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异国琴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与林西莉的古琴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邓 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仿佛被夹着冰雪的风吹拂着,却是在此寒风中,在某一个地方有一株梅树在寒风中摇曳,伴随着风的吹拂,梅花一点点散落开。”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话音落下的刹那,古琴演奏者邓红轻抚丝弦,弹拨一曲《梅花三弄》。不一会儿,箫声如泣如诉相应和,寒冷的冬日下午随之清朗起来,一窗梅影,恰与屋外清滢世界相对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是2009年11月16日,瑞典驻中国大使馆举办林西莉新书《古琴》发布会的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时光荏苒,12年过去了,又是冬日的11月,我来到瑞典驻中国大使馆参加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追思会,在同一个房间,抚同一张古琴,奏同一首琴曲,指间流淌着熟悉的旋律,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老人站在我身边,正娓娓讲述着古琴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07年4月12日,我收到林西莉一封邮件,打开后先是懵住了,邮件里密密麻麻的字母,却不是英文。研究了一阵,才恍然大悟——这是用汉语拼音写的。原来,林西莉知道我英文不好,而她的电脑打不了汉字,于是她就用汉语拼音写了这封邮件。她在邮件里告诉我,她的新书《古琴》已经出版了,很受欢迎。中国大使馆准备在8月份举办一次文化活动,请她来介绍古琴,她同意了,但是她说一定要请我来瑞典,她来讲解古琴,我来演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瑞典举办古琴音乐会,是林西莉多年的愿望。她在后来的一封邮件中写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61-62年期间,我荣幸地师从王迪学琴。我们彼此成为亲密的朋友,但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王迪是怎样的(地)影响了我,使我深深的(地)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而正是其后几年,那段经历改变了我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正如我最近出版的《另一个世界》一书中所写,我和王迪在“文化大革命”中失去了联系,我试着多次寻找,但直到1978年才找到——有一个在六部口南边的音乐学院工作的人帮助我,找到了王迪的住所,联系到了她。对我来说那是一个伟大的时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其后的几年,王迪和我一直在讨论,我们应该去瑞典办音乐会,我来讲解古琴,她来演奏。但是遗憾的是,王迪在2005年春天去世了。一年后,我的《古琴》一书出版了。我悲痛欲绝,我们一生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了。这时我忽然想到了邓红,写信给她,问她能否来,她说可以。一切就这样开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与林西莉长达十余年的古琴之旅就这样开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古琴的演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琴曲、琴歌,有独奏、合奏等等。在策划这次瑞典音乐会的演出形式时,开始林西莉只是想让我古琴独奏和演唱王迪先生的琴歌。我考虑到舞台效果、听众的感受,就建议再增加一件乐器“箫”,使节目丰富起来,林西莉马上同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林西莉在古琴研究会学习古琴时,经常听到演奏家管平湖和查阜西一起琴箫合奏,她觉得瑞典听众会喜欢琴箫合奏这种演奏形式。于是,这次的演出,她邀请了我和笛箫演奏家陈莎莎同赴瑞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化部对此次瑞典之行非常重视,专门开辟了特事特办渠道。2007年8月14日,我们琴箫演奏小组顺利抵达斯德哥尔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八天时间里,我们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博物馆(两场)、埃斯基尔斯蒂纳艺术馆、哥德堡世界文化馆、斯德哥尔摩远东古迹馆、乌普萨拉布鲁尔约尔特博物馆、卢德维卡城市图书馆、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演出了八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林西莉还建议,录音和演出使用传统丝弦。因为林西莉对丝弦有着特殊的偏爱。可以说,她很复古,西方流行音乐中的金属味道,她觉得太嘈杂,唯有丝弦才能展现古琴古朴厚重的音色和余音绕梁的韵味。