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16日(续) </p><p class="ql-block"> 参观司徒美堂故居。</p> <p class="ql-block"> 司徒美堂故居位于开平市赤坎镇中股村委会牛路里第四巷。故居建于清末,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结构,是一座普通的三廊两房一厅民居建筑。司徒美堂在此出生,并生活到14岁。</p><p class="ql-block"> 司徒美堂(1868~1955年)是著名的华侨领袖,中国致公党创始人之一,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并長期任致公党全美总部主席。被毛泽东评价为“爱国旗帜,华侨楷模”。</p><p class="ql-block"> 司徒美堂故居作为他的出生地以及童年、少年时期生活居处和眷属居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p> <p class="ql-block"> 雕像背面刻有司徒美堂简历:</p><p class="ql-block"> 1904年帮助孙中山先生在美洲宣传革命。1910年倾力支持辛亥革命。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领导侨众支持19路军上海抗战。1937年发起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支持祖国抗战。1941年香港论陷后,坚抵日寇威逼拒任伪职。1942年在重庆发表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演讲。1943年在美洲巡讲号召华侨支持祖国抗战。1948年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人民政府的主张。1949年1月应邀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委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2015年,时值中国致公党成立90周年,致公党广东省委会为继承发扬致公党前辈致力为公光荣传统,敬造司徒美堂雕像,以致缅怀。</p> <p class="ql-block"> 雕像左侧刻有:</p><p class="ql-block"> “司徒美堂先生旅居美国69年,一直站在爱国立场,进行各种工作。先生为人慷慨侠义,急人之难,热心华侨公益事业,他是美洲方面的爱国华侨领袖。”</p><p class="ql-block">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 雕像右侧刻有:</p><p class="ql-block"> “爱国旗帜、华侨楷模”</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司徒美堂先生所走的数十年如一日的爱国的道路,也是1200万国外侨胞所走的历史道路。”</p><p class="ql-block"> ——廖承志</p> <p class="ql-block"> 坎坷童年,漂泊谋生。</p> <p class="ql-block"> 结识孙中山</p> <p class="ql-block"> 1946年,司徒美堂发表在报刊上的《我对国事的意见》,呼吁国民党还政于民。</p> <p class="ql-block"> 出任政协 参加开国大典</p> <p class="ql-block"> 1954年5月,司徒美堂(左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讨论宪法草案后与同组委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司徒美堂返美前夕,中国共产党华南分局连贯同志设宴为他践行,他即席写了《上毛主席致敬书》,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向出斯民于水火的毛主席致敬,并郑重表示:“新政协何时开幕,接到电召,当即回国参加”。</p><p class="ql-block"> 司徒美堂回到美国后,在进步华侨人士的支持下,到美国西部各城市唐人街去访问演讲,报道祖国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发动华侨支持解放战争,并在报上发表了《致美洲全体洪门人士书》,指出美洲洪门人士当务之急的三件事是促进洪门团结、实行彻底革命、支持祖国建设。他的这些活动,同国内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互相配合,对团结爱国洪门人土,澄清是非、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在洪门中的活动,都起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上毛主席致敬书</b></p> <p class="ql-block"> 故居前面有片池塘,环境优雅。</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参观谢创故居。