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频年,我的游山逛水中,除领略各地好看的自然风光外,还游赏了那些有文化内涵的历史遗迹,其中为数不多的古书院会每逢必看,比如九江的白鹿洞书院、安庆的敬敷书院等。今年阳春三月游长沙,便慕名来到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其千年学府的声誉。若干年来,多闻国家显赫政要接踵参观视察和海内外顶级文化大咖相继为其设坛开讲的消息,在推高它知名度的同时,也提升了我探访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下、湘江西岸的一片幽静之地便是古书院的所在,它很像一座大宅,阁堂廊园错落、参天苍木林立,庄重典雅、黉宇皇皇。其现存的建筑为明清遗构,布局上中轴对称、纵深多进,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主建筑由中轴线的头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学堂、御书楼组成,它们的两侧分列湘水校经堂、濂溪祠、四箴亭、船山祠、崇道祠、慎斋祠、教学斋、半学斋、文庙等,相互间以回廊连接。御书楼右前侧的水榭花园,茂林修竹、清泉映带。</p><p class="ql-block"> 离书院正前方数百米远还有一内置石碑的自卑亭,据说也它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的源头可追溯到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当时由潭州太守朱洞操持,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兴建。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它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仍然依湖南大学下属学院用于教学,又被称为“活着的古书院”。</p> <p class="ql-block"> 书院千年,院史自然厚重。走进它,漫步于各建筑之间,赏阅众多匾额、楹联、碑刻和图文实物展览,无不被它那浓浓文化气息而感染。我想,这才是书院对我最大的诱惑所在。经过观后一番的消化、思考,我以为,它的“诱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p> “会讲”的创举 <p class="ql-block">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秋,书院主教、南宋理学家张栻接待了远道而来的闽学学派代表人物、教育家、思想家朱熹,朱造访的原由是在学术上对子思的《中庸》一文有不解和疑难,从而萌生与张切磋的念头,由于之前二人有过密切的书信往来,自然张栻表现出热烈欢迎姿态。一个是闽学代表人物,一个是湖湘学派的创立者,朱、张二人围绕“太极、乾坤、中和、仁”这四个议题,分坐木椅同台畅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公开论辩。听者中有学生、院内外学者和地方官员,大家心存敬意,分享二位大师的思想和学问。据朱熹侍行的学生范伯崇说:“二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 由于人多以致“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此次论辩开创了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体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自由讲学的特色,被后人称作“朱张会讲”,成为湖湘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 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评价“会讲”一事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因之,岳麓书院地位从教育界向学术界、文化界跨越,成为理学传习基地、学术重镇而声名遐迩。</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朱张会讲讲活了一座书院。</p><p class="ql-block"> 四年前的五月,我在参观九江白鹿洞书院时,了解到朱熹与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也有过一场激烈的辩论,地点在江西铅山县的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令人可敬的是,朱熹并不因观点存异而持门户之见,依然邀请陆来白鹿洞书院讲学,并特意把他所讲内容要点以石刻尊立于院门,同样被传为一段史话,从中也不难看出,朱熹与张栻一样都是开明的文化先贤。</p><p class="ql-block"> 经查阅资料,“鹅湖之会”发生在“朱张会讲”八年后的宋淳熙二年(1175年)。</p> 可敬的山长们 <p class="ql-block"> 尽管书院弦歌不缀千年,一路走来也是栉风沐雨、饱经霜寒,先后多次遭受战火磨难,曾七毁七建。历任55位山长在潜心学问下,身体力行、深谋远虑地为书院之教育、学术和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寻常的奉献,起到了书院的灵魂和领航者的非凡作用。</p><p class="ql-block"> 首任山长周式于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获宋真宗召见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使书院闻名天下;孙胄山长成为湖湘学派重要人物之一;陈论山长以理学施教,推行“文可载道、武可安邦”理念,使书院成为科甲复兴之地;陈际鼎山长“能令人慕而从、从而服、服而思”,一生成绩卓著;黄明懿山长获乾隆帝赐“道南正脉”匾,协助蒋溥为重修书院立下功劳;罗典山长任职达27年,提出“坚定德性、明习时务”的育才思想,并修建书院八景;王坦修山长取士不避贱,学术上编辑《四库全书》、校勘《永乐大典》;末任山长王先谦一生博览群书,著作丰硕,成为一代巨儒……</p> <p class="ql-block"> 这些时代教育家中,多人还担任过乡、会试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并参加鹿鸣宴。此外,朱熹、王阳明、梁启超等大师能来此讲学也是山长们的开明和功劳。</p> 俱进的训规 <p class="ql-block"> 作为学府,自然离不开务实办学宗旨的校训和严谨管理的校规。</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岳麓书院校训先后有四次变更。