,形势有所变化,同学中有的被招工进入了三线军工厂;有的到了铁路系统;有的去了地区商贸系统;有的被推荐上了学;有的参了军;有的留在了县办工厂,陆陆续续离开了村子。自此,大家的内心不再平静,他们每个人的离开对我们都是一种期盼,在祝福他们的同时也祈盼着好运的降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段时间我离开了村子,回京照顾病重卧床不起的老母亲,失去了几次招工机会。我从北京回来后赶上一次交城红旗铅矿招工,队里推荐了我,并进行了体检,但终因身体不合格未能录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来到了一九七二年的十一月中旬,好运降临——吕梁地区商业办公室和粮食办公室(后改称商业局和粮食局)来兴县招工,队里推荐了吴景华、杨卫东和我。记得那天晚饭后,突然接到公社紧急通知,说时间紧迫让我们马上到公社办理招工登记手续。我们不敢耽搁,也顾不上天黑路远,深一脚浅一脚爬山涉水赶往十里地之外的固贤村。到了公社,见院内一片漆黑,只有一孔窑洞闪烁着微弱的灯光,公社秘书老王正在等着我们。我们按照要求把招工表格填写好,王秘书签署了公社意见并盖上大红印章,交给我们带回大队签字盖章,并嘱咐明天上午务必送到县知青办。我们丝毫不敢怠慢,即刻连夜返回大队,待办妥后已是午夜时分。稍微休息休息,天还未亮,我们又启程前往县城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村子到县城走公路约70多里路,我们想如果路上能搭乘上顺风车就好了,那会省很多时间和体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邓学明陪着我们,步行20里路来到了康宁镇。从临县到兴县的兴临公路由此经过,这条路平时过往车辆不多,也没有开通长途班车,想要搭个顺风车只能去截车,能不能搭上顺风车只能靠运气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公路走着,不时回头张望看看后面有没有车辆驶来。不知走了多久,终于看到了后面有一辆卡车急驰而来。我们四人立即停下来,并排站在公路中间,挥手示意。汽车来到近前,司机见状减低了车速,我们赶紧移步向车后跑,试图从车厢后面扒上车。杨卫东第一个跑过去,他身体灵巧,使劲一跃,双手牢牢扒住了车厢边沿,然后迈腿攀蹬跨过栏板进入车厢。车辆并没有停下,吴景华和我刚刚转到车后,司机就加大了油门,汽车呼啸着离去。吴景华赶紧把装有招工表的书包用力甩进车厢里,卫东伸手接住,车下三人眼睁睁地看着车辆飞驰远去。又等了好一阵儿,看看后面再没有车过来,景华对我说:“卫东把表带去了,咱们进不进城都行了,回吧!”于是我们原路返回进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傍晚,杨卫东带着疲惫的身体也回来了,并告诉我们事情没办成。知青办的工作人员说,这次招工时间截止至20日,你们填的时间是21日,故需要重新填表、盖章再送来。无奈,当晚我们再一次赶往公社填表盖章,第二天清晨又急忙赶往县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走了大约六十多里路,身体有些疲惫,今天还得继续截车。我们改变了策略,要守株待兔。到了康宁镇,上了公路,看见前面有一个上坡。上坡路段一般车辆会减速,后车厢低也便于攀爬,于是我们停下来,边休息边等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等了多长时间,终于盼到了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车上坡时放慢了速度,我们三人赶快跑到车后,分别找好位置,我在中间,双手抓牢车厢边沿,一只脚踩住下面的挂钩处置,一条腿跨过栏板,翻身进入车厢。景华和卫东也迅速地攀爬上了车厢。车到平缓处停了下来,司机打开车门站在脚踏板上问我们去哪里,并要赶我们下去。我们赶快脸堆笑容迎上前去,景华拿出一根香烟递到司机手中为其点燃,央求司机,说我们是知青要去城里办招工手续,路远、时间紧,这路上又没有班车,只好麻烦您了!我也赶紧连连随口附和。卫东则趁机把一整盒香烟塞到了司机衣袋里。司机听后便没再说什么,叮嘱我们坐好,注意安全,然后继续行驶,一直坐到县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县知青办,见到了地区商办人事科科长范春元。范科长收了表,并简略介绍了这次招工情况。听说这次全部安排在地区商业系统的八大公司,坐办公室不用站柜台,这让我们的心又踏实了许多。下午范科长安排我们去县医院进行了体检,然后让我们回去等通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中度过了约半个月的光景,12月初的一天,我们终于等来了心中期盼的报到通知,这是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重大转折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将告别插队生涯,离开农村走进城市。临走的前一天,景华、卫东和我等三个人合伙买了鸡蛋、猪肉、鸡和豆腐等食品,做了几个菜,邀请了尚未分配工作的几个同学和房东刘大叔以及村中好友等一起吃了顿告别午餐。酒必不少。当时物资短缺,代销社没有瓶装白酒,仅有1角钱1两的散装酒。插队后我本不喝酒,也不懂酒,只是看这酒浑浑浊浊的,颜色微黄像小米汤,也不知道是什么原料加工的,估计是过滤技术和提纯技术不够,所以酒里有沉淀物,不够清澈。不记得第一次饮酒的时间和原由了,但记得那次酒入口后,感觉的是辛辣、烧心、上头、头晕脑胀、面红耳赤,不胜酒力,倒头大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代销社买了几斤浑浊的白酒。没有酒杯,就用搪瓷水杯、饭碗;没有饭桌,就卷起被褥,把饭盆儿、饭碗、水杯直接放在土炕上,几个人盘腿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大家举杯,祝贺我们离开山村,我们三人也祝愿留下的同学能早日分配工作;我们也感谢房东刘大叔一家两年多来对我们的照顾和关心。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刻有着“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的感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今天再次喝酒的感觉,显然比第一次饮酒时好了许多,看来对这种浊酒已慢慢适应了。我暗想,有了今天这碗酒垫底,以后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诗云:“半生风雨半生寒,一杯浊酒尽流年。回首过往半生路,七分酸楚三分甜。”是啊,回首往事终身难忘,尽管吃了不少的苦,却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虽然经历了不少磨难,但培养了我们坚韧的性格。我们坚信,在今后的岁月中再有什么艰难困苦也难不倒我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午后,恰有一辆运煤车要返回县城,我们带上了全部行囊——跟随了我们四年的榆木箱子,登上了这辆顺风车。我们向欢送的队干部、社员和同学们挥手告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到城里再次见到了地区商办的范科长,他专门来接我们,还见到了同批分配的其他公社的插队青年。当晚住在县招待所。第二天上午有一辆卡车来到驻地,载着我们踏上了新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到访和阅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