</p> <p class="ql-block"> 谢创故居是中共开平组织重建人之一谢创的住所,也是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成立和中共中区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的旧址。故居内展示了谢创出生成长、赴美生活、领导工人运动、加入美共、赴苏联学习以及回乡从事革命活动等一系列经历,并保存着一批珍贵的革命史料。</p> <p class="ql-block"> 谢创(1905-1995),开平市塘口镇人,1928年加入美国共产党,1932年转为中共党员。曾任中共中区特委书记、中共粤中地委副书记、粤中区专员公署专员。谢创从小受旅美父亲影响,初步具有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思想。成年后赴美谋生,家境殷实,但是他却志在革命。他在美国的九年时间里,组织各种工人斗争,曾因此两次入狱,最后经美国共产党多方营教后,得以自由出境,辗转抵达莫斯科,入读列宁学院,并转为中共党员。1935年,谢创被共产国际安排回国。回到上海时,因国民党当局实行白色恐怖政策,中共上海地下组织被严重破坏,谢创未能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之后,谢创返回家乡开平,联系和组织各界进步青年,先后成立了“学联”“青联”“妇联”抗先队"“抗日自卫队”,并以以敬小学为阵地,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重新找到党组织后,经中共广州市委批准,1937年8月18日,谢创、关山、胡剑魁、周晃等在谢创的家宅——中山楼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谢创担任书记。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的成立,让停滞了8年的中共开平组织得以重建,这对于党组织在开平的发展以及领导开平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另根据《中共广东省海丰县组织史资料》记载:谢创曾于1941年初任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书记。自此,谢创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事业,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奋斗一生。</p> <p class="ql-block"> 谢创于1923年赴美;1924年组织“三民主义研究会”;组建旧金山中国学生会;1927年成立“工余俱乐部”;1928年加入美国共产党;1929年成立华侨失业工人工会筹备会;1930-1931年多次组织参与华侨工人大罢工。</p> <p class="ql-block"> 1932年前往苏联,转为中共党员,前往列宁学院学习。</p> <p class="ql-block"> 1935年3月,离开莫斯科回国。回到开平后,创建以敬小学,建立抗日救亡阵地。</p> <p class="ql-block"> 1928年夏,中共开平中学党支部成立。同年10月,中共开平支部和中共开平中学党支部联合成立了中共开平特别支部,由中共江门市委领导,于11月转由中共新会县委领导。</p><p class="ql-block"> 1929年2月,开平特支书记周允元被捕后叛变,供出了党员名单、住址等信息,导致谢启荣、何世熊、胡休3名党员同志牺牲,其余的同志分别隐蔽至外省、南洋、美国、日本等地。开平的党组织及其革命活动因此暂停。</p><p class="ql-block"> 1937年夏,关山向中共广州市委外县工作委员会汇报了开平县重建党组织的准备情况,并介绍了谢创、胡剑魁、周晃3人的简历。经向广州市委报告并被批准,确认了谢创的党组织关系,恢复了胡剑魁的党籍,并吸收周晃入党。随后,上级党组织指示其四人成立中共开平特别支部。</p> <p class="ql-block"> 建立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返回台山,参观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这是此行的最后一站。 </p><p class="ql-block"> 台山市,古称“新宁”,1499年设县,1914年改名台山县,1992年撤县设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台山市总面积3287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超过95方人,海外乡亲130余万,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台山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中国排球之乡、“广东音乐”之乡。</p><p class="ql-block"> 台山华侨华人秉持中华民族念祖爱乡的传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捐资或投资家乡建设,推动侨乡各个领域的发展,并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同时在家乡与侨居国之间架设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文明互鉴。 </p><p class="ql-block"> 中共台山市委、市政府建立华侨文化博物馆,旨在展示侨乡文化风貌,挖掘华侨奋斗历史,宣扬华侨家国情怀,铭其功于馆阁,纪其德于丰碑, 垂其名于不朽,树其风于后世,激励迪熏于来者。</p> <p class="ql-block"> 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和台山市档案馆同一座大楼,朝向不同。整个展馆以华侨文化、华侨名人、城市规划、华侨文物为主要内容,运用实物、图片及影视声光电技术,把华侨文化与历史故事予以展示,整合浓缩侨乡历史、特色民俗、非遗文化,全方位展示台山社会经济建设、侨乡历史文化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b>序厅:内外台山</b></p><p class="ql-block"> 序厅中央及两侧为大型主题浮雕,浮雕以台山广海菩提树为中心向两边发散,象征着台山华侨走向世界,开枝散叶;也寓意着落叶归根、衣锦还乡。台山的辉煌历史、民俗文化次第展开,串联起一幅丰富的台山人文画卷。</p><p class="ql-block"> 主题浮雕下的三句话,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p><p class="ql-block">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p><p class="ql-block">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p><p class="ql-block">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p> <p class="ql-block"> 左右两侧的浮雕分别以“国内一个台山”、“海外一个台山”的创意构图,展现台山华侨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 <b>1号展厅:走向世界</b></p><p class="ql-block"> 主要介绍台山的地理环境、台山华侨出洋原因、移民类型、移民分布及对住在国所作出的贡献。通过场景还原及与多媒体结合,真实展现当年挥泪出洋、天使岛审问、修筑铁路、唐人街节庆等场景,展示了台山华侨艰辛出洋到贡献世界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政区沿革</p> <p class="ql-block"> 移民动因</p> <p class="ql-block"> 移民类型</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些文物来自台山白沙镇涨村一个三代旅美余姓华侨的家庭,详细展现了一家三代人往返美国与中国的几次经过,完整反映出一个普通台山华侨家庭的家族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台山再次出现国际移民高潮。移民形式更加丰富。海外台山人数甚至超过了家乡台山的人数,形成了海内海外“两个台山”。</p> <p class="ql-block"> <b>2号展厅: 奋斗奉献</b></p> <p class="ql-block"> 从“旧金山”(美国三藩市)到“新金山”(澳大利亚墨尔本);从太平洋到大西洋。</p><p class="ql-block"> “150年前,数以万计的华工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参与建设这条横跨美国东西部的铁路。他们拿着简陋的工具,在祟山峻岭和绝壁深谷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血肉之躯铺就了通往美国西部的战略大通道,创造了当时的工程奇迹,带动了美国西部大开发,成为旅美侨胞奋斗、进取、奉献精神的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 ——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在西雅图出席侨界举行的欢迎招待会时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 贡献北美洲、中南美洲、东南亚、大洋洲……</p> <p class="ql-block"> 唐人街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窗口,是台山华侨在海外的“家”。中餐馆、洗衣业在近代是支柱产业。侨团、侨校、侨报是中华文化守本远播的三大支柱。春节等民俗活动已经成为华侨居住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并肩反法西斯</p><p class="ql-block">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各地的台山华侨积极参加反抗法西斯的战争。在欧洲、亚洲及大洋洲战场都有他们的身影,为夺取最后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b>3号展厅: 家国情怀</b></p><p class="ql-block"> 主要介绍台山华侨参与辛亥革命、抗日救国、发展实业、捐建公益事业的全过程。系统展现了台山华侨代代传承的爱国爱乡精神。展厅内真实还原新宁铁路宁城车站、传统民居、居庐厅堂等场景,使观众如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台山华侨精神。