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逛南京

汪洪

<p class="ql-block">  暮春时节,阳春三月,与亲友同游泰州、扬州、镇江后,独自开启南京之旅。南京以六朝古都著称—其实,六朝(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之后在此定都的,还有南唐、明(初)、民国以及太平天国。因中山陵景区之前去过,加之时间仓促,本次南京游览的重点放在了城区的部分古迹、遗址上,先后去了总统府、南京博物院、明故宫遗址、鸡鸣寺、明古城墙、秦淮河风光带、瞻园、大报恩寺遗址等,虽走马观花,却也收获满满,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一、南京总统府</b></p><p class="ql-block"> 南京总统府,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近代以来,南京总统府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中枢和重大事件的策源地,许多重要人物在此留下身影。</p><p class="ql-block"> 南京总统府已有600多年历史。明初为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代被辟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等,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为行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此兴建天王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后为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  总统府门楼。原址曾为清两江总督署头门、太平天国天王府“真神荣光门”。1864年6月,清兵攻破天京后重建两江总督署大门。1929年,由姚彬设计,新建了这座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门楼上刻“国民政府”四字。1948年5月行宪国大召开,国民政府主席改称“总统”,将“国民政府”换嵌“总统府”三字,由书法家、原监察院副院长周钟岳题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区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 中线为总统府建筑群的主轴线,由门楼、大堂、二堂、八字厅、会客厅、麒麟门、政务局楼、子超楼等建筑组成。建筑风格前半部分以中式为主,后半部分以西式居多。</p> <p class="ql-block">  大堂。建于太平天国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原址。清军攻占天京后,大殿被毁。1870年后重建了两江总督署大堂。<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典礼,就在大堂举行。</span></p><p class="ql-block"> 此处也是中路参观起始点,上午甫一开展,游客蜂拥而入。(注:散客观展建议晚点去,或先去看东路、西路。)</p> <p class="ql-block">  大堂画像之《共和肇始》。自左至右:教育总长蔡元培,陆军总长黄兴,大总统孙中山,参议院议长林森,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法治局长宋教仁。</p> <p class="ql-block">  总统府礼堂。位于二堂西侧,原为清两江总督署的旧花厅,后成为历任政府或政权举行活动的场所。1948年5月蒋介石就任“总统”的典礼,就在这个礼堂举行。</p> <p class="ql-block">  礼堂内景。(现为“总统府红色印迹史料图片展”)</p> <p class="ql-block">  洪秀全与天朝宫殿历史文物陈列。位于二堂东侧。</p> <p class="ql-block">  总统府办公楼(子超楼)。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span style="font-size: 18px;">虞炳烈设计,</span> 1935年底完工。1936年元月为主席办公楼;汪伪时期为伪立法院、监察院办公场所;<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8年5月改称总统府办公楼。</span>楼内有林森的主席办公室、蒋介石的总统办公室、李宗仁的副总统办公室等。1943年8月林森在重庆遇车祸逝世后,该楼以林森的字号命名,称作子超楼,以资纪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蒋介石的总统办公室。<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办公楼二层,</span>办公桌斜对门口,桌上的台历日期定格在了1949年4月23日。</p> <p class="ql-block">  李宗仁的副总统办公室。与总统办公室对门。</p> <p class="ql-block">  喷水池。位于子超楼东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西区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 西线由临时大总统秘书处、中山广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楼、西花园、图书馆、主计处办公楼、煦园及孙中山起居室等建筑组成。</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端方楼)。西线核心建筑,仿法国文艺复兴风格,是清末两江总督端方赴欧美考察回国后所建,初名“宝华盫”,作为接待重要宾客的馆驿。因位于督署西部,又名“西花厅”。它与临时大总统秘书处之间的庭院,于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扩建为中山广场,并立有孙中山先生坐像。</p> <p class="ql-block">  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办公楼。启用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月,设参谋部于总统府之内。1928年,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在此设立,李济深、何应钦、朱培德、蒋介石、程潜曾先后任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现为“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史料展厅。</p> <p class="ql-block">  国民政府文官处图书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成于1929年。</span>该楼先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的办公楼;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后,又成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的图书馆,藏有历年印行的国民政府和总统府公报,以及大量的蒋介石手令和总统府各类档案。