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很多的故事,都是在寻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得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故事往往不十分完整,有的只是一些人的记忆碎片。事情虽不复杂,但也常常会给人以震撼或惊奇。但若要认真地对待这些故事,写成像样的文字,却又有些不值。若不去记录,由其自生自灭,让这些真实事件消失去,又有些可惜。由此,在闲暇之余,能随机捡拾起来,用简陋的文字承载下来,串联成小故事,想必,或许,也是件很有趣儿的事。这也就是我田间拾穗的由来。</p> <h3>一<br>岳父十五岁参加八路军。因为年龄小,又是独子,团长就让他跟在屁股后面,当勤务兵兼警卫员。</h3> <h3>岳父有一位堂哥,平时很疼爱他这个堂弟。因为岳父三岁死娘,父亲没有再娶。他们家族是清朝末年,才从山东迁移来的,在丰宁乡村不是望族,因此,堂哥很重视血缘关系。</h3> <p class="ql-block">后来,二十啷当岁的堂哥上山当了土匪。每次回到村里,总会给岳父带个三瓜两枣的零食,或给两个铜板零用。偶尔,还会带着他去县城下馆子。就这样,从小到大,兄弟两的感情很深。</p> <h3>岳父加入八路军后,堂哥几百人的土匪部队,也接受了当地八路军的招安。但不久,八路军收到这支土匪部队要反的消息。团首长很是气愤,想了个办法,假作不知情,通知土匪部队到某地集训。</h3> <p class="ql-block">土匪来了,几百号都集中在了一起。八路军团首长一声令下,事先埋伏好的数挺重机枪一齐开火,顿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炸了营的土匪,搏了命地向外猛跑,疯了似的。在绵密的火网下,竟然也逃出去六十多人。</p> <h3>接下来,对场上伤残的土匪,挨个实行补杀。发现不死之人,战士们就用刺刀挑死。那年月,子弹金贵,杀人尽量用刺刀解决。</h3> <h3>唯有团长是拿着手枪,下去挨个补枪。岳父作为警卫员,一直跟在团长身边,边观察,边警惕地保卫着团长。</h3> <p class="ql-block">突然,团长前方不远处,一个满头是血,不停呻吟的伤兵,引起了岳父的注意。这时,团长举枪就准备搂火。岳父急忙上前拉住团长的胳膊,结结巴巴的说:“我哥,我哥……”</p> <p class="ql-block">团长愣了愣神,朝着我岳父就大骂,“他妈的,这要是我哥,我非亲自毙了他不可!”然后,转过头,朝着身后的战士们,瞪着眼睛大吼一声:“给我拉下去!”</p> <h3>于是,没有跑出去的只活下了堂哥一个人。</h3> <h3>解放以后,我岳父回乡探亲,他堂哥还专门跑来探望他,一再地表示感谢。聊天中脱下帽子,还给大家展示头皮上那一道深深的伤疤。</h3> <p class="ql-block">岳父跟我说,战场上,一般是不留俘虏的,敌我双方都这样干,能杀掉就杀掉。虽然我们早有优待俘虏的政策,但直到辽沈战役后期,才开始认真对待,但也不行。优待俘虏政策落实好的,是渡江以后,基本都能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团长一直对岳父很好。战争时期,还特意将他从警卫员的位置,调到后勤医院学当军医。这就是一种偏心,在后勤医院比前线战士的存活率要高得多。岳父历经众多大小战役,周身丝毫不伤,得益于老团长的安排,内心一直充满感激。</p> <h3>尽管如此,晚年想起爹娘的时候,岳父对团长还是有着一种苦涩的抱怨。<br></h3> <h3>岳父三岁死娘。他的爸爸没有再娶。而是一个人将他拉扯大。待到懂事的时候,岳父的爸爸给了他一个玉手镯,说是妈妈死前,从胳膊上摘下来,特意留下给娃儿做“念想”的。这个念想就成了岳父的全部精神寄托,也成了母亲的替身。每当想念母亲时,就从口袋里拿出来,轻轻地抚摸,感受上面的气息,仿佛妈妈还在。</h3> <h3>一天晚上,岳父在值班站岗,望着暗淡的夜色,心里倍感孤单。于是,就拿出念想,在手里不停地揉搓。</h3> <h3>恰巧,团长这时路过。看到岳父手中的玉手镯,立即警觉起来。马上上前问:“谁的?是从老百姓那拿的吗?”</h3> <h3>“我妈的,我妈给的。”岳父木纳的解释。