</p> <p class="ql-block"> 台山华侨在海外深感个人的境遇与祖国的强弱息息相关,有国才有家的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他们心底。在祖国民族独立解放的艰苦岁月,他们出钱出力,流血牺牲; 在祖国民族实业发展的限难历程中,他们投资办厂,引进设备技术,为中国近代工业化建设作出特殊贡献。</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p> <p class="ql-block"> 抗战救国</p> <p class="ql-block"> 航空救国</p> <p class="ql-block"> 飞虎队中的台山人</p> <p class="ql-block"> 救亡宣传</p> <p class="ql-block"> 经济建设</p> <p class="ql-block"> 推动家乡进步是台山华侨奋斗的目标。他们带着外来文化涌入台山,实业兴起,交通发达,教育兴盛,洋楼耸立,城乡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景观。台山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演变成文化特色鲜明的“侨乡”。</p> <p class="ql-block"> <b>4号展厅</b></p> <p class="ql-block"> 捐资发展文化教育、开办卫生事业,一直是台山华侨的优良传统。1912年到1949年,台山华侨(含港澳同胞)开办各类学校百余所,中小学教育发展在广东省位居前列。</p> <p class="ql-block"> 台山还是著名的“排球之乡”,是世界九人排球运动开展得最好的地区之一,为中国体育外交与排球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成为极具岭南特色的侨乡文化的亮丽品牌。1972年4月,周总理在广州视察省体工队时曾盛赞“全国排球半台山”。</p><p class="ql-block"> 周总理接见台山排球运动员。</p> <p class="ql-block"> 传统民居</p> <p class="ql-block"> 台山距离澳门48海里、距离香港87海里,历史上三地间早已形成了紧密的地缘、血缘、商缘、文缘联系。港澳还是台山华侨革命家的活动基地,台山乡亲也是港澳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为港澳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台山华侨秉承着先辈们爱国爱乡的精神,更积极地投身到建设家国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出的更多惠侨政策,使台山侨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华侨投资创业的热潮。他们筑梦侨乡、惠及千秋,谱写了爱国爱乡的动人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b>六楼展厅: 潮湧东滘口 星火耀九州</b></p><p class="ql-block"><b>——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展</b></p><p class="ql-block"> 由广东省文旅厅指导;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中国共产党台山市都斛镇委员会联合主办; 台山市博物馆承办。</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22日展出</p> <p class="ql-block"> 台山都斛东滘口是1942年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重要登陆地。当年一大批中国文化名人途经都斛东滘口回到内地,为振兴中国文化事业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大营救胜利80周年之际办展,就是要重温这段历史,感悟前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p> <p class="ql-block"> <b>第一部分 以笔救国 号声嘹亮</b></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全境,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略战争。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当地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p><p class="ql-block"> 随着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和沿海各港口城市的沦陷或被封锁,大批文化界进步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分别转移到广州、香港等地。1938年,广州、武汉也相继沦陷,两地文化人撤至香港。根据香港的战略地位、政治环境,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周恩来决定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加强对香港党的工作的领导。