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河是什么?河是对世间美景无留恋的智者,什么都不会让河流停下脚步,哪怕是一分钟。河最像时间。时间穿着水的衣衫从大地走过。</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 晴</p><p class="ql-block"> 102.《典籍里的中国》《论语》</p><p class="ql-block">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论”是“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意思是语言的编纂。它首创语录体,全书共20篇,集中表述了孔子在思想政治、哲学文化、伦理道德、教育修身等领域的主张。它是儒家学派奠基性和代表性的作品,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日 星期五 晴</p><p class="ql-block"> 103. 《典籍里的中国》《孟子》</p><p class="ql-block">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全书14卷,主要记载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学说的出发点为性善论,他提出的“仁政”“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它是“四书”之一,儒家“十三经”之一。</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5日 星期一 晴</p><p class="ql-block"> 104.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又称《老子》,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写。分《道经》《德经》两篇,共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晴</p><p class="ql-block"> 105. 《典籍里的中国》《庄子》</p><p class="ql-block">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内容丰富玄奥,思想博大精深。这部书语言瑰丽,想象奇幻,善用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它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的散文集。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以及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 晴</p><p class="ql-block"> 106. 《典籍里的中国》《列子》</p><p class="ql-block"> 《列子》相传是先秦时期的列御寇所著,是与《老子》《庄子》并称的道家代表性著作。全书共8篇,以寓言、典故、故事等形式,提示了道家精微的哲理,表现了列子达观磊落的生命态度。</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8日 星期四 晴</p><p class="ql-block"> 107. 《典籍里的中国》《周易》</p><p class="ql-block"> 《周易》又称《易经》,传说是周文王姬昌所作,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是用于占卜的卦,《传》是对《经》的解说。</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晴</p><p class="ql-block"> 108. 《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p><p class="ql-block"> 《孙子兵法》作者为春秋时的孙武,全书共13篇,6000字左右,内容涉及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各个方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古代第一兵书”。</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2日 星期一 晴</p><p class="ql-block"> 109. 《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2》</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晴</p><p class="ql-block"> 110. 《典籍里的中国》《鬼谷子》</p><p class="ql-block">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鬼谷子》思想学说之所以能在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独树一帜,不仅在于他的与众不同的纵横理论,更在于他以“道”为理论依托,将其思想学说提升到哲学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晴</p><p class="ql-block"> 111. 《典籍里的中国》《战国策》</p><p class="ql-block"> 《战国策》作者不详。西汉刘向整理,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汇总,全书共33卷,约15万字。</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5日 星期四 晴</p><p class="ql-block"> 112. 《典籍里的中国》《墨子》</p><p class="ql-block">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具科学精神的著作,记载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内容涉及力学、光学等,全书共71篇,现存53篇,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6日 星期五 晴</p><p class="ql-block"> 113. 《典籍里的中国》《韩非子》</p><p class="ql-block">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是先秦法家集大成的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一鸣惊人”“唇亡齿寒”“守株待兔”等,给予后人很多启发。</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晴</p><p class="ql-block"> 114.《典籍里的中国》《吕氏春秋》</p><p class="ql-block">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晴</p><p class="ql-block"> 115.《典籍里的中国》《山海经》</p><p class="ql-block">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p><p class="ql-block">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晴</p><p class="ql-block">116.《典籍里的中国》(山海经2)——在天愿作比翼鸟</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5日 星期日 晴</p><p class="ql-block">117.《典籍里的中国》(山海经3)</p><p class="ql-block">——饮鸩止渴</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晴</p><p class="ql-block"> 118. 《典籍里的中国》《山海经4》——孤鸾悲镜</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晴</p><p class="ql-block"> 119. 《典籍里的中国》《山海经5》——神奇动物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晴</p><p class="ql-block">120. 《典籍里的中国》《山海经6》——奇花异草</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9日 星期四 晴</p><p class="ql-block"> 121. 《典籍里的中国》《史记》</p><p class="ql-block">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1] </p><p class="ql-block">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晴</p><p class="ql-block"> 122. 《典籍里的中国》《史记2》</p><p class="ql-block"> 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