这些档案在国民党撤走时尽数运走。</p> <p class="ql-block">  太平湖。位于总统府西花园的中心位置,原是通向珍珠河的小溪,后来划入两江总督署,并加以扩大开凿成南北向卧瓶形的、东西对称、北窄南阔的瓶形。湖心建有石舫和漪澜阁,楼台亭阁点缀四周,布局协调优美。(最前方围栏处为漪澜阁,正在维修。)</p> <p class="ql-block">  方胜亭。两方亭压角重叠,因投影之下为传统吉祥图案方胜而得名。因两亭相连,顶似合非合,浑成一体,形似难舍难分的鸳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又称“鸳鸯亭”。</span></p> <p class="ql-block">  夕佳楼。<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太平湖西侧,与忘飞阁隔水相望。该建筑</span>复建于清同治九年,因日落余晖撒满小楼而出名。曾做为国民政府军委会和总统府军务局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忘飞阁。始建于清初,原是双层,三面临水,四周开窗。相传曾有水鸟歇此阁上,自怜水中倒影,而忘归巢,故名忘飞阁。同治年间改造为现况,正中一楹滑向水中,飞檐上的一对“鹊上枝头”造型,再现这一美好传说。</p> <p class="ql-block">  桐音馆。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因雨水落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而得名。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经常在这里会客。1930—40年代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二厅、总统府军务局长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石舫。又名不系舟。1746年,时任清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接乾隆帝二下江南建造此石舫。船体为10层青石垒砌而成(其中6层潜于水下)。乾隆御赐匾额“不系舟”,寓意国泰民安、江山永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东区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 东线主要有行政院、陶林二公祠、马厩和东花园等。其中分布着总统府文物史料、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太平天国、清两江总督署等十多个文物史料和复原陈列。</p> <p class="ql-block">  行政院北楼(现为景区办公区)。行政院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成立于1928年10月。日伪时期,该处沦为伪铁道部、交通部。1946年5月“还都”南京后,此处作为国民政府社会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办公处。</p> <p class="ql-block">  复园。即东花园,与西花园(煦园)相对称。清时辟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时在这里建东花园。清军攻破天京时主体建筑焚毁,后经修葺。民国时期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一部分。现存复园为2002年根据历史资料部分复建,东湖系2003年拆除原址建筑挖掘而成。</p> <p class="ql-block">  清两江总督文物史料展厅。展厅复原了两江总督大堂、花厅等场景。</p><p class="ql-block">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官居从一品。两江,指江南省(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市)和江西省,是清王朝的财赋重地,也是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人文荟萃之区。从康熙四年(1665)到宣统三年(1911),历任两江总督计80余人,98任。<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沈葆桢、左宗棠、张之洞等均曾任两江总督。</span></p><p class="ql-block"> 1864年,湘军攻克江宁(南京),天王府被毁,1870年,曾国藩在此按照礼制重建了两江总督部院。</p> <p class="ql-block">  院内景观:卧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惠洽两江”,是</span>乾隆给两江总督尹继善的题字;院北面是花厅,匾额“高行清粹”为康熙所题;两柱楹联为:“惠洽两江流芜月,清风是式娇去尘”。</p> <p class="ql-block">  陶林二公祠。原址在今江苏省美术馆,2007年移建于总统府。</p><p class="ql-block"> 陶澍(1779-1839),字子霖,湖南安化人,道光五年(1825年)任江苏巡抚,道光十年任两江总督;林则徐(1785-1850),字无抚,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二年任江苏巡抚,道光十六年任两江总督。光绪七年(1881年),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表他对陶澍和林则徐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奏请光绪帝,建造了“陶林二公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二公祠正殿,右为陶澍,左为林则徐。塑像两侧对联为左宗棠书写: 八州都督五柳先生经济文章千古心传家学远;六国初周一阳来福富贵寿考百年身受国恩长。</p> <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纪念碑为汉白玉精制而成。</span>1951年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00周年之际,由时任政务院副院长的郭沫若题写。碑阴刻有碑记,由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撰文。该碑于1952年1月1日竖于总统府大门南面大照壁的花坛前;2002年8月,因道路拓宽移走;2006年12月在总统府东苑内重竖。</p> <p class="ql-block">  马厩。此处原为清两江总督署和太平天国时期的马厩,国民政府时期,作为库房和总务局交通队、军乐队、警卫队、清洁队等机构的营房使用。