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少共国际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最年轻的红军部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重新调集重兵准备第五次围剿。红军总部收到各方面的情报表明,即将到来的第五次围剿的规模和敌军兵力将远远大于前四次围剿。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尽可能地扩大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3年8月5日这一天,在宁都隆重举行了“少共国际师”成立誓师大会。6700名少年先锋队员手持土枪、梭镖和大刀,排着整齐的队列,高唱着《少共国际师出征歌》,光荣地加入了红军。周恩来同志亲手给这支年轻的部队授予了军旗。不久以后,这个师就扩充到1万多人。当时的少年先锋队是一支在共青团组织(又称少共国际)直接领导下的准军事组织。青年团员是少先队的骨干力量,根据地16岁到23岁的男女劳动青年均可自愿参加(更小的孩子加入儿童团)。少先队总队长是张爱萍同志,周恩来同志亲自担任少先队中央总队部的总党代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军中最早的少共国际部队出现在陕北根据地,1932年,陕北红军中建立了第一个少共国际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3年5月20日,为抵御大军压境的敌人,少共中央局发出号召:“须要完成创建一百万红军的任务……因此创造少共国际师是最迫切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这一指示,红一方面军组建了少共国际师,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红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也建立了少共国际团。在中央苏区,各乡、区、县中整连、整营的少先队员集中到宁都,宁都县就有800多名队员参军。万泰县百余名队员,曾经参加过歼灭国民党军一个营的沙村夜间截击战。整个红色根据地的少先队员约有30多万,其中少先队模范团有10万多人。少共国际师的1万多战士,是少先队中的精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共国际师是最年轻的红军部队,战士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最小的14岁。师、团指挥员也不超过30岁。应该说明的是,红军作为一支革命军,高级指挥员都非常年轻。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42岁,已经可以称为“老将”。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军团长彭德怀36岁,军团长董振堂39岁,军团长罗炳辉31岁。很多师长都只有20多岁。但少共国际师是一支由同龄人组成的部队。周恩来曾对当时只有17岁的师政委肖华说:“年轻的干部带年轻的兵,这样,部队更有朝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少年壮志不言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共国际师”于1933年9月3日举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师大会,大会宣读了周恩来代表中革军委发来的贺电。誓师动员后,部队立即开赴广昌继续开展政治军事训练。在一个多月里,“少共国际师”对军纪、革命理想、军人知识、射击、刺杀、投弹等课目进行了认真训练,很快形成了战斗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共国际师”成立之初只是用土枪和梭镖进行训练。后来,三军团打下福建沙县,全歼敌人一个师,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上级决定拨给“少共国际师”一批。“少共国际师”立即派出一个团到前线搬运武器,就这样很快把自己装备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昌训练刚告结束,蒋介石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即布置就绪,开始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少共国际师”官兵奉命开赴黎川前线,配合红三、红五军团在东方战线投入战斗,抗击敌人。在闽北拿口“少共国际师”打了第一仗,歼敌500余名。初次参战即打了胜仗,指战员们扬眉吐气,部队士气高昂。朱德、周恩来和杨尚昆专门致电祝贺,称赞他们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勉励大家在胜利中要更加百倍地提高军事技术,以迎接更加艰巨的战斗,争取更大的光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陈光与吴高群对调工作,陈光任红2师师长,吴高群任“少共国际师”师长。12月12日,在黎川东南的团村战斗中,国民党第三路军以3个师的兵力发动了进攻。“少共国际师”和红3师一部从左翼钳击敌人。萧华和师长吴高群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前沿指挥。傍晚,战斗将要结束时,吴高群正在指挥所旁的一棵大树下观察敌情,忽然一颗炸弹在附近爆炸,不幸于24日20时牺牲,年仅23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高群殉职后,原红七军团参谋长曹里怀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师长。1934年4月8日,广昌战役开战前夕,原红九军团第34师师长、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身先士卒,负重伤失去左臂的“独臂将军”彭绍辉成为“少共国际师”第4任师长,曹里怀任红五军团参谋长。5月,“少共国际师”由红五军团调归红一军团建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左倾军事路线指导下,红军采取了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战术,虽然进行了艰苦战斗,但始终不能打破围剿。