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三峡石——八年拍摄三峡石追记

三峡石韵

<p class="ql-block">为纪念三峡工程蓄水20周年而作:</p> <p class="ql-block">7000万年前,三峡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一场名叫“燕山运动”的地壳运动,使大海变成了陆地,逐步形成了著名的巫山、大巴山、齐岳山等大山脉。远古时期,长江曾向西流入古地中海。大约3000万至4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隆起,迫使长江转向东来,以每秒七、八万立方米的巨大流量要冲出去,群山却聚集所有能量要卡住它,这种山体隆起与江水下切的生死搏斗,痛苦悲壮的进行了几千万年,直到200多万年前,长江终于胜利了,江水以无坚不摧的伟力,硬是将群山切开道道深深的大峡谷,这便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p> <p class="ql-block">瞿塘峡口(夔门)</p> <p class="ql-block">瞿塘峡深处</p> <p class="ql-block">长江三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止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p> <p class="ql-block">巫峡神女溪口</p> <p class="ql-block">巫峡集仙峰下</p> <p class="ql-block">三峡地区多为三叠系石灰岩和中生界沙页岩,岩石经江水千百万年的冲刷、撞击、雕镂,形成了千奇百怪、千姿百态、精美绝伦的三峡石千古奇观。</p> <p class="ql-block">1995年冬,我出差路经三峡,意外发现神奇美丽的三峡石。当轮船航行至神女峰下,减速慢行,游客们在云雾里翘首观望神女峰,陶醉于广播中优美的神女故事时,我却低头发现对面江边一片石林景观,充满神秘与诱惑。我惊呼起来“这是天赐美景啊”!顿生“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1996年初春,三峡尚未涨水,我特意安排几天假期,从万州乘船,经云阳、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到宜昌,又从原路返回,细致考察了沿途长江两岸的三峡石。我被那些精美绝伦的岩石奇观所吸引所感动。</p> <p class="ql-block">我还利用休息时间,进一步考察了紧邻三峡的云阳、万州江段的岩石景观。</p> <p class="ql-block">此时,三峡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短短的几年后,三峡石奇观就要永远淹没于三峡水库的浩渺烟波里,世界大多数人们,还来不及看它一眼,它就要告别人类,永远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业余风光摄影师,如不及时对三峡石进行抢救拍摄,留下珍贵图片史料,那必将对后人,对历史,对世界留下深深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走进它,观赏它,拍摄它。要以崭新的思路和视角,见证三峡,记录三峡,研究三峡,宣传三峡,增强人们建设好三峡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1997年初春,拍摄三峡石的计划开始付诸行动。我租上小打鱼船,深入三峡深处,探秘三峡石。或在小船上贴近岸边岩石细细观察,或在石坡、石梁、石峰、石岭之上,或在石沟、石槽、石缝、石窟之中,对岩石的质地、色彩、形状,单个与群体的位置关系,在三峡中的分布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欣赏、评价与拍照。</p> <p class="ql-block">在千沟万壑,丛丛石林间,我惊奇万分,喜出望外,这些三峡石千姿百态,如诗如画,俨然是大自然用几百万年时间,精雕细琢造就的奇石艺术宫殿。</p> <p class="ql-block">它们或似波涛汹涌,万马奔腾;或似涓涓细流,轻柔飘逸;或似国画雕塑,品位无穷;或似山川河流,气势磅礴。置身于这艺术宝库之中,人的灵魂在不知不觉中空灵起来,更加坚定了拍好三峡石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随着以后一年一年连续几年,一次一次又一次快门的按下,一卷一卷又一卷胶卷的曝光,一幅幅精美的三峡石摄影作品横空出世了。</p> <p class="ql-block">拍摄三峡石,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却困难重重。</p><p class="ql-block">三峡石主要分布于瞿塘峡和巫峡窄谷深处,西陵峡岩石景观因葛洲坝蓄水而不再出露。每次拍摄,必须租小船才能进入。夏秋水涨,景观被淹;冬季谷底雨雾蒙蒙,不具备拍摄基本光线条件。只有三月才是拍摄最好时机。我作为一名交流干部,从四川交流到重庆,任万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多年,一名涉外执法机关党政一把手,必须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自然没有多的时间进行专业摄影创作。</p> <p class="ql-block">为了完成拍摄三峡石这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从1997年3月正式拍摄开始,每年这个月都是这样:星期五下午下班后,背上摄影器材,乘船从万州东下,第二天早上到达奉节或巫山,往往顾不上吃早饭,就匆匆租上小打鱼船进峡谷拍摄。星期天坐上一整晚的船,星期一早上赶回局里上班。几年下来,我也记不清多少次这样进峡拍摄了。