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宣武门外大街达智桥,现在是条不长的胡同。四五十年前,我的童年就在马路东侧不远的香炉营度过的。我对这一带还是比较熟悉的。</p><p class="ql-block">达智桥,桥早就没有了,我小时候也没有见过这座桥。用南城北京话发音“达智桥”是这样的:“鞑子桥儿”,有卷舌音也有儿化音,更贴近这地名的本意。</p> <p class="ql-block">达智桥胡同的西头,右转就是金井胡同,胡同不长,也没有几个院落,</p> <p class="ql-block">金井胡同1号院,是沈家本的故居。前几年寻访到这里时,房屋破破烂烂的,院子里拥挤着私搭乱建的小房,堵的水泄不通,是典型的大杂院。</p> <p class="ql-block">整修一新的沈家本故居,集博物展览与办公为一体,这里是沈家本故居,也是“中华法律研究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沈家本,1900年迁入金井胡同一号,直到1913年逝世,在此生活居住了十三年。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视频中的金井、金井胡同、沈家本故居。1901年庚子事变后,沈家本随老佛爷从西安返回北京以后,便开始居住这里,直到1913年在此去世。</p> <p class="ql-block">早些年,我根本不知道沈家本,是在不断游走北京的胡同中学习和发现的,之后又查阅了不少资料,逐渐认识了这位清末著名法律大家,</p> <p class="ql-block">沈家本(1840——1913),字子惇,祖籍江西归安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于浙江湖州南浔,</span>光绪年间进士。清末官吏。</p> <p class="ql-block">沈家本,历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寺正卿、法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资政院副总裁等要职。</p><p class="ql-block">沈家本,精于经学和文字学,继承了中国学术传统中的考据方法和求实精神。他希望将儒家的道德准则同欧洲的刑罚机制结合起来,重视刑轻仁政的理想。他还曾参与晚清改革,主持制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重视研究法理学,建议废止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酷刑,提出了一系列法律改革主张,是中国法制现代化之先驱。</p> <p class="ql-block">沈家本故居居坐北朝南,有前后两进院子,平面呈矩形,南北长56米,东西长29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进门东侧北层,为一座两层小楼,此楼是沈家本于1905年自行规划设计所建,用于学习书房和藏书,自题名“枕碧楼”,楼中曾藏书5万余卷。</span></p> <p class="ql-block">枕碧楼的二楼,楼梯在房屋北侧,有室外楼梯可以登上,二楼开设了“枕碧书苑”目前不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沈家本的许多著作,都是在“枕碧楼”中完成的,其《沈寄簃先生遗书》为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必读文献。</p> <p class="ql-block">枕碧楼,一楼曾经设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会客厅,梁启超、沈钧儒等人都是当年的座上客。</span>现在一楼作为展室,展陈着沈家后人捐赠的旧时家用品。</p> <p class="ql-block">前院西侧北屋和南屋,有沈家本的专题展览。北屋展览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沈家本的家事和生平,</p> <p class="ql-block">南屋,第二部分展览介绍了“大清修律”过程;</p> <p class="ql-block">南屋,第三部分展示了沈家本对近代中国法制建设的主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落,是个比较宽敞的大三合院,正房+东西耳房,东西厢房。</p> <p class="ql-block">东厢房里的专题展览介绍了清末“礼法之争”和修法的成员及参与大清修法的国内外专家,</p> <p class="ql-block">参与大清修律的主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用视频记录沈家故居里举办的沈家本生平和大清修律的专题展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