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随笔】乐亭教师参加全国课堂教学实施观摩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乐亭教育

<h1><b><font color="#ed2308">编者按</font></b></h1> <h1> 本期刊发的四篇文章是我县第五实验小学王倩、姜各庄镇九间房小学周超超、中堡王庄小学张志群、 汤家河镇羊兰坨小学王莲君参加2023基于新课标下的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观摩研讨活动后撰写的心得体会。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线教师,读她们的文章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一线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读书是基础,实践是关键,思考是灵魂,写作是应然。随着写作的深入,教师的思考在不断深入,思想像拔节生长的竹节,悄然延伸成了亭亭玉立的翠竹。零碎感性的教学表象、实践感悟,经过这样的淬炼,逐渐成为系统的理性思考,而最终自己在思考、研究与写作中积淀的对教育的执着与追求,悄然点亮了教师内心深处那盏热爱教育的心灯。此时,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成了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需要和生命自觉。让我们期待,我县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努力,顺畅地进行专业表达,实现自身质的飞跃和提升。</h1> <h1><font color="#b06fbb"><b>县第五实验小学王倩:</b></font></h1> <h1> 2023年5月20日至21日,我有幸参加了“北派名师”第十四届基于新课标的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观摩研讨活动。一天半的学习,观摩了贲友林、周卫东、储冬生、牛献礼等名师的优秀课例,听取了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虽然前辈们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是每堂课、每一场讲座对我来说都是一场视觉与心灵上的盛宴。</h1> <h1> 我最想模仿的就是贲友林老师执教的《比的认识》一课。贲老师让学生寻找生活当中的比,从大量的比的例子当中来分析理解比的本质,学生在各种操作活动当中充分理解了比,感受到比像一把尺子,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贲老师能从学生各种各样生活中的比出发,不管学生怎样说,都能巧妙的进行衔接,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贲老师讲座中说到,他每天的课都会进行录像,他都会反复观看,我想学习的就是贲老师对课堂把握的游刃有余,学习课堂上达到真正与学生对话交流,学习名师身上的好学精神,也做一个"笨老师"。</h1> <h1> 我最崇拜的就是周卫东老师。他执教了《加法数量关系》一课。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周老师的课,之前也很喜欢周老师的课,周老师讲课前也介绍了这一课会是新教材的一课,所以我怀着好奇、崇拜的心情认真观摩!周老师以三个情景的解决问题导入,从加法式子入手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总量=分量+分量。周老师通过探索、应用及回顾三个步骤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表示数量关系。我崇拜周老师对教材有这样深层次的剖析,我崇拜作为校长的周老师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名师可望而不可及,我希望像偶像老师看齐,不断深究教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h1> <h1> 我最受益的就是顾亚龙的课与讲座。顾老师在《小数的再认识》一课中,带领学生感受数是数出来的、小数与整数在计数方法上具有一致性。通过顾老师《小学数学单元整体结构化设计与实施》的专题讲座,让我对单元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单元教学前要进行开启课,还要有种子课,单元教学前就要把所有本单元学生应该掌握的问题全部罗列下来,讲完一课学生学会了什么都要做标记,单元结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知识网络,整理与复习则是提升,所以特别感谢顾老师让我对单元教学有了再认识!</h1> <h1> 我最喜欢的是储冬生老师。我想不仅我喜欢大家都喜欢,不管是储老师的《小游戏,大学问》,还是非常接地气的讲座!储老师用小扑克,巧妙探索出了奇偶间的规律。在游戏的过程中,一步步引领着学生向纵深处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玩中思考、发现数学的奥秘,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整节课,都在跟着储老师思考,一起玩一起学。吸引我的还有他的板书,把本节课的重难点都突出出来。回想几位名师的课堂,都是简单的课件(甚至没有课件)、丰富的板书,之前感觉自己走进了误区,无课件不讲课,每天依赖课件,板书有时甚至把课题也省了,深知此法一定要改,充分利用板书减少不必要的课件!</h1> <h1> 我感觉最舒服的课要数牛献礼老师《认识小数》一课。牛老师像一位大家长,包括牛老师的语言语调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这节课,牛老师在设计的时候层层深入,通过三个学生活动:在一米长的尺子上找小数→在一米长的纸条上找小数→在1米长的线段上找小数,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小数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很舒服的设计!</h1> <h1> 还有一节美女教师包艳明的《找次品》。说实话这是我听的最懂的一次,之前听过很多版本的《找次品》,我觉得深奥,主要是听不进去,而包老师的这节课从3选1开始,利用语言描述和树状图将天平称重次数及次品位置描述做出明确示范,不断强化“至少”“保证”找出,得出在分份儿时尽可能平均分才是最优策略,简洁明了!</h1> <h1> 呈现在我眼前的每一堂现场课和每一个讲座都让我看到了小小舞台展现出的大大的智慧,深刻认识到了好的一节课就要不断的精研课程标准,践行数学实践,聚焦任务情境,创新课堂样态。当然,课标里再好的理念,也要靠老师去落实。我深知,学习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思考如何把所学精华有效地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受益。