当年在北京古琴研究会,老先生们演出时,传统丝弦的声音,在她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08年10月,林西莉专程来北京,找到她的一个瑞典学生,希望他能出资赞助录制和出版我们的CD专辑。这个瑞典学生在中国做生意很多年,商业头脑很发达。他拟定了一份合同,但是条件却相当苛刻,我们没有同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事情一下子陷入僵局,林西莉也始料未及,满怀希望而来,瞬时跌入低谷,她失望地说,录音取消吧,要不咱们接受他的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考虑再三,决定自己出资录制CD。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也许找不到出版商,最后出版不了,但录音能够留在自己手里,冒险也值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林西莉重新看到了希望,并且答应回瑞典再次寻找出版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CD录制得很顺利,使用了传统丝弦,声音效果果然很好,厚重而有质感,走手音相当出色。在后期缩混处理中,我们没有刻意追求空灵遥远的声音效果,而是尽量让琴音围绕听者,仿佛演奏者就在听者的眼前。琴与箫的声音比例也做了精心的调配,在琴演奏高音区时,箫低八度,衬托着琴,与琴音交相呼应,延绵不绝。琴箫合奏,并不是简单的齐奏,两位演奏者要配合默契。琴与箫主次关系要明确,箫不能抢了琴的风头。陈莎莎对古琴曲很有感觉,箫音里的忧郁气质,给琴曲添色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林西莉回瑞典时,带走了CD的样品和母盘。不过她心里并没有把握找到合适的出版商。瑞典的唱片业非常发达,但多是经营流行音乐,对于中国古琴音乐,会有人感兴趣吗?况且当时正值世界经济危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个月之后,传来了好消息:找到出版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CD出版的事都安排妥了!瑞典音协的唱片公司凯普瑞斯公司告诉我,他们很高兴制作和销售我们的CD。录音会被及时制作,赶在巡演之前完成并送到各个广播电台等等。凯普瑞斯公司将尽可能让CD具有吸引力,不使用普通的塑料包装,他们希望,制作一个真正好的硬纸封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原来,林西莉回国后,拿着CD的样品找到了瑞典音协负责人,负责人与林西莉交流了想法,并且听了CD,当即就同意由音协属下的唱片公司负责出版事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不过,后来这张名为《天籁琴箫》的专辑,出于成本和销量的考虑,还是使用了塑料包装,而且开始只制作了300套,因为瑞典音协觉得,能够卖出300套,就是很高的销量了。(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也影响了瑞典的演出市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巡演的安排很快有了回音,瑞典国家音乐协会邀请我们在2009年2月-3月到瑞典十几个城市进行巡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为此,林西莉建议录制琴箫音乐CD专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瑞典音乐会现场都会有演奏家的CD专辑出售,观众在聆听演奏后,可以购买CD回去欣赏和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关于这盘CD的定位,林西莉的意见是,只与音乐会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个产品不是商业的,CD不会在普通商店里卖,只与我们的音乐会有关。在瑞典以及多数西方国家,这种做法很普遍,是向前来观赏音乐会的公众表示感谢的一种礼节,向他们提供举办音乐会的音乐家的CD专辑,买回去可以留作纪念,同时也是音乐家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一个途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林西莉还建议,录音和演出使用传统丝弦。因为林西莉对丝弦有着特殊的偏爱。可以说,她很复古,西方流行音乐中的金属味道,她觉得太嘈杂,唯有丝弦才能展现古琴古朴厚重的音色和余音绕梁的韵味。当年在北京古琴研究会,老先生们演出时,传统丝弦的声音,在她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08年10月,林西莉专程来北京,找到她的一个瑞典学生,希望他能出资赞助录制和出版我们的CD专辑。这个瑞典学生在中国做生意很多年,商业头脑很发达。他拟定了一份合同,但是条件却相当苛刻,我们没有同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事情一下子陷入僵局,林西莉也始料未及,满怀希望而来,瞬时跌入低谷,她失望地说,录音取消吧,要不咱们接受他的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考虑再三,决定自己出资录制CD。