</p> <p class="ql-block">  感想:走完总统府,感觉既体验到了历史遗迹氛围的厚重感,又享受到了信步园林美景的轻松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满足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二、南京博物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京博物院是</span>中国三大博物馆(另两个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院)之一,其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南博<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馆藏</span>珍贵文物数量仅次于故宫博物院。1948年4月一期工程竣工,后经数次改扩建,2013年11月形成现有“一院六馆”(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格局。</p><p class="ql-block"> 本次因未及时预约(需提前一周左右),主要展馆历史馆无法进入,只看了民国馆和非遗馆,甚为遗憾。</p>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大殿。为仿辽代宫殿式,由民国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建筑形象古朴庄重,气势雄伟高大,屋檐两边呈弧形渐渐向上翘去,庄重中又略有轻灵之感。殿前绿地也很养眼。</p> <p class="ql-block">  南博民国馆。重点展示民国时期南京的社会生活风情。</p> <p class="ql-block">  南博非遗馆。老茶馆的折子戏演出场景很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三、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b></p><p class="ql-block"> 南京明故宫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王朝的皇宫,也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京故宫的蓝本。</span></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后,征用军民工匠20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1366年,历时二十六年建成。燕王朱棣夺宫之变,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经太平天国战火,明故宫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中山陵,民国政府新建了中山东路和逸仙桥,明故宫遗址被从中分为南北两部分,仅存午朝门与地下柱础等少量遗迹。</p><p class="ql-block"> 经多次整修后,<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92年5月,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span>。遗址公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占地6.7万平方米,由中轴线绿地和东西两侧林带组成,园内建有南、北大门、三大殿象征性殿基和明故宫展览馆等。</span></p> <p class="ql-block">  遗址公园南门。(东邻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遗址陈列展。</p> <p class="ql-block">  遗址公园内部广场空旷,可看到部分建筑基础遗迹,给人以空灵、沧桑之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四、鸡鸣寺</b></p><p class="ql-block"> 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和皇家寺庙之一,南朝时期与栖霞寺、定山寺齐名,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南梁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南唐时易名净居寺,后改圆寂寺;宋朝时改为法宝寺;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重建寺院,御题“鸡鸣寺”;清朝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修;1958年改为尼众道场;1983年起依明清时规模形制复建,逐步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鸡鸣春晓”和“鸡鸣晚钟”分别列入玄武十景和金陵四十八景。</p> <p class="ql-block">  新山门。</p> <p class="ql-block">  老山门。新、老山门的匾额“古鸡鸣寺”四字均为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书。</p> <p class="ql-block">  药师佛塔。1991年新建的七层八面佛塔,是鸡鸣寺历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塔高约44.8米,斗拱重檐,铜刹筒瓦。宝塔南面正门上额题“药师佛塔”四个大字,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  吉祥钟。又叫祈福钟,在佛塔北面。在此撞钟三下,为家人、亲友健康祈福。</p> <p class="ql-block">  毗卢宝殿。又名大雄宝殿,为寺内主殿,重建于1994年。大殿楹联:毗卢尊师久住无量劫圆通三际;清净法身化生百千亿普度十方。殿内供奉三身佛中的毗卢佛和文殊,普贤两大菩萨。</p> <p class="ql-block">  从解放门城墙上西望夕阳下的鸡鸣寺,景色迷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五、明古城墙</b></p><p class="ql-block">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南京明城墙的建造由此正式拉开序幕。至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墙四重城垣全部完工。南京明城墙是在六朝京师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修建并以此扩大,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北带玄武湖。城墙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城四重城垣构成。南京明城墙的营建思想对北京城的营建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国都城建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华门</span></p><p class="ql-block"> 中华门,原名聚宝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p><p class="ql-block"> 中华门始建于五代杨吴时期,曾是南唐国都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的南门。明朝洪武二至八年(1369-1375年)在其基础上扩建,称聚宝门。