今后我会不断的学习,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一边实践,一边反思,学思行结合,争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h1> <h1><b><font color="#b06fbb">姜各庄镇九间房小学周超超:</font></b></h1> <h1> 在这两天时间里,我有幸去唐山实验学校参加了“北派名师”第十四届基于“新课标”的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观摩研讨活动,观摩了贲友林、周卫东、顾亚龙、包艳明、储冬生、牛献礼6位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并听取了他们的专题讲座,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h1> <h1>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h1> <h1>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周卫东老师与学生互动问好,缓解课堂紧张氛围,牛献礼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老师叫什么,还有储冬生老师解答了学生“要上一节游戏课”的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h1> <h1>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每一位上课的名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贲友林老师整节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以探究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比;周卫东老师以“加法的数量关系”为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h1> <h1>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使学生对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h1> <h1>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顾亚龙老师和包艳明老师都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题意,分析问题,从而解答问题,并且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新知,老师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h1> <h1>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h1> <h1> 这次观摩研讨培训活动,真是一场及时雨!我将会以此次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为契机,博采众长,立足实际,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践行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新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打造高效课堂,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h1> <h1><b><font color="#b06fbb"> 中堡王庄小学张志群:</font></b></h1> <h1> 很荣幸参加了本次培训学习活动,聆听了贲友林、周卫东、顾亚龙等几位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和专题讲座。通过学习,我从中学收获了很多。</h1> <h1> 一、数学课堂要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前面这句话,引用的是贲友林老师讲座的主题,同时这句话也是数学新课标中的内容。贲老师先是分享了三则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中真实发生的故事,通过这三则教育故事,告诉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接着,贲老师通过对比,揭示了三个版本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方式”的不同阐述,强调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在讲座中,贲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教学案例,让我们从案例中更清晰地看到学生思考过程的发生。教师不能将思考的方法当成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去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大量的、长期的思考的过程中逐步领略、“凝聚”思考方法的内涵。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思考。教师不仅支持学生快思,还要鼓励学生慢想。</h1> 二、教师要重视学生儿童化语言的表征。周卫东老师用自己睿智风趣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加法的数量关系,根据三个不同情境的数学问题,逐渐摸索出加法的数量关系的规律,尤其是学生总结规律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使用的儿童化语言,周老师并没有给以否定,而是大胆的给予鼓励,鼓励的同时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和梳理,从而让学生规范了答案的语言,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独自探索规律的快乐。以往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中,当教师教授完知识后,学生如果不能用规范的语言回答出问题,我们往往急于纠正孩子们的答案,往往纠结在孩子们的答案是不是准确答案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周老师用他自己的真实课例让我们明白了,启发孩子们思维的过程要比寻找答案更重要。 <h1> 三、大胆取舍教材中的情境内容,不要让教材束缚我们手脚。