</p> <p class="ql-block">峡谷深处,风急浪高,小打鱼船如一片树叶,摇晃飘荡,颠簸不止,许多景观,需要在小船上拍摄,取景对焦,难度很高,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p> <p class="ql-block">为了以最佳角度贴近水面拍摄幅幅壮丽景观,我时而顺江而下,时而溯江而上,时而令船夫拉开与岸边的距离,控制船速,尽量减轻颠簸,快速取景构图,快速按下快门。</p> <p class="ql-block">我经常离船登岸,手脚并用,攀上悬崖峭壁,选取独特角度,拍下那些罕见的奇异景观。</p> <p class="ql-block">拍摄三峡石,让我如痴如醉,忘记艰辛和危险。经常见到石壁、石峰上的美景就向上攀爬,拍完了向下一看,脚下一片惊涛骇浪,上去艰难,下来更是难上加难,一脚踩空,就会葬身江底。</p> <p class="ql-block">时间的紧迫,我往往顾不上带食物和水就出发了。1998年初春的一天,我和船夫都没有吃早饭就进了峡谷,在绝景诱惑下,我在石坡上跳来跳去,在石缝中穿进穿出,在崖壁上攀上退下,巨大的体能消耗,使我饥渴难耐,精疲力尽,峡谷岸边没有人家,不自带食物,就得一天饿肚子。不得已,船夫带我寻找石缝中的山泉解渴充饥。</p> <p class="ql-block">饥渴让我们变得聪明起来,我留下船夫电话,下次再来,提前告诉,请他准备米、锅、炉,我离船上岸拍摄,他就在船上熬稀饭,我俩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p> <p class="ql-block">多次入峡拍摄,妻子与我同行,往往邀请摄友小柯同行,他们给予我极大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拍摄三峡石过程中,我在瞿塘峡出口处和巫峡深处,发现震撼人心的纤夫石。它是三峡纤夫拉船时,因纤绳摩擦留下道道深深印迹的坚硬石头。</p> <p class="ql-block">巴蜀盆地,群山环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知何年何月,聪明的三峡人发明、建造了木船。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出川入川的人员物质都得依靠长江黄金水道的船运。</p> <p class="ql-block">川江三峡段,两岸群山险峻,水流湍急,怪石林立,险滩众多,无动力木船难以依靠风力逆流而上,必须依靠人力相助,三峡纤夫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三峡纤夫,就是用纤绳拉船为生的人群。这个特殊职业,起于无动力木船运输盛行的汉朝,止于普遍使用机械动力轮船运输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历时2000余年。</p> <p class="ql-block">纤绳竹制,利水耐用。纤夫身上,仅仅一件上衣,一双草鞋。上衣隔开纤绳,防止肩背磨伤。草鞋增加摩擦力防滑。春夏秋季,纤夫光腚拉纤,既省裤钱,又避免了汗水雨水浸湿行走不便</p> <p class="ql-block">纤绳一头栓在船上,一头系在纤夫肩膀上,船只逆行时,纤夫们身体统一前倾,脚踩石窝,手抓岩石,整齐的喊起口号,吼起川江号子,有节奏的一起发力拉动纤绳,船只借人力逆流而上。</p> <p class="ql-block">纤夫不仅劳累,而且危险。纤道险峻,如遇乱流,则可能坠入江中。有时纤绳被水下暗礁卡住,纤夫则需下水排险,随时可能付出生命。</p> <p class="ql-block">三峡纤夫,都是穷人,当纤夫是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辛劳和生命拉纤,客观上促进了巴蜀与荆楚之间的人员、物资、文化交流和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纤夫的呐喊》,是生命的呐喊。三峡纤夫背上的纤绳,宛如一把锋利的雕塑刀,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和着酣畅淋漓的汗水和血泪,千百年的雕呀刻呀,把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心灵,他们苦难的命运,他们张开大嘴,猛吼号子,拼足吃奶的力气,齐心协力,把身后千钧重力的船只,拉过激流险滩的情景,深深的刻入纤道上那坚硬的石头之中,成为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塑,幻化为历史的丰碑,后人永远记住他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时此景,感慨良多,油然而生的,是对三峡的热爱,对三峡人民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2000年国庆节,我在万州区职工摄影展上,以《三峡石奇观》为题,展出了20幅三峡石摄影作品组照,在前言中,第一次喊出了“这是真正的三峡石”!引起了摄影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p> <p class="ql-block">与人们常说的三峡石就是鹅卵石不同,我拍摄的三峡石,特指平时淹没于水中,冬春水枯时节才露出水面的三峡岸边的独特岩石奇观。是三峡地区特殊性质的岩石与巨大能量的江水相互作用形成的。它产生于三峡,存在于三峡,是三峡地区特有其他地域没有的奇石景观。</p> <p class="ql-block">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庆之际,《永远的三峡石》专题摄影展在万州隆重举行,以我的作品为主,摄友柯长久、童建军也提供了部分作品。数万群众参观了影展。影展新闻在万州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播出。参观影展的万州区文化局领导感慨的说:我出生万州,地道的三峡人,有幸参观影展,感到十分惊讶,有两大想不到:一是想不到我们三峡有这么美丽的奇石,二是想不到这么美丽的摄影作品,居然不是专业摄影师拍摄的,而是一个涉外执法机关的主要领导干部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2002年11月,为了地方外贸经济发展,我出差福建,不幸发生车祸,左踝关节骨折,住院到2003年3月,尚未痊愈。