1938年1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成立,廖承志任主任。当时,中日战争逐渐转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分化、诱降的策略,国共两党的团结抗战局面出现严重危机。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根据形势的变化与需要,决定成立南方局。1939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南方局代表党中央领导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域党的各顶工作,书记周恩来。至1940年,香港已成为华南抗战文化运动主要据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协定,制造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由于反共顽固派加紧对抗日进步力量的打压,许多文化界进步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在内地无法立足。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部署下,先后从上海、武汉、广州、桂林、重庆、昆明等地,辗转来到香港。中共在香港建立全国性乃至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宣传基地的时机已经到来。</p> <p class="ql-block"> 中共香港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左起: 廖承志、夏衍、潘汉年、胡绳、張友渔。</p> <p class="ql-block"> 左上图:宋庆龄、廖承志与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合影。</p><p class="ql-block"> 右上图:1939年何香凝与宋庆龄合影。</p> <p class="ql-block"> <b>第二部分 凝心聚力 千里营救</b></p><p class="ql-block"><b>一、运筹帷幄,贯通水陆</b></p><p class="ql-block"> 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中共中央急电周恩来、廖承志,要求多方设法保护并帮助旅港人士和民主人士撤离港九,将他们转移到东江抗日游击区。为此,南方局和周恩来于12月9日急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东江抗日游击队领导人,要求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指示,不惜任何代价,积极营救滞留在港九地区的各界知名人士和国际友人。随后,周恩来还就文化界人土、民主人士的安全撤退、转移和安置等事宜,多次致电廖承志、潘汉年、刘少文等,要求周密部署,细心安排,保证安全疏散和转移;在东江抗日游击区、惠州、曲江、桂林等地,要做好接待迎送工作; 留在香港的须符合秘密条件; 特别是对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梁漱溟等,要全力保证他们安全撤离。</p><p class="ql-block"> 按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关于紧急开展营救工作的指示和部署,张文彬、廖承志、尹林平等先后在香港、宝安和惠阳召集香港党组织、广东党组织及东江抗日游击队领导人会议,部署营救工作的各种问题,决定趁日本侵略者刚到香港,对情况还不了解以及大批居民逃难疏散的机会,以最快的速度帮助滞港人士迅速转移。首先将他们紧急护送到港九游击队交通站,然后转送到惠阳、东莞、宝安抗日根据地,再转送到大后方。并决定港九地区的转移工作由刘少文,梁广负责,潘静安、李健行、廖安祥、陈文汉、黄施民、何启明、何鼎华等协助; 从九龙到惠阳、宝安、东莞,再到惠州的护送工作,由东江抗日游击队负责;从惠州到老隆的转送工作,由前东特委和惠阳县委负责; 从老隆到韶关,由后东特委负责; 到达韶关之后,由南委和粤北省委负责。还决定由尹林平布置从九龙到宝安、惠阳的交通线; 廖承志、连贯分别前往韶关和老隆,布罝国民党统治区的掩蔽地点和秘密护送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2年1月起,困陷香港孤岛的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土,在中共党组织护送下,分别从九龙或香港出发,沿东江抗日游击队开辞的东西水陆交通线,经沿途长洲岛、宝安、惠州、老隆等交通站,转移至韶关、桂林、重庆等地。</p> <p class="ql-block"> 参与营救工作的部分人员:</p> <p class="ql-block"> 开辟水陆交通线</p><p class="ql-block"> 12月中旬,东江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派出黄冠芳为队长,曾芳、刘黑仔、江水、刘春祥、叶风生各小队共六十余人,进入西贡地区及启德机场一带活动,开辟了西贡至企岭下、渡大鹏湾至沙鱼涌的东线水路交通线,并建立港九海上护航队。