以往我们在上数学课的时候,也会遇到某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情境呈现中,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差甚远的情况,但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少有人会舍弃教材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情境呈现方式,这样就本末倒置了。教材是教师辅助教学的材料,而不是制约教师教学的材料,我们不能被教材束缚手脚,而是要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有效取舍。以顾亚龙老师所授的“小数的再认识”这一节课为例,顾亚龙老师并没有使用教材中的元、角、分这个情境来引出知识点。因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市场上价格到“角”的商品很少,更别说到“分”了,学生对“角”和“分”的概念已经模糊了,再有随着支付方式的转变,现在农村街头卖菜的大妈都开始使用微信扫码收款了,所以孩子们对人民币的概念也不是很强烈,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再使用元、角、分的概念去学习小数、认识小数,学习情境本身就给孩子们造成了很大障碍,并没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情境我们大可以像顾老师这样果断舍去,而是选择小正方体这一直观的学习模型来促进学生对小数的认识。</h1> <h1> 四、大单元教学追求整体性一致性。数学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衔接性,可能是一个单元跨课时衔接,也可以是跨单元的衔接。所以,数学课应该以数学文化引领数学教学更适合“大单元”教学。要进行大单元整合教学,首先要把每个单元看似凌乱的知识揉碎了再重新组合,比如顾老师的“小数的再认识”,他是通过“计数单位”串起来的,那么通过计数单位认识数同样适用于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还有千以内数的认识,那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把这些知识揉碎了重新组合成一节“数的认识”呢?</h1> <h1> 本次学习研讨活动,带给我们一线教师的收获不是某个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学习,而是基于“新课标”体系下,一线数学教师思想和观念上的一种启迪和革新,我会把本次学习的收获科学运用到我今后的数学教学中,争取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h1> <h1><b><font color="#b06fbb">汤家河镇羊兰坨小学王莲君:</font></b></h1> <h1> 我非常荣幸参加基于“新课标”的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观摩研讨活动,我带着对学习的渴望,对数学专家名师的崇拜,对优质数学课堂的追求,领略了各位专家名师的风采。培训会上,数学名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技能,简约的教学用语,深入浅出的专题讲座,深深地打动了我。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与专家名师们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更重要的是使我的思想观念豁然开朗,让我给自己的教学找到努力的方向。</h1> <h1> 贲友林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非常好的示范课。他的课很朴实,但充满自己对《比的认识》的思考。他的课堂从学生搜集到的“生活中的比”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比,理解比并将比进行分类,知道数学中研究的比有相差关系、倍数关系和对应关系,并沟通了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充分认识比。通过乒乓球比赛的比分得出相差关系,桌子长和宽的比以及国旗中的比引出同类量的倍数关系,又通过两人山路行进的速度比介绍不同类量的对应关系,在三种关系的分别介绍中,将比的基础知识(前后项、比值、后项为0情景)等巧妙融合,引出比更像一把度量的尺,明辨生活中更多的问题。在习题部分,通过投中次数与投篮总次数的比值得出谁投的准,通过总价与数量的比值得出谁更贵,最后a、b两个长方形面积图中的比更是将学生思维提升到更深层次,在不同类别的比中引申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并将其留白。贲友林老师的课让我深刻认识到课堂永远充满智慧,引人深思。</h1> <h1> 讲座中,贲老师从《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展开。贲老师从三则教学故事说起,在学生一份的小研究中我们看到了思考的力量,更看到了贲老师的智慧。贲老师根据课标教学建议提出三点思考:思考是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学习中的思考如何进阶?学思结合,教师何为?我深刻感受到思考带来的震撼,同时,我也强烈的感受到身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并付诸行动,这才是教学的应有之义。因为,“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h1> <h1> 周卫东老师执教的是2022版课标的新增内容《加法数量关系》。在整个教学中,周老师用了三道情景题串联了加法模型的四个类型,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体会模型价值。从三个问题图中提炼出三个数量关系式,又通过儿童化的表征形式:文字和画图,来呈现出共同特点,最后得出“总量=分量+分量”的加法模型。之后,变换类型提问,不断强化表达总量和分量的关系,通过求分量、选条件的变式引导学生发现了所有的加法模型,最后让学生发现三个分量、四个分量等,统归到:总量=分量+分量。周老师的课堂设计之妙给我很大震撼!</h1> <h1> 周卫东老师从多层抽象,经历建模过程、多维素材,丰厚模型理解、多元应用,凸显模型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课程分析。又进行了《三个回归: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的专题报告。基于学科本质,周老师从三个视角:基本视角、关联视角、功能视角进行详解。列举了很多实例诠释精准性、一致性和整体性,让我们对学科本质、知识本源以及整体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h1> <h1> 这两位专家老师在课堂上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听讲状态,听讲不仅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讲。