1934年秋季,少共国际师”配属红3军团指挥,1934年10月初,少共国际师担负了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展开了石城保卫战。石城保卫战之后,拥有10000兵力的少共国际师只剩下5000人。但在红色根据地少先队组织的支援下,很快又补充了2000多战士,恢复了战斗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少共国际师和红1师、红2师同属于红1军团战斗序列,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红军告别根据地时,有些人对革命的前途产生了疑问,有些人舍不得离开家乡。而少共国际师的官兵们,始终朝气蓬勃,他们的行军速度和红1师、红2师一样快,为了突破封锁线,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向湘江疾进。肖华将军回忆道:“打仗也罢,行军也罢,战士们总是快活得很。情况稍一缓和,兴国山歌和《上前线》的歌声就在长长的队伍中荡漾起来,加上山间的回声,实在热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调动30万大军在湘江两岸布下围堵红军的第4道封锁线。11月底,“少共国际师”奉命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抗击敌人4个团的追击,掩护主力渡过湘江。他们以一个团直扑全州东南的鲁塘圩,配合红五军团佯攻以牵制全州敌人,另以两个团和尾追的敌人死打硬拼,保卫湘江界首渡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敌人沿湘桂公路猛攻,“少共国际师”有被敌人切断的危险,于是全师赶快收缩兵力,跑步渡河。彭绍辉和萧华率领主力渡河以后,发现还有一个团没有过来,而敌人已逼近渡口,根据军团部的命合,不容回头接应。当他们翻越了大王山到达油榨坪集结时,这个团竟神奇地出现在面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来,他们被敌人切断后,从层层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奋勇抢渡湘江,甩开了敌人的尾追,并连夜强行军赶上了师主力。湘江战役中,面对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少共国际师”拼死实现了战略意图,但伤亡严重仅剩27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广昌保卫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5月8日,彭绍辉调到“少共国际师”任师长。7月中旬,划归红三军团管辖的“少共国际师”,接令由石城开往广昌,与红十三师在广昌南面境内地势险要的大寨脑一线,布防阻击敌军前进。“少共国际师”布防大寨脑正面主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斗打响前,肖华政委与彭绍辉师长亲临前线阵地视察,大胆地作了兵力部署。红四十四团守护大寨脑主阵地,并且彭师长亲率一个连,在最险要的山顶上专门防御;肖华亲率两个营在右面山头相机作战;红四十三团和红四十五团作为第二梯队隐蔽待命。在广昌地方游击队和当地群众帮助下,少共战士们日夜抢修工事,深挖战壕、构筑地堡,战壕一般都有四五尺深,支撑点由土、石、木构成,筑了7层,并在阵地前布满了竹钉、鹿岩和地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月22日早晨,敌军向红军阵地发起了全面的进攻,敌飞机、大炮不停地轮番轰炸,主峰山顶上几乎所有的树木遭受了毁灭性的轰击。紧接着敌军以一个师的兵力,向大寨脑主峰红军阵地展开了冲锋。当敌军进入红军前沿阵地的“地黄蜂”(即竹钉)时,敌人一片嚎叫,此时肖华政委立即率领右边山头两个营战士,向敌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冲锋,杀得敌人盔弃甲,纷纷逃命。敌军遭到惨败后,即刻组织了再次进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共战士们顽强抗敌,子弹、手榴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向敌人,石头砸光了,英勇的战士们跳出战壕冲向敌群,与敌人混战成一团,展开了殊死的肉搏战,战斗打得异常艰苦。二营把守的左面山头一度失守,幸好红三军团一部及时赶到,向敌八十九师发起反击,与敌人反复冲杀,将敌击退,夺回山头,阵地转危为安。就这样,红军先后打退了敌军的9次进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敌军见正面进攻不利,于是找到当地一名劣绅带路,于当天下午进到大寨脑山后。由于敌我兵力悬殊太大,“少共国际师”放弃全套作战方案,在敌军主力未到达之前,奉命及时撤出阵地向南面驿前转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月下旬,“少共国际师”奉命在广昌南面驿前西华峰一带设防。敌炮兵每天在距红军阵地千米远的地方向红军发炮试射。8月28日拂晓,敌军4个师在二十几架飞机和100门大炮的掩护下,向红军阵地展开了全面的进攻。面对蜂拥而来的敌军,红军将士顽强抗击,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敌军不甘心失败,随后派出6个师援兵到达驿前,其中5个师直接面对“少共国际师”主阵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0日凌晨5时,敌军再次向红军发起了进攻。这次敌军改变了以往的打法,一部分敌人悄悄地运动到红军阵地300米处鹿岩前隐蔽起来。“少共国际师”指战员趁夜幕提前进入阵地,竟没有发现隐蔽的敌人。清晨,敌机轮番在红军阵地上盘旋,却并不俯冲投弹,敌炮兵也没有例行以往的炮击,“少共”战士们正在纳闷时,隐蔽的大批敌人突然出现在红军阵地前,不久,红军第一道防线被突破。紧接着敌军向红军第二道防线发起了冲锋。最终,红军第二道防线被敌军突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师政委肖华见此战况,十分悲痛,立即组织红军进行反击。此时,敌军一个营突然从斜刺里冲出来,双方开枪已来不及,即刻红军战士与敌人混战一团,护卫肖华政委的几个警卫员相继负伤,肖华与另几个警卫战士紧急之中,利用短枪优势向敌人连续射击,从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突围到半山腰时,遇彭绍辉师长派出的短枪队前来接应,方才脱离险境。此时,敌军已经绕过驿前大山,从侧面包抄过来。