再一个多月,三峡就要涨春水,再三个月,三峡工程就要下闸蓄水,我心急如焚,说什么也要去向蓄水前的三峡、三峡石道个别,同时补充、完善拍摄一些画面。</p> <p class="ql-block">此时,我见证三峡,拍摄三峡石的“壮举”已小有名气。万州电视台多次与我联系,要派主持人、摄制组随我进三峡,拍摄我如何拍摄三峡石的纪录片。但因我脚伤未愈,无法前往。</p> <p class="ql-block">2003年4月上旬,三峡马上就要涨水,离三峡工程正式蓄水也只有一个多月了,时间紧迫,我不得不带伤同意摄制组随我进三峡。</p> <p class="ql-block">4月12日,我和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熊晓莹,资深记者包亚非,摄像记者刘军一道,在妻子和摄友小柯陪同下,租小船进入三峡,开始三峡石最后的拍摄和告别。摄制组紧密锣鼓的对我进行现场采访和现场报道。他们被三峡奇石所震撼,也摄下了许多美丽的岩石影视。</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小船行至瞿塘峡出口,这里峡窄水深,暗礁密布,是三峡惊涛骇浪最为凶险之处。当我在船头聚精会神拍摄岸边岩石时,一艘大轮船逆向相会,掀起的巨浪铺天盖地向我袭来,将我打翻在船头,差点抛入江中。连续几波巨浪,我早已变成“水人”,内外衣裤全部湿透,鞋里也装上了水。在船舱里聚精会神摄我的包亚非记者,已开机的摄像机不由自主的摄下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妻子感慨的说:“你这次来告别三峡,差点告别了人生!”后来,这段视频被编入摄制组的纪录片《石情》之中。</p><p class="ql-block">上岸换了衣裤,穿着拖鞋接受了采访。</p> <p class="ql-block">万州电视台此次进三峡跟踪报道本人拍三峡石的纪录片《石情》,在重庆电视台播出并获奖。</p> <p class="ql-block">我克服了意想不到的重重困难和危险,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用八年业余时间,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前,使用那个年代最好的传统相机,用负片和反转片胶卷,抢救拍摄了数千幅珍贵的三峡石绝版照片。</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门时报》副社长、主编陈顺增撰文《余天奇和三峡石》,《三峡都市报》首席记者冯浪涛撰文《一个交流干部的三峡情怀》,对我拍摄三峡石做了长篇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p> <p class="ql-block">2004年6月,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聚焦西部全国摄影电视大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摄影大赛。我对自己的三峡石摄影作品非常自信,报送了15幅三峡石作品参赛,其中8幅评为优秀作品,这在所有参赛组照中,是单幅作品最多的。中央电视台6月24日和25日,连续4次播放。之后,中央电视台将8幅优秀作品编辑为摄影艺术赏析专题片,7月24日和25日连续播出5次,《大众摄影》主编高琴女士对其作品的立意、选题、摄影艺术和作品价值做出了很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8幅三峡石摄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情深意长</p> <p class="ql-block">气吞山河</p> <p class="ql-block">蝌蚪悠悠(被《大众摄影》杂志收藏)</p> <p class="ql-block">夕照磐石</p> <p class="ql-block">傲骨铮铮</p> <p class="ql-block">血染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色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将军布阵</p> <p class="ql-block">2004年10月,在中国摄影在线网站《中国摄影师》栏目展出三峡石摄影作品50幅,至今已展出19年。其中《纤夫的呐喊》作为精品,在栏目首页展出。</p> <p class="ql-block">我的三峡石摄影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填补了见证三峡的空白。不仅使世人通过照片可以继续欣赏已沉入江底的三峡石奇观,获取巨大的艺术享受,还为世人今后研究三峡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壳变迁、岩石与江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巫山云雨截断,高峡出平湖。此时,2023年6月1日,是三峡工程建成,正式下闸蓄水20周年纪念日。我拍摄的三峡石奇观,已永远淹没于三峡水库的深水之中。而我用负片和反转片拍摄的数千幅珍贵的三峡石摄影作品,不仅冲洗成了照片,还刻录存储于几十张光碟得以完好保存,我要好好珍藏它们,让美丽的三峡石永远浮现在我的照片上,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三峡石奇观,永远的存在!</p><p class="ql-block">蓄水后的三峡,向世人展示了非同凡响的新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今日瞿塘峡</p> <p class="ql-block">今日巫峡</p> <p class="ql-block">今日万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