老师随时对学生的倾听状况有所提问,并且非常注意正确回答后的激励。教学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自主探究学生学数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思维。课程中设置的问题要从生活情境出发,提出问题,更是一种发展数学思维的有效方式。</h1> <h1> 顾亚龙老师进行了一节课题为《小数的再认识》的课堂教学。在这节课上,同学们在顾老师的引导下再一次认识了小数。整堂课的设计从数是数出来的开始,由整数为什么是十进制的问题引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小数是由整数继续细分成十份得到的,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感受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将应用到生活。结合我刚刚讲过的《小数的认识》,对小数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要基于结构的视角,聚焦系统和关联,以十进制为大概念,沟通小数和整数的联系,体现知识之间的层层递进,在读小数、写小数以及小数加减法的沟通与联系方面,都体现了计数单位的重要性。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0.618这个学生认为很普通的小数,它的背后有对数学文化的渗透和对数学美的欣赏,这样有数学味道的课,才是真正体现深度学习、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堂。</h1> <h1> 顾亚龙老师以《用结构的力量改进课堂——小学数学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主题展开专题讲座。报告分为“缘起、内涵、实施”三个版块,阐明了在数学大观念下实施“宏微结合”的单元教学设计需要提升教师的学科站位;“以有结构的教促进有目标、有结构、有关联地学”这一单元教学设计理念;顾老师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实例,为我们讲解了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路径:绘制宏微一体的单元学习地图、以大概念为主线的专题类单元、将有关联的知识设计成微单元。顾老师的语言亲切富有情感,内容严谨有内涵,案例真实,引发对单元设计的本源性进行深度思考,对我以后的数学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h1> <h1> 包艳明老师讲授的是《找次品》。包老师从3选1开始,利用语言描述和树状图将天平称重次数及次品位置描述做出明确示范,随后在4选1、8选1、9选1、28选1的过程中,结合学生作品,不断强化“至少”“保证”找出时,要在多的里面去找,在分时尽可能平均分才是最优策略。这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出找次品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并学习了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明、有条理的表示逻辑推理过程。包老师这一课耐人寻味,使我深受启发。</h1> <h1> 储冬生老师的《小游戏,大学问》,储老师精心设计的扑克牌游戏活动,以得数的奇偶性为主线,激发学生求知欲,认识和的奇偶性,通过圈一圈的方式,演绎推理和的奇偶性,带领学生找出奇偶性的问题实质,最后还引发了学生对积的奇偶性的探究。让学生在真实地参与游戏、反思游戏的活动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猜测规律、举例验证、推理、表述、总结规律和运用规律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玩中思考、发现数学的奥秘,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课后分析时,储老师分析说:每一把都是好牌——以《和的奇偶性》为例,储老师强调了板书的重要性。储老师从游戏引入,游戏启发,游戏总结,游戏贯穿一节数学课堂,储老师主张,课堂上不要把学生绷的那么紧,把空间适当的交给学生。他鼓励学生借助直观教具、作图等方式自己动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发展了学生的拓展性思维,也为以后数学的学习开启了智慧的大门,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打开了一扇扇思维的天窗。</h1> <h1> 牛献礼老师讲的《认识小数》一课。牛老师以谜语激起学生的兴趣,以体温计图片和问题“36.6℃在温度计的哪里呢”导入新课,首先设计了学习任务:一是在米尺上找出0.6米,对待学生找到的6毫米、6厘米和6分米的不同位置,从单位上细致理解6分米处的正确性。二是在1米的纸条上找0.6米,在反复的方法探究中引导学生理解将“1米平均分成10份”的必要性,从分数角度帮助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进一步感受十进制。三是在找1.1米的过程中,强调计数单位的作用。最后,抽象到1米长的数轴,在不同位置的点中强化平均分成10份的必要,体会计数单位的价值。</h1> <h1> 牛献礼老师随后做了《教要到位,又不越位——认识小数教学思考》的专题分享。三年级初学小数,四年级再探小数,面对螺旋上升的结构,在教学中怎样把握度?教材的编排不尽相同,是先教分数再学小数还是先学小数再探分数?从小数的本质意义上讲,牛老师认为先学分数更符合数学逻辑。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产生小数”以及“10份里的几份就是零点几”这两点的理解,建立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联系。脱离元角分模型,在长度模型里建立概念,更能深刻体会单位1的内涵。而四年级再探小数的意义,要更强调数位意义,包括:数位意义和整体部分意义。以四年级的《小数的意义》为例,从正方形中不断细分,深刻理解十进制计数法,通过逆向细分,理解多位小数的实质意义。通过学习让我对分数与小数的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确了教学的方向。</h1> <h1> 在本次学习中,每位老师的实践课和讲座都让我开阔了眼界。他们的教学风格别具一格,从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让我震撼。这次学习,使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从根本上得到提升,也解开了我在教学中的疑惑,今后我会努力把名师的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h1> 组稿:县教育局教研室(小学部)<br> 编辑:县教育局综合科

学生

老师

教学

小数

数学

学习

思考

教师

课堂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