</h3> <h3>“不行,谁给的,也要交公!”团长冷冷地命令到,然后就一把抢去这“念想”,进门去了。傻了眼儿的岳父,呆呆地站在那里,只有服从命令的份儿了。</h3> <h3>第二天,团长让人到老百姓家,用玉手镯换了两只鸡,炖了。</h3> <h3>这下把岳父心疼的,就好像和妈妈再一次的生死离别。这件事,让岳父刻骨伤心,晚年磨叨过好几次,可想当年,对他的心理伤害有多么的厉害。</h3> <h3>除了这件事让岳父有点儿耿耿于怀,团长对他是十分关照的。解放后,团长以开国少将军衔留任北京,最高担任过北京军区级的首长。每当岳父进京办事,或举家探亲路过,老首长都要让警卫员把他接到家里吃饭。一次,老首长让内勤特意为岳父全家包了西红柿馅的饺子,岳父从未吃过这种美味,一直夸赞有加。</h3>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某天,和岳父同一个部队转业的一位叔叔来家探望,岳父不在家。于是和我闲聊起来。</p> <h3>一天,连队集训回来,炊事班中一位19岁的战士,不小心将一大锅米饭,烧成了又糊又烂的夹生饭。回到营房的战士,又饥又累。看到这焦糊巴巴的夹生饭,气不打一出来。脾气火爆一点的,直接开骂,指责炊事班的战士。连里的气氛有些不对头。</h3> <h3>恰好,岳父在连里蹲点。见状,赶紧让连长吹哨,全连紧急集合。</h3> <h3>队伍集合起来后,岳父让人将那锅夹生饭抬到队伍前面。简短地告诉大家,战争年代,经常忍饥挨饿,找不到吃的是经常的事。战事紧张的时候,能找到几粒连壳带糠的麦谷,合着野菜充饥,有吃的,已经是不错的事儿了。</h3> <h3>然后,指着那名炊事班的小战士说,大家来部队前,都还是个孩子,谁在家做过这么一大锅米饭。不会就学吗。大家作训虽然很累,战友之间有错误,要积极帮助改进,不能这样责骂发脾气。</h3> <h3>说完,当着全连人的面,盛上一大碗糊巴巴的夹生饭,大口往嘴里扒拉几下,然后,朝着全连指战员挥手道:吃饭。</h3> <h3>饭后,岳父找到那位哭得稀里哗啦的小战士,在安慰中批评了他没有做好工作,指出问题所在,并鼓励他认真总结,尽快掌握做饭技巧,成为合格的炊事兵。</h3> <p class="ql-block">这位叔叔讲完故事后,仍然激动不已地补充道,老革命当时的身先示范,那天,全连的指战员都被感动,真的受教育了!</p><p class="ql-block"><br></p> <h3>四<br>岳父为人老实本分,喜欢助人为乐,一辈子善良实在。曾陪伴陈明仁将军,担任他随行保健医,其不多事儿,安稳平静,工作认真的品行,深受陈将军的喜爱。<br><br>老爷子平日里话不多,说则就说到点子上。脾气也好,几乎从不发火。也不轻易批评人。受人欺负,也只是笑笑,不计较。用柳州市人民医院张院长的话,这老爷子,真是修炼到家了!<br><br>老爷子很少与人争执。单位福利房分配了好几轮,岳父一家还住在岳母单位的小房子里。老爷子看到单位很多人缺房子,就不停的主动退让。他的分房分数始终排在第一位子,乃至于后来,排第二的人,分数也差的很远。单位的人都喊他“老革命”。岳母却骂他是“傻子”。<br><br>有关战争年代的事和他本人的经历,偶尔在家随机聊上两句,多数的故事,都是他的战友来家里访问,吹牛侃大山时讲出来的。即使这样,岳父也只是陪伴在一旁,微笑着简单地回应几句,语言不多。</h3> <h3>岳父与部队战友的关系融洽,感情都很好。转业后,路上遇见多年不见的41军军政委刘叔叔,刘叔叔跑步上前,敬礼问好。还特意安排警卫员,派车接我们全家人,到他军部的家里做客。</h3> <h3>岳父去世,那些转业了的战友,陆续赶来吊唁,面对岳父的遗像,很多人扑通跪在地上,规规矩矩地磕三个响头。</h3> <h3>通常对逝者的吊唁,很多人仅是点上一柱香,鞠躬三下,插香结束。<br><br>而他的一些战友,基本与他年龄相仿,都是我们的长辈。都七八十岁的人了,老态龙钟,行动不便。但面对岳父遗像,当着我们家人的面,扑通就跪倒地上,也不顾我们的搀扶,认认真真地磕头,行大礼,实属罕见。这也让我们惊讶和感动。<br></h3> <p class="ql-block">这其间,岳父和这些战友,他们之间,有多大的恩惠,需行此大礼,又有怎样的故事,感情如此深厚,谁知道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