</p> <p class="ql-block"> <b>二、三地同心 共护英华</b></p><p class="ql-block"> 1942年1月1日,廖承志、连贯、乔冠华从香港渡海至九龙,与尹林平会面,共同研究安排游击队在九龙接应和护送从香港抢救出来的文化人,并将其转送到东江抗日游击区的问题。1月3日,又沿东线水路渡海到达惠阳大队驻扎地坪山田心村,并在惠州继续研究部署文化界人士到达惠州后的转移接待工作。1月6日,尹林平回到白石龙与游击队梁鸿钧、曾生、王作尧、杨康华等人召开会议,研究紧急抢教工作。</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潘柱与张淑芬分别找到《华商报》主笔张友渔及生活书店负责人徐伯昕,再通过张,徐二人,在短短数日内先后联系上柳亚子父女、何香凝,经普椿、邹韬奋、茅盾、戈宝权、叶以群、胡绳、廖沫沙等人。</p><p class="ql-block"> 1月9日晚,第一批转移的文化人茅盾、叶以群、戈宝权等于洛克道集中,由交通员李锦荣带领到铜锣湾避风塘上船。交通员陈文汉等从其他临时集中点带来的文化人也在此汇合。</p><p class="ql-block"> 1月10号凌晨,这批文化人在三个交通员带领下分乘三艘小艇,渡海到达九龙,随后按安排好的营教路线分别撤离。此后,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人就以同样的方式脱离虎口,安全到达游击区。</p><p class="ql-block"> 营救路线大方向分为东西两线,两线报据具体安排又各有水陆行程。行动涉及粤港澳及内地省市十余地,行程近万里,前后持续了二百多天。大批文化界人士与爱国民主人士在党中央和南方局部署下,依靠粤港澳地区的中共党组织与东江抗日游击队等力量,突破日、伪、顽、匪的层层围堵与封锁,最终分别安全抵达抗日根据地。从香港营教出来的这批文化精英,到达东江抗日游击区后,在当地进行休整,部分人继续向大后方转移。在抗日游击区生活期间,这些文化界人士参与游击队的文化、政治工作,和游击区军民结下了深厚情谊。</p> <p class="ql-block"> <b>东线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b>陆路</b></p><p class="ql-block"> 从九龙旺角广东道依次经过深水埗青山道口、荃湾、穿过大帽山、十八乡、锦田林、元朗、经落马洲过深圳河、宝深公路日本侵略军封锁线,经赤尾村(皇岗、上埗)、梅林坳、雷公迳,至宝安游击区白石龙抗日报据地。稍作休整后途经布吉跨越广九铁路,横岗和龙岗之间公路,至惠阳碧岭交通站,绕坪山圩,到田心村惠阳大队部,再经沙湾、大井、洋和㙟、坑梓到淡水附近的茶园。</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文化名人如邹韬奋、茅盾、孔德沚、张铁生、宋之的、胡绳、于伶、章泯、戈宝权、姜群辰、沈志远、刘清扬、廖沫沙、袁水拍、许幸之、黎澍、凤子、特伟、任白戈、肖一丰、叶以群、周钢鸣、徐伯昕、杨刚、丁聪、叶籁士、殷国秀、高汾、戴英浪经此路线转移。 </p><p class="ql-block">★<b>水路</b></p><p class="ql-block"> 走西贡至企岭下,渡大鹏湾,至沙鱼涌(或者大小梅沙、上洞)登陆,进入惠阳大队游击区。短暂休整后再从游击区的田心村等地,经黄泥岭至惠宝游击区的茶园。</p><p class="ql-block"> 走此路线的人物包括先期离港布置营教工作的中共领导人廖承志、连贯、乔冠华、张文彬,以及张友渔、韩幽桐、邹韬奋的夫人沈粹缜及三子、邓文田兄弟,还有农工民主党负责人李伯球、国民党将领余汉谋夫人上官德贤、马超俊夫人姐妹、影星胡蝶等。</p><p class="ql-block"> ★茶园至惠州全程九十余里,从茶园出发,经永湖、三栋至惠州。再走东江水路经河源上行至龙川老隆。以老隆为中转站,分为两路: 一路经连平、翁源至韶关,再转至桂林、重庆大后方,一路则至兴宁、梅县间,转大埔至闽西南。 </p><p class="ql-block"> 根据廖承志等人在惠州的研究部署,决定卢伟如在惠州负责接待转送工作,连贯负责建立在老隆的联络点,乔冠华、温康兰负责韶关的联络点,接应和转送文化人到大后方。胡一声负责兴宁、梅县间,转大埔至闽西南一线。连贯在老隆,主要协助者是东江后方特委书记梁威林领导的地下党,还有胡一声,郑展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邹韬奋建议将东江游击队办的《新百姓报》《团结报》合并,改为《东江民报》,并题写了报头,茅盾也为副刊《民声》题写了报头。《东江民报》由杨奇主编,后又改为《前进报》,杨奇任社长。</p> <p class="ql-block"> 回忆文章点滴。</p> <p class="ql-block"> 西线由香港(港岛)地区渡海后分为几路,其中以经行澳门的一条路线使用较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澳门仍属于中立区,故成为不少人逃离香港时的中转之地。由于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后即封锁海面,禁止机帆船只行驶,从水路逃离香港的人士多利用渔船偷渡至澳门。</p><p class="ql-block"> 西线的澳门路线先从香港利用渔船偷渡至澳门,以香港大中华酒店为集中点,渡海先到长洲岛,再过伶仃洋至澳门。到澳门后一路船行,经南、北水至台山都斛登陆,陆行至台山、开平、肇庆,然后依次至梧州、石龙、柳州、桂林等。