肖华当机下达命令短枪队把敌人“顶下去”,正在坚守二线阵地侧面山头的红军也冲出战壕。敌军稍作整顿又向红军发起了进攻,很快就突破了红军第三道防线。为使红军避免更大的损失,军团长彭德怀急令“少共国际师”和红三军团撤出驿前阵地,退向石城以北的桐江、小松一带设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阻滞敌军南进,掩护中央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中革军委命令: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在石城北部的桐江、小松一线布防阻击敌军前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26日拂晓,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敌军以4个师兵力向红军阵地发起了全面进攻,红军将士英勇反击,打退了敌军的多次冲锋。红军为避免与敌决战,主动放弃小松阵地,退向石城外布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2日,博古在石城县城外南部,代表中革军委向“少共国际师”肖华政委下达命令:阻滞敌军对石城的进攻,掩护红三军团转移。即刻,肖华政委率领“少共国际师”在石城小松以南至鹅颈凹之间山上布阵,继续阻击敌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3日敌军向“少共国际师”阵地展开了进攻,炸弹、燃烧弹、烟雾弹齐轰“少共国际师”无名高地。红军工事被全部摧毁,大多数“少共”战士光荣牺牲。紧急时刻,肖华政委指挥短枪队和六连一起火速赶到无名高地,及时击退了敌军的冲锋。在以后的几天里,“少共”战士们虽英勇杀敌,但伤亡亦越来越大,弹药也严重供应不足,很难把敌人赶下山去,但敌军也攻不上山头,敌我双方陷入“顶对”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7日,“少共国际师”接令撤离石城,随中央红军长征。10月16日夜晚,“少共国际师”渡过于都河,跟随主力红军长征。“少共国际师”担任后卫,掩护中革军委机关纵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每分钟都得用血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底,红军到达湘江时,湘江上游的水面虽然不宽,但水深流急,不能泅渡,渡口又只有两个浮桥。红1军团和红3军团主力,渡过湘江后,一右一左,顶住刘建续4个师的湘军和白崇禧5个师的桂军。而少共国际师并未渡江,奉命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构筑阵地,保卫湘江界首渡口,掩护主力渡过湘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配合红五军团牵制全州的湘军,少共国际师还抽出一个团直扑全州东南的鲁塘圩进行佯攻。延寿圩的阻击阵地上,只有两个团的部队抗击敌人4个团。根据红军火力弱、弹药少的特点,红军长于野战,而阵地防御对红军是不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阵地上不断受到敌军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而红军只能用刺刀手榴弹和敌人近战。据当时在对岸作战的红2师4团团长耿飚说:“每分钟都得用血换”。但为了掩护军委纵队过湘江,少共国际师和其他红军部队一样,进行了整整5天的阵地防御战。一直坚持到主力部队过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月1日下午,天色快昏黑的时候,敌人离渡口不过四里地了,远处飞来的流弹都已打到浮桥附近,情况万分紧急,少共国际师有被敌人切断的危险。于是全师赶快收缩兵力,跑步渡河。当时红1军团政委聂荣臻回忆:“第二天,我们才知道彭绍辉、肖华带的那个少共国际师还没有过来。于是又派了一个部队,重渡湘江,把少共国际师接了过来”。师长彭绍辉和政委肖华率领主力渡河以后,发现还有一个团没有过来,直到他们翻越了大王山到达预定集合地点油榨坪时,才发现这个团已经突围出来,并连夜强行军赶上了师主力。渡过湘江后,8万红军只剩下3万多,少共国际师从5000人减员到2700人。战斗结束后,在湘江转弯处的岳王塘,由于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很多都汇到这里,据有的红军战士回忆,湘江水一半是红色、一半是灰色。当地百姓中有“三年莫食江中鱼,五年不饮江中水”的说法。少共国际师是最后过湘江的部队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征路上,红军行动迅速,无法在一个地方长期停留,因此部队伤亡很难得到补充,少共国际师也无法像在根据地那样,得到少先队组织的支援和补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2月9日,中央红军长征转移到云南扎西。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行军和连续作战,红军战斗人员锐减,尽管各军团、师、团、营、连的番号依然存在,但是,有的军团实际兵力不到以前的一个师,有的师的实际兵力不到以前的一个团,有的连队才几十个人。为了提高部队机动作战能力,中革军委决定在组织上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精简机关,充实战斗部队。2月10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签署《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全军进行整编。其中,红8军团和红3军团合并;“撤销红军第1军团第15师(少共国际师),人员分别编入红军第1、第2师”。至此,“少共国际师”也就成了历史名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英雄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共国际师虽然只进行了短短1年多的战斗,但从少共国际师中走出了许多开国战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肖华上将(1916-1985):少共国际师第二任政治委员。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绍辉上将(1906.9.6-1978.4.25):少共国际师第四任师长。1926年参加农民赤卫军,曾给考察农民运动的毛泽东介绍过情况。