1931年,国民政府改名为中华门,并在东西两侧分别增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以满足车辆通行。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中华门北门。 “中华门”三字为蒋介石题写。</p> <p class="ql-block">  瓮城一隅。</p> <p class="ql-block">  城墙内侧建有藏兵洞。</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墙上南望,可看到护城河(外秦淮河)和大报恩寺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解放门</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方便交通及防空需要,</span>1954年,于北极阁山下的台城靠近“后湖城墙”的位置,开辟解放门,城门位于玄武门以南、太平门以西,鸡鸣寺东北、玄武湖南岸。</p> <p class="ql-block">  解放门城门。</p> <p class="ql-block">  登城墙眺望,远看紫金山,近观玄武湖,湖光山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六、秦淮河风光带</b></p><p class="ql-block"> 秦淮河全长约110公里,南京城区内长约17公里,称为内秦淮河;外秦淮在南京城南外绕行,是五代十国时开凿的护城河;内外秦淮在西水关外复合,汇入长江。</p><p class="ql-block"> 内秦淮河东起东水关,经文德桥、中华门城堡至西水关。 一千八百年以来,这里始终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之一,人称"十里珠帘"。 </p><p class="ql-block"> 秦淮风光带以内秦淮河为轴线,夫子庙为中心,突出明清风格,庙市街景合一,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多功能精妙融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淮河夜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街市灯火辉煌,游客摩肩接踵。此为东牌楼,两柱楹联为:</p><p class="ql-block"> 淮水通幽灯摇画舫载歌去,</p><p class="ql-block"> 桃津临市月酿新诗舞韵归。</p> <p class="ql-block">  “秦淮画舫”(游船)往来穿梭,登船需排长队。</p> <p class="ql-block">  画舫码头和对岸的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  秦淮酒家等你光顾。唐·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夫子庙</p><p class="ql-block"> 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在此设立太学,后在学宫之前建庙祭奉孔夫子,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中国四大文庙(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曲阜孔庙、吉林文庙)之一。</p><p class="ql-block"> 夫子庙景区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夫子庙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并称为中国四大闹市,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和特有风貌被历代文人所讴歌。</p><p class="ql-block"> 夫子庙曾多次受到兵火、动乱损毁,现有夫子庙为1984年后陆续修葺复建。</p> <p class="ql-block">  “天下文枢”牌坊。立于夫子庙前,意思是此处为天下文化中心。牌坊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后毁于清咸丰年间战火,同治年间重建。坊额“天下文枢”四字选自颜真卿字帖。外柱楹联为:源脉悠长,诗礼江山昭日月;人文荟萃,弦歌画舫又春秋。中柱楹联为乾隆所撰: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之极;大哉夫子,会诗书易礼春秋集其成。</p> <p class="ql-block">  夫子庙大门。两边楹联:</p><p class="ql-block"> 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p><p class="ql-block"> 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适逢第37届中华秦淮灯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江南贡院</span></p><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为当时中国23个行省的贡院之最。</p> <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牌坊。内柱楹联为李渔所题:圣朝吁俊首斯邦,看志士弹冠而起;天府策名由此地,喜英才发轫而前。外柱楹联为: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p> <p class="ql-block">  在江南贡院基础上修建的中国科举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南院大门。匾额为清翁同龢题写,两楹悬明代宰相杨士奇试场联:“号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内联为:明经取士;为国求贤。</p> <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南院长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乌衣巷和王谢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乌衣巷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段,是晋代王导、谢安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乌衣巷与两大家族、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王导,辅佐创立了东晋王朝;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而更令人惊奇的是,王、谢家族人才辈出。王羲之与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献之、王洵,书法成就登峰造极;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与谢氏后裔的大诗人谢惠连、谢朓,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p><p class="ql-block"> 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故居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乌衣巷口。