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也许找不到出版商,最后出版不了,但录音能够留在自己手里,冒险也值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林西莉重新看到了希望,并且答应回瑞典再次寻找出版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CD录制得很顺利,使用了传统丝弦,声音效果果然很好,厚重而有质感,走手音相当出色。在后期缩混处理中,我们没有刻意追求空灵遥远的声音效果,而是尽量让琴音围绕听者,仿佛演奏者就在听者的眼前。琴与箫的声音比例也做了精心的调配,在琴演奏高音区时,箫低八度,衬托着琴,与琴音交相呼应,延绵不绝。琴箫合奏,并不是简单的齐奏,两位演奏者要配合默契。琴与箫主次关系要明确,箫不能抢了琴的风头。陈莎莎对古琴曲很有感觉,箫音里的忧郁气质,给琴曲添色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林西莉回瑞典时,带走了CD的样品和母盘。不过她心里并没有把握找到合适的出版商。瑞典的唱片业非常发达,但多是经营流行音乐,对于中国古琴音乐,会有人感兴趣吗?况且当时正值世界经济危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个月之后,传来了好消息:找到出版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CD出版的事都安排妥了!瑞典音协的唱片公司凯普瑞斯公司告诉我,他们很高兴制作和销售我们的CD。录音会被及时制作,赶在巡演之前完成并送到各个广播电台等等。凯普瑞斯公司将尽可能让CD具有吸引力,不使用普通的塑料包装,他们希望,制作一个真正好的硬纸封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原来,林西莉回国后,拿着CD的样品找到了瑞典音协负责人,负责人与林西莉交流了想法,并且听了CD,当即就同意由音协属下的唱片公司负责出版事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不过,后来这张名为《天籁琴箫》的专辑,出于成本和销量的考虑,还是使用了塑料包装,而且开始只制作了300套,因为瑞典音协觉得,能够卖出300套,就是很高的销量了。(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也影响了瑞典的演出市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09年2月26日-3月23日,应瑞典国家音乐协会邀请,我、陈莎莎和林西莉,在瑞典18个城市进行了巡回演出,共演出21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6天里,几乎每天一场音乐会,每天都奔波在城市之间,没有休息和调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演出的形式,和2007年8月那次相同,演出开始时,先由林西莉讲解古琴的相关知识。每曲演奏之前,林西莉讲解琴曲的故事。林西莉用瑞典语讲,我们虽然听不懂,但能感觉到观众完全被她的解说带入了神秘的古琴世界,正如林西莉在《古琴》一书所写的:“我们通过音乐走进前人,感受人生种种体验,这正是古琴传统最引人入胜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林西莉的开场白大概会持续20分钟,她在台上讲时,我和莎莎在后台做准备。我们听不懂瑞典语,但能看懂林西莉的形体动作,比如介绍到《流水》,她会用手势描绘山泉、水流。当听到她说“邓红”两个字,我就知道该我出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虽然古琴对于瑞典观众来说是陌生的,但音乐的表现手法是相同的,古琴背后的故事,也是观众所能想象、所能体会的。当《流水》的泛音响起,观众马上感觉到了山涧溪流欢快地跳跃,从涓涓小溪汇成江河大海,林西莉深入浅出的解说带领着大家感受到了大自然秀丽山水在心中激起的畅想,还深深体会到了曲中表现的古人桀骜不驯、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欸乃》的旋律,经林西莉的描绘,船工号子仿佛在剧院里回响。国外的观众听不懂中文,但每当《钗头凤》的旋律响起,在抑扬顿挫、婉转抒情的琴歌中,观众无不深深为陆游、唐琬的凄美爱情叹息,动情之处,更有观众流下了眼泪。返场时我演奏了《酒狂》,台上的林西莉和台下的观众听得如醉如痴,笑得前仰后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身——她的妈妈——王迪,师从于古琴大家管平湖。此外,邓红演奏的是一张13世纪的琴。琴的细腻微妙的美感都被收录到CD中了,通过麦克风近距离地捕捉到了手指在琴弦上的每一个划动,和几近听不到的颤音和滑音的变化。比如曲子《关山月》就非常宁静,但是其他曲子比如《流水》,就展示了激流湍急的声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从7世纪以来,箫甜美的声音就成为了琴的美丽的伙伴。在这个专辑里,陈莎莎也有很多箫的演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现在各地都偶然会被中国演奏风格影响,《阳关三叠》,极度地渐慢直到结尾,采用了两种乐器在段落之间的相互呼应,打乱了一致的结构。这也可能会使纯粹主义者(正统主义者)感到有些不适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总的说来,这对于这种深度的乐器,又增加了一盘好的录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次巡演的成功,得益于林西莉《古琴》一书的畅销和推广宣传。