</p><p class="ql-block"> 从此路脱险的文化名人有范长江、沈谱、梁漱溟、陆浮、陈此生、夏衍、司徒慧敏、金山、郁风、谢和庚、张云乔、郑安娜、严淑珍、金仲华、王莹、蔡楚生、陈曼云、李少石、廖梦醒等。</p> <p class="ql-block"> 西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香港大中华酒店</p><p class="ql-block"> 台山爱国华侨陈孔图创办,位于港岛上环干诺道中。酒店总管陈秋帆原是中央苏区交通员,曾在广州、桂林《救亡日报》工作。抗战时期该店成为联络华侨掩护革命同志的据点。日本侵略军袭港时,许多从九龙撤到香港的党内外人士住在此处。香港沦陷后,渡海去往澳门、台山、中山、广州一路的文化人、民主人士多以此为集中点。夏衍、范长江等去澳门前均在此住宿、中转。</p><p class="ql-block"> 陈秋帆</p> <p class="ql-block"> 1935年“台山县最新详细地图”中的东滘口,部分文化名人: 梁漱溟、范長江、陆浮、陈此生、沈谱、夏衍、蔡楚生、郁风、金仲华、張云乔、司徒慧敏、郑安娜、金山、王莹、谢和赓、严淑珍等,就是通过此处登陆进入台山都斛脱险,回到大后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邑地理略图(台山、开平、新会、恩平)</p> <p class="ql-block"> 張云乔凭记忆绘制的从香港至台山都斛所经水陆的营救路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西线另一路是经水路到澳门后登陆,从澳门关闸沿石岐公路坐汽车至石岐,在石岐码头坐内河小轮走珠江小河道至江门上岸,陆行至鹤山。自鹤山陆行至肇庆,转水路至梧州、桂平、柳州,在柳州搭火车转桂林。</p><p class="ql-block"> 叶浅予、戴爱莲、罗寄梅、盛舜、徐迟、电影导演李青之父,吴元坎、萨空了、华嘉、谢加因等,均分别走此线。</p> <p class="ql-block"> 有关大营救的部分电文</p> <p class="ql-block"> 营救国际友人。</p> <p class="ql-block"> <b>第三部分 留存文脉 开创未来</b></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国内高校受战局影响不断迁徙。1938年10月广州陷落后,广东省府迁至粤北韶关。中共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粤办也撤至于此。韶关成为战时省会,机关、学校林立,文化界人士云集。在香港论陷后,华南地区的高校大多辗转进入粤北、粤西山区。进步文化团体与机构也多集中在粤北地区开展活动。</p><p class="ql-block"> 根据这一情况,中共广东省委加强了对粤北抗战文化工作的领导,成立粤北地区党的文化小组,后又成立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党组织积极领导文化界人士占领和开辟文化阵地,开展抗战文化运动。</p><p class="ql-block"> 大营救行动中转移保护的部分文化界人士,如许幸之、马思聪等,到达粤北地区后,与其他一些从香港沦陷区回到粤北的文化人士一起,直接参与当地的教育和文化工作,为粤北抗战文化贡献了力量。</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2月31日,香港达德学院举办的除夕联欢大会。也是我国著名民主人士和著名作家、学者的一次大聚会。其中有:黄焕秋、張明生、沈志远、狄超白、楼牺、莫乃群、丘克辉、周钢鸣、孔德沚、周新民、萨空了、罗子为、茅盾、陈此生、王绍鳌、陈劭先、章伯均、连贯、翦伯赞、陈其瑗、陈汝堂、侯外庐、柳亚子、李相符、張文、郭沬若、沈钧儒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其中数十名代表均为1942年大营救行动中的获救人士。</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柳亚子、茅盾、夏衍、乔冠华、胡绳、张友渔、廖沫沙等多位被营救的文化界人士,都担任过重要职位,在政治、文化、新闻、教育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以这些文化精英名义所设置的奖项有:</p><p class="ql-block"> “茅盾文学奖”、“戈宝权文学翻译奖”、“韬奋新闻奖”、“胡绳青年学术奖励基金”、“范长江新闻奖”、“高士其科普奖”等。</p> <p class="ql-block"> 感谢郑主任为我们在台山的活动所做的精心安排。</p> <p class="ql-block"> 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重要的民生福祉。在漫長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台山和开平都形成了厚重的侨乡文化、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物宝天华,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名扬天下,这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家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