东晋时期,乌衣巷是达官贵人的居住区,世家大族王谢家族的代表人物王导、谢安即居住于此。唐代刘禹锡曾到此寻访,写下了千古名篇<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乌衣巷》:</span>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感慨今昔沧桑的巨变、事故的变迁,语义含蓄,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王谢纪念馆正门。大门篆字对联:归燕几番来作客;鸣筝何处伴随云。(王谢纪念馆中有“来燕堂”和“听筝堂”)</p> <p class="ql-block">  来燕堂。游人至此,一定会联想起刘禹锡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 门前楹联:水绕城柳萦堤摇曳六朝烟雨旧;人名世文述志传承一脉法仪新。</p> <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简介:王导(276—339年),字茂弘,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谢氏家族简介:谢安(320-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在淝水之战中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前线部队是他的侄子谢玄,谢石,谢琰所率领。</span>谢安治国以儒、道互补;能顾全大局。历史学家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香君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 李香君是清初戏剧家孔尚任名著《桃花扇》中的女主角、秦淮名妓,她愤世嫉俗、坚贞节烈的故事,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三百多年来,《桃花扇》曾被多个剧种上演。中央实验话剧院几度将《桃花扇》搬上舞台,导演谢晋将《桃花扇》搬上银幕,上海电视台将《桃花扇》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李香君》搬上荧屏。</p> <p class="ql-block">  故居陈列馆正门。</p> <p class="ql-block">  李香君塑像。</p> <p class="ql-block">  媚香楼。陈列馆的主要建筑,展现了李香君当时生活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一面桃花扇引人遐思。</p> <p class="ql-block">  秦淮八艳史料陈列馆。除李香君外,中国历史上,还流传着不少青楼女子侠肝义胆的传奇故事,如位列秦淮八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柳如是、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span>之首、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柳如是,民初北平八大胡同艺妓、助蔡锷成功脱险的小凤仙等,令人感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七、瞻园</b></p><p class="ql-block">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江南四大名园”(另有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无锡的寄畅园)之一,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是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地点,太平天国时期为东王杨秀清王府。</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沦陷,该园毁于兵燹。同治、光绪年间两次重修。1960年,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教授主持瞻园的恢复整建工作,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格局特点,而且还充分地运用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p><p class="ql-block"> 1987年,瞻园扩建竣工。2005年,瞻园被列入“新金陵四十八景”。央视版电视剧《红楼梦》和赵雅芝版的《新白娘子传奇》曾分别于1987年和1992年在此取景。</p> <p class="ql-block">  瞻园正门。即南大门。大门的匾额据说是乾隆御笔,横匾“金陵第一园”系赵朴初所题,竖匾“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为郭沫若题写。两边门柱楹联:奕奕三山,叠嶂层峦,虎跃龙腾迎晓日;盈盈一水,澄平静妙,风清籁爽泛春光。</p> <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位于瞻园东部与东北部,原为江南行省与江宁布政使署之建筑,是中国收藏太平天国文物最多、史料最丰富的文博单位,也是中国惟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洪秀全半身铜像。</p> <p class="ql-block">  馆列天京事变资料。事变发生于1856年(清咸丰六年)。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及家眷2万余人死于非命,北王韦昌辉被处死,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天京事变使太平军元气大伤,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  一览阁。是瞻园的最高建筑。登临楼阁,园中景致尽收眼底。一览阁匾额系张爱萍题写;门口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为萧娴题写。</p> <p class="ql-block">  延晖亭。因夕阳西下时最后一抹阳光落在亭上而得名。匾额为沙曼翁题写。两边楹联:“数声呢喃,东府妙堂来飞燕;一抹斜阳,西园水苑延落晖”,由南京当代知名书法家大痴题写。</p> <p class="ql-block">  景徐堂。是当年布政使衙署的官舍。大门楹联:园中参日月,象外通古今。</p> <p class="ql-block">  船舫。舫首开敞,可品茗赏景。船舫上“盈盈一水间”的匾额由清代书法家杨沂孙题写;船舫前的亭柱上楹联为:“半池春水好煮茶,一窗秋月伴读书”。</p> <p class="ql-block">  雪浪石。位于瞻园东北角。石上‘雪浪石’三字相传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手书。石头整体造型宛如团团击在石头山的浪花,又似在阳光下渐渐融化的雪团。</p> <p class="ql-block">  抱石轩。建于水池以北假山的山腰处,表达“抱石轩”的含义。轩内北墙上辟有一框景窗,窗外的竹林成为一副水墨画。