1927年5月,入国民革命军第35军第1师1团3营12连当兵。7月参加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平江起义,在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7团任班长。同年秋,由黄公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校长、西北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曹里怀中将(1909-1998):少共国际师第三任师长。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军训部部长,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正湘中将(1911-1993):少共国际师45团团长。1926年入唐生智部当兵。参加过北伐战争。1930年在新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中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明少将(1915-1985):少共国际师第四十五团政委。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政治委员,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政治学院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谷广善少将(1909.06~2007.07):少共国际师卫生部部长。1925年到冯玉祥部当医兵,先后晋升看护生、司药生、看护长、军医。1931年,谷广善任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25师74旅2团军医,参加宁都暴动,随后参加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空军首任后勤部部长,后任修建部部长,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廷一少将(1915-2007):少共国际师司令部参谋。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参谋处长、第二副参谋长兼空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盛少将(1912-1999):少共国际师连长。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后方办事处政治委员、组织部部长,志愿军后勤部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大连第一疗养院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景华少将(1919年--2014年 ):少共国际师43团通讯员、连指导员。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炮兵学校政治委员,第二海军学校政治委员,旅顺基地政治委员,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袁佩爵少将(1914~1972) :少共国际师第3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师政治部技术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岱少将(1918-1996):少共国际师直属队青年干事。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副政委、政委, 回国后任第38军政委, 旅大警备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 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中共天津市委第二书记,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拥辉少将(1917~1991):少共国际师43团通信员。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副军长,代军长。 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兼沈阳卫戍区副司令员, 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福州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化民少将(1915年-2002年),少共国际师宣传队队长。1928年,应募入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1929年,参加西北军。1931年12月,经“宁都起义”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州市防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军副军长,四十七军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景瑞少将(1914—1969):少共国际师电台报务员。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副主任兼训练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谭开云少将(1914-2003):少共国际师组织科长。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沈阳军区干部部部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辽宁省军区政治委员,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思禄少将:少共国际师战士。1917年出生于江西于都县,1930年加入儿童团,任少共国际师战士。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第五航校副校长、第十一航校校长,副军长、军长、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