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能干妈妈的风险不亚于普通妈妈

雨梦

<p class="ql-block">  卧铺车厢内,晚餐后,一位妈妈开始辅导小孩的英语作业。闲聊的人压低了声音,走动的人停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女孩趴在小桌板上,妈妈坐在她对面。小女孩头不抬地写着,偶尔扭动一下身子,然后静止几秒钟出出神。妈妈纹丝不动,一直盯着小女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约半小时后,小女孩懒散地抬起了头,妈妈跟逮“犯罪证据”一样,抓过作业本划拉出了错误。对母亲行云流水般的操作,小女孩不以为然,她圆鼓鼓的小脸蛋,飘过的一丝歉疚和羞涩,仿佛不是给妈妈的,而是给车里其他人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没有发火,她提笔一一修正了错误,并给小女孩讲错在了哪里,为什么错了。讲完之后,让小女孩复述。小女孩不能完整复述,妈妈就再讲一遍,小女孩再复述。这样反复了不下十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快熄灯之前,小女孩勉强达标了。妈妈如释重负,长呼了一口气。“XX抓紧时间把作业本放到该放的位置”“XX抓紧时间上厕所”“XX抓紧时间洗漱”“XX记得把牙刷洗干净”……妈妈子弹连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女孩慢悠悠收拾了作业本,慢腾腾向洗漱间走去。向洗漱间走的时候,小女孩把手上的物品晃荡了几下,妈妈大声提醒:“XX走路能不能好好走,别乱晃荡!”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妈妈接到一通电话,似乎是爸爸打来的。妈妈说:“我在辅导孩子作业呢,你别打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女孩是和妈妈外出度假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位妈妈肯定是“好”家长。辅导作业语调平静,英语流利,做事有定力,同丈夫说话又温柔又坚决,这位妈妈肯定是一个有“能力”的家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要警惕,这位能干妈妈教育方式存在风险。</p><p class="ql-block">警惕一:错把控制欲当教育!背负作业行万里路,唠叨加命令培养习惯,妈妈控制欲太强!控制有多强,对抗就有多强,不反抗只因年龄尚小,长大后极有可能厌学和破坏规则。</p><p class="ql-block">警惕二:错把懂知识当懂教育!被动写作业,被动纠正错误,“鹦鹉学舌”般复述,这位妈妈不懂教育方法。懂英语知识不等于会教英语;懂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不等于能培养良好习惯。</p><p class="ql-block">警惕三:错将妈妈角色换成教师角色!孩子出生后第一个建立依赖关系的人是妈妈,妈妈是帮助孩子和社会发生链接的人,将妈妈角色换成教师角色,大大缩小了妈妈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那么,妈妈如何正确发力,才能给孩子好的教育呢?</p><p class="ql-block">建议一:做学习型和策略型家长。 读几本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做学习型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能理解和解释,不逆向施教;因势利导,借力发力,做策略型家长,不把学习局限在某项课业辅导上。故事中的妈妈,可以在出门前备课,了解沿途的风土人情和目的地的人文风景,以备旅途中陪孩子观察、听孩子说、和孩子一起游戏时,能适度增加话题,潜移默化浸润孩子。</p><p class="ql-block">建议二:做有方法和同理心家长。适当学一点教育技术,做有方法的家长;放低姿态,和孩子同行,做有同理心的家长。建议故事中的妈妈,在辅导时,做到适度点拨,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自主寻找解决办法。</p><p class="ql-block">建议三:做温暖和理性妈妈。理性爱孩子,不溺爱不苛责;多读书,多养情趣,做从内而外温暖的妈妈。故事中的妈妈虽然语气温柔,但行为处处强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