林西莉在瑞典有着广泛的知名度,拥有众多的“粉丝”,来听音乐会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是林西莉《古琴》一书的读者,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人的阅历日积月累,随着年龄增长,人对生活的体验越来越深。这些观众喜欢历史,喜欢故事,喜欢感悟人生。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不缺少动人的故事和人生哲理,林西莉书中的故事和对生活的感悟,和中老年这一年龄层的思想产生了共鸣。而且这一代人在年轻的时候,深受古典音乐的熏陶,所以对古琴舒缓优美的音调更容易接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还有,我们琴箫组合的演奏方式,与西方室内乐很相似。西方人欣赏室内乐,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林西莉在接受采访时说:“欧洲人对这种严肃的室内音乐有一种渴望,他们希望能够听到这种对人产生启迪的、能为内心带来平静安宁的音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天时地利人和,古琴艺术通过林西莉这座友谊的桥梁,延伸到了瑞典,在异国找到了知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之后的十年,我们又数次到瑞典参加各种大型活动,进行古琴专场巡演。2010年举办了中瑞建交60周年古琴专场音乐会,2016年参加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等。2015年我们三人还一起到冰岛、拉脱维亚、瑞典等地的孔子学院巡演。累计演出五十余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又出版了更加精美的双CD音碟《心音琴箫》,正如林西莉希望的那样,是“真正好的硬纸封面”。林西莉为这套专辑亲自设计了封面并撰写文章《歌曲:人生与命运——林西莉解说古琴》作为专辑的前言,并用中英文详细介绍了所有演奏曲目。在英国Songlines杂志星级评定达到五星满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其中《良宵引》一曲,还入选2012年上海国际高级HIFI演示会纪念CD。纪念CD的说明中有如下评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自五十年代起潜心钻研汉学,著有《汉字的故事》《古琴》《林西莉古琴的故事》等书籍。2010年,本着对中国文化和古琴的深厚感情,林西莉女士策划了这张名为《心音琴箫》的录音,由古琴演奏家邓红及箫演奏家陈莎莎演奏。这是一张典范级的制作,两件乐器的比例位置一目了然,空气感无与伦比,琴弦震撼力直插心底。之所以将本曲放在压轴位置,因为它具备沉淀杂念的魅力,一曲听罢顿觉宁神静气、戾气全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如果说,林西莉因为遇到古琴、遇到王迪,改变了人生轨迹,那么,我则因为林西莉,走出了国门,让古琴的声音传得更远了一些。我们都是在做同样一件事情,那就是传承、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艺术。音乐是一种超越种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语言,古琴如同一个神奇的纽带,把热爱她的人连接在一起,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中国人或者外国人,甚至外星人,这就是古琴的魅力所在。古有伯牙和子期,今有管平湖和王迪,王迪和林西莉,知音之情、师生之情,这种真挚的友情,从古传承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作者,中央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邓红,王迪先生之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林西莉林西莉是著名汉学家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的弟子,在跟随高本汉学习几年中文之后,1961年至1962年,林西莉来到北京大学读书求学,此后曾数十次到中国访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971年起,林西莉在瑞典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其后,她耗时八年,写成了《汉字王国》一书,1989年出版后,有了英、法、德等十多种译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林西莉在学古琴林西莉不仅研究中国汉字,而且非常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她曾花了数年时间与王迪先生学习古琴,并用中文名林西莉著《古琴》,该书在2006年获得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她所著的《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则记录她在中国的那段生活,那是一段她无法抹去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本段摘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