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吉安泰和,古称“西昌”,东汉建安四年(199)置县,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悠久历史。隋开皇十一年(591),因“地产嘉禾、和气所生”,更名为“泰和”。泰和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便享有“声名文物之邦”的美誉。位于县城东南的快阁,更是江右名阁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快阁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初为供奉西方慈氏(即观音大士)的“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出任泰和县令,因其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常登阁远眺,心旷神怡,遂改名为“快阁”,寓意“阁曰快,自得之谓也”。</p> <p class="ql-block"> 今年“五一”假期,我回到泰和探亲,并邀请南昌的朋友一同前往。在品味了泰和早酒之后,我们醉眼朦胧地再次登上快阁。历经千年风雨,快阁屡遭损毁,或毁于水火,或毁于战乱,最后一次是在1973年被龙卷风摧毁。如今的快阁是1986年重建,2017年重修的仿宋风格建筑,高三层,高24.7米,24根大红柱支撑着阁楼,四周回廊环绕,阁面宝顶压栋,凌空三重飞檐,穹顶勾心斗角,山墙雕龙彩凤,既古朴典雅,又雄伟瑰丽。</p> <p class="ql-block"> 步入一楼大厅,左右两侧分别是“诗境”碑和戒石铭,这是快阁最具价值的两件文物。“诗境”二字为南宋陆游所题,淳熙五年(1178),陆游任江西常平提举官,慕快阁之名而来,登阁提笔写下“诗境”二字即去,或许觉得此境殊异,写诗不足以表达。今日快阁的“诗境”碑为清光绪壬午年(1882)刊刻,青石质地,通碑阴刻,“诗境”二字为楷体,下有“陆游书”三字为行书。碑后附有时任泰和县丞陈凤翔的题跋:“快阁之前有台焉,登临旷览,风景殊佳,适捡敝簏得此二字,刊刻壁间,以公同好。”</p> <p class="ql-block"> 《戒石铭》铭文,源自五代十国后蜀末代皇帝孟昶的《令箴》,共24句96字。宋太宗赵光义删繁就简,摘取其中4句16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敕令刻石,立于各衙署大堂前,又称《御制戒石铭》。今快阁所见《戒石铭》,为黄庭坚任泰和县令时手书,但至清代《戒石碑》已不存。光绪年间重修快阁,陈凤翔获得道州衙署的黄庭坚手书《戒石铭》拓片,遂将《戒石铭》勒石嵌壁。</p> <p class="ql-block"> 沿着阁内的楼梯而上,墙面上展示着历代吟咏快阁的文人墨客的诗词画卷。自黄庭坚快阁题诗以来,众多文人雅士登阁和唱,至清朝诸代不绝,如文天祥、杨万里、周必大、刘崧、杨士奇、罗钦顺、李梦阳、查慎行等,其中不少为庐陵或泰和名宦,吟诵快阁诗词达200余篇,快阁因此被誉为“江右名阁、赣鄱诗境”。</p> <p class="ql-block"> 文天祥的《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是继黄庭坚之后最负盛名的作品。元至元十五年(1278)十月,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广东,被元军囚禁于船上,溯赣江押往大都。船过泰和时,文天祥望见快阁,如遇故土亲人,作诗以抒情怀:“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丹心不改君臣义,清泪难忘父母邦。惟恐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其凛然气节和赤子之情跃然纸上,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登上快阁最高层,凭栏远眺,山川秀丽、云霞绚烂,平生之事尽收眼底。何时能乘一叶扁舟,吹奏悠扬长笛,再回到这并不遥远的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