第一次由书院主教张栻提出“忠孝廉节”四字,表达书院以儒家思想指导的办学理念,此训用大体字被石刻在讲学堂的侧壁上;第二次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皇帝赐书“学达性天”表彰匾, 书院便以此作为新校训,学达性天是指通过教育、做学问来“养性”,达到“性命合一”、性与天齐、性和天相统一;第三次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书院山长欧阳正焕提出在原忠孝廉节的基础上增加“整齐严肃”四字,以整顿学风;第四次是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岳麓书院时,校长宾步程于1917年所题“实事求是”四字,悬挂于讲学堂门额,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体现了当时纷繁变迁时代的进步思想。</p> <p class="ql-block"> 另外,如今的湖南大学以校工会民主投票的方式确定新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体现了新时代弘扬传统、不惧竞争、勇于创新,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办学道路。</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校规先后也有不同版本,分别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书院山长李文炤八条版、乾隆十年(1745年)湖南巡抚杨锡绂新增四条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书院山长王文清的十八条版。这后一版被石刻于讲堂侧壁,数百年来,一直被历朝学者推崇,因为它条条充满着正能量。比如,它的第一条“时常省问父母”,要求学生用书信、或托友人、或隔一段时间返乡等形式,时常省问父母的安康,这是孝文化的传承;第三条“气习各矫偏处”,书院学生尚年轻,处在人生观和个性等的塑造形成期,故矫正个人行为偏执,养成与人和睦共处的习性,对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再比如第五条“服食宜从俭素”,学子贫富不一,倡导大家应该过节俭、朴实的生活,不在服装、饮食等方面奢侈,多体会生活的不易,将来在社会上才能贴心于百姓,做好一方的管治。</p><p class="ql-block"> 其它诸如第十五条“读书必须过笔”、第十八条“疑误定要力争”等,是倡导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有疑问一定要提出来,善于发现问题,通过争论、辩论来弄清楚问题的实质,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p> 别致的互动 <p class="ql-block"> 阅读、品味书院各处的匾额、楹联、碑刻和史料挂图,着实陶醉。它们书法文采炳焕、文辞隽永精炼,且各自有来头。几位皇帝赐予的“岳麓书院”、 “学达性天”、“道南正脉”等匾额自不必说,那些“六君子堂”、“圣学渊源”、“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以及“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等几十幅匾额、对联均令人玩味、寓意深刻。其中挂于书院大门两侧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八字对联就是它们中有趣“来头”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据传,清嘉靖年间,时任山长袁明曜带领门生来到书院大门前,他仰望“岳麓书院”门额,想为门边配一副对联,于是面向大家脱口而出上联“惟楚有材”四字,征询下联,引得一番热议,其中的贡生张中阶应出“于斯为盛”获袁肯定。以此长期挂于书院正门。惟楚有材四字出自《左传》中的“虽楚有材,晋国用之。”而于斯为盛则出自《论语.泰伯》的“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这幅绝佳对仗的楹联,赞美了潇湘大地人杰地灵,并深喻了书院为人才最胜出的宝地。</p><p class="ql-block"> 袁、张的精妙合作,反映了师生联动、共谱华章的学风,也体现出学院民主教学氛围和师生和谐的亲情关系。</p><p class="ql-block"> </p> 旷世的英才 <p class="ql-block"> 在书院博物馆,通过图表、画像、照片以及件件实物,昭然可见其千年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诸如“朱张会讲”的故事、明代阳明心学的传播、严谨治学的佳话、清代考据学的交流等。</p> <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也阅览到从书院走出的大批博学多识、彪炳史册、经世致用的人才名录和他们的主要成就,如王夫之刚直不阿,成为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游九功一生为官,是践行“忠孝廉节”校训的典范;吴猎继承张栻“传道而济斯民”,上书宁宗帝挽留朱熹官职,并以抗金之功等受蜀人思慕,尊画像祀之。还有曾国藩的家书、左宗棠的读书三到法则等早已深入人心,至今仍在影响世人……</p><p class="ql-block"> 有专家称,书院的一砖一瓦、一树一池、一石一碑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各位黉门秀才、岳麓巨子的人生同样闪耀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我欣赏、赞同这样的评价,让我们铭记他们:宋元明时代的王夫之、彭龟年、游九言、游九功、吴猎、吴儆、赵方、钟震等;清朝的陶澍、魏源、左宗棠、贺长龄、贺熙龄、曾国藩、郭嵩焘、刘蓉、曾国荃、彭俊、刘长佑等;民国的唐长才、沈荩、熊希龄、杨昌济、程潜、蔡锷、蔡和森、邓中夏、杨树达、谢觉哉等。</p> <p class="ql-block"> 参观这个书院,犹如读一部历史宏著,让我难得收获这么丰厚的书院发展文化和人文知识,饱了眼福、还了心愿,有如酣似醉心神怡之畅快。</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也有一些思考,从办学来讲,岳麓书院与欧美一些大学初期由教会办学演变相类似,从建院历史来讲,岳麓书院要比英国牛津大学早120年、比法国巴黎大学早184年,比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更早,但为什么在顶级科学大师数量和科技成就方面不如它们“牛”呢?差距何在、又为何因呢?故而,呼吁我们的政、教界以及社会有识之士对这方面多进行研究,找到问题所在,提出奋进方略,促使湖南大学和国内同类优秀的大学能往前“蹿一蹿”,早日进军或屹立于世界一流名校之林,无愧于我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五月 孟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