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第六小学特色课程——掐丝珐琅画

安小徐

<p class="ql-block">  执金属丝为笔,以珐琅釉为彩,让掐丝珐琅穿越时光长河,闪烁出极致的浪漫与美感。</p> <p class="ql-block"> 珐琅制作工艺在元末时由蒙古军队带入云南,随军大量色目官员、军士、波斯手工匠人和波斯艺人也将珐琅工艺带入。明初主要分布在云南烧造并开始发展,后回流至内地。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金属工艺。</p> <p class="ql-block">  掐丝珐琅画又称景泰蓝工艺画,它是在借鉴了传统的景泰蓝珐琅工艺中的掐丝、点蓝等工序的的技术特点上,经过特有的工艺精心制作出各种风格创新的景泰蓝平面画。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掐丝珐琅以精美的艺术形象,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技艺的不断深入与载体的不断创新,这门传统艺术逐渐融入当代生活,</span>在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收藏价值、人文价值、</span>和艺术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平昌县第六小学将这项传统工艺引进校园,从小学三年级中选拔出优秀传承员,在每周三中午的美术特色课程开设时间进行课程开展。队员们不仅在这项课程中学习到了掐丝珐琅画工艺,还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由画稿的精心绘制,到耐心的整理金丝进行粘合、填砂。在积极热情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审美观。</p> <p class="ql-block">  掐丝珐琅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因其造型淳厚,色彩鲜艳,画面饱满,线条柔美的风格,具有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本学期参与掐丝珐琅画校本课程的队员为本校三年级的学生,队员们会欣赏名作,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和基础,便于课程的开展。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让文化的氛围、环境的布置、课程的开发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积淀、优厚的学校资源以及社会丰富的资源,既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感染着现代文明的魅力,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从开始陌生的非遗文化到如今的创意手工坊,这一路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对掐丝珐琅工艺的满满热情。同学们由画稿的精心绘制,到丝线的耐心整理,黏合填砂。他们用小手细致地把缕缕铜丝转换成了画作上的流畅线条,配上用心填好的砂色,赋予了作品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一道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小工匠们屏息凝神,一刻也不容放松。</p> <p class="ql-block">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组织学生作品展示、现场技能体验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专注力,为学校美术特色课程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