框景窗两旁楹联:奇石叠含千古秀,碧水池蕴万年春;横批是清初著名画家、诗人查士标题:“一亭秋月啸松风”。</p> <p class="ql-block">  逐月楼。为两层五开间歇山式建筑。因谓楼高,手可逐月,故名之。大门楹联为林则徐所书:南士渊源承北学;秋曹门馆坐春风。</p> <p class="ql-block">  静妙堂。建于明代,<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座面临水池的鸳鸯厅,它将全园分成南北两大空间,</span>室内以隔扇划厅为南北两鸳鸯厅。</p> <p class="ql-block">  静妙堂北门挂“大观园”的牌匾,楹联为当代画家单人耘所撰:垒石石岭峰,潭清影静,妙在自然,千载匠心岩壑趣;仰天天浩荡,云退翳消,安之若素,万家盂尝太平羹。</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北假山。系明代园林遗存,由体态各异的太湖石堆砌成,北为石山,西为土山,是全园的制高点。山中有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稊生亭。在抱</span>石轩东面,建在假山石上。稊生亭出自袁枚“十咏”,因此处曾有古树枯而复生而得名。稊,为新生的柳芽或嫩柳条。</p> <p class="ql-block">  甘棠楼。甘棠即棠梨,其历史典故源于《楚辞·纯正·召南·甘棠》。</p><p class="ql-block">相传召公出巡听讼甘棠树底下,搭棚留宿,不侵扰百姓。后人遂以“甘棠”赞许循吏的美政和遗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匾额为范汝寅题写。两侧楹联,“耽文艺如嗜欲,以古人为朋曹”,由当今广东籍山水画家林松年仿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笔意题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八、大报恩寺遗址公园</b></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系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按照皇宫的标准营建,工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时约19年,耗银约250万两。</span></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遗址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址。2008年,从大报恩寺前身的长干寺地宫出土了“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以及“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世界级文物与圣物。</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于2012年9月动工,工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包括遗址博物馆、南京佛教文化博物馆、报恩新塔等,</span>投资约50亿元。2015年12月,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开园,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石碑。巨石正面是著名书法家孙晓云题写的碑名“大报恩圣地”。巨石的背面,镌刻着由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执笔、著名书法家孙晓云女士题写的《金陵大报恩寺遗址碑记》,记载了大报恩寺的前世今生17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复建后的宣德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  法堂遗址。</p> <p class="ql-block">  伽蓝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  汉文大藏经博物馆。大报恩寺是明清中国佛经流通的中心。在明清出现的5部大藏经中,有3部官刻与大报恩寺及其前身天禧寺有关。</p> <p class="ql-block">  藏经馆内景。</p> <p class="ql-block">  琉璃拱门。系南京博物院利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span>琉璃塔构件拼合出的“备用拱门”。据史料记载,大报恩寺的琉璃塔构件共烧制了三套,一套建塔,另外两套埋在塔周围的地下,供以后维修琉璃塔时使用。(此件系复制品,原件藏于南京博物院,为南博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塔高1.1米、宽40厘米,重50公斤,是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塔身镶嵌宝石并雕刻佛像、经文。根据碑文记载推测与X射线探测双重验证,塔身内供奉有两套金棺银椁,其内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等稀世佛教圣物。塔座的四面有四幅画,分别是“舍身饲虎”、“割肉贸鸽”、“大光明王施首”、“须大拿王变相”,反映了佛祖前生重大的善行。塔身上有一处近百字錾刻的发愿文,记载了宝塔的由来。七宝阿育王塔的制作者叫朱诚信,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建造。</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大报恩塔”(轻质钢架玻璃保护塔)。</span>为保护千年地宫,新建的大报恩塔采用四组钢管斜梁,地梁落脚点位于塔基遗址的外侧,形成“覆钵型”新地宫。塔基上方再造轻质九层塔,规模、形制与古塔近似,用艺术玻璃工艺呈现琉光塔影。重建工程于2010年启动,2014年3月主体完工。</p><p class="ql-block"> (注:原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约78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时为中国最高建筑,西方人称其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将它列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清咸丰四年(1854年),原大报恩寺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战火。)</p> <p class="ql-block">  观景台。有电梯直达新报恩塔八层,可环周观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后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忆场景、查资料、做美篇,仿佛是跟着一个好导游又重走了一遍景点,大大充实、丰富了原有体验。南京,中华历史文化的宝库,虽仅看到皮毛,却已引人入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五月于济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