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间过的真快,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了,这是孩子们每年都渴望到来的快乐节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这个八十多岁的“老儿童”也因此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在小时候,在旧社会生活环境里,受到旧传统旧观念旧礼教的教育和影响,那时家里的大人对孩子们,那都是从“严”管教的,立下了许多在现时人们心中觉得很“过分”的规矩,那时的我们,在家里一定要“逆来顺受”的,稍有”违犯规矩”都会受到家长大人的呵斥,重者还会被家长大人用“竹板子”打手掌或屁股的,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规矩是太多太多的了。比如在吃饭时,饭桌上的饭菜上齐后,要请老一辈人比如爷爷奶奶先上正座坐好,然后是父母陪在他们左右两边,最后才是孩子坐在歺桌的下首。大人教过的礼节也要时时地记住,比如:只有长辈先拿起筷子,你才能随后拿起来,挟菜也只能挟离你近的盘碗.里的菜,更不能满盘乱翻地挑肥捡瘦的,离您远又夠不着的菜要让家长给你挟(因那时的歺桌上的菜盘,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地可以自由任意转动的),你更不能站起身再向前,伸着手拿着筷子一通乱翻乱夹的,在一般的情况下,家长知道那个孩子喜欢吃什么,会照顾到把菜挟给我们的,吃饭时更不许吧唧嘴,喝汤时不能吸溜不能出声的,吃饭时更不许说话,这叫做“吃不言睡不语”,吃饭不能掉饭粒,让大人盛饭盛汤前不许用筷子敲空碗的,吃完饭放好碗后要把筷子顺着放在碗的右边桌面上而不许把筷子横着放的,更不许把筷子交叉摆放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有就是,你在上学出门前,要给家里大人一一地打招呼地说:“XX,我上学去了”並且还要依次给大人们一一鞠躬道别,这样才能出门上学去,放学回到家也要如此的向家里的大人报告和一一鞠躬的,回家要说的是“XX,我放学回来了”。别的日常生活上的规矩,是大人们说了什么你得记在脑子里並如实照办才行的,要不然就会挨训斥,重则还会挨打,家长打过你还会说打你,是让你长记性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别的细小的规矩那就更多了,比如见人打招呼和问候、见了长者问候时称“您”而不是“你”、进出门先让大人走,家里有大人时不许大声说话、大孩子要懂得让着弟弟妹妹的、晚上上床睡觉脱下的衣裤要摆放整齐,上床脱下的鞋,鞋尖一定要向着床外、递给别人刀剪时一定要把带柄的一头伸出去给人、大人说话不许随便插话、吃东西和拿东西时不许挑挑捡捡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家里来了客人,认识的人要先称呼並和他们一一地打招呼问好,不认识的来客也要主动地打招呼说一声“您来啦”、出门或上学一定要衣帽整齐,系好衣服的扣子和脚上鞋子的鞋带、帽子不许歪戴着,衣袖和裤腿不许随便挽起来的,那叫不懂规矩会招人笑话的…,如此等等、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这样生活下来,几十年过去了这些规矩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我的日常习惯了。现代的年轻人,看了我的这些经历和记述,一定很难以相信和理解到的,而事实确是这个样的,老话说“没有规矩,怎成方园”讲的就是这个老理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俗语说“温故而知新”,回过头来,再看看今天新时代的少年儿童们,他们幸福地生活在这样一个优越的社会环境里,他们是多么的幸福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经历过中国曾经有过的新旧两个社会,在新中国建国前,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社会里,那时也有“儿童节”的,那个时代我还在江西上饶上小学,记得每年的四月四日是“中华民国”时期的“儿童节”,到了这一天,我们也就是在全校搞个歌咏比赛、古诗朗读(不是现在这种带表情、和手势动作的诗歌朗诵)、还有简单的跳舞比赛、歌咏比赛、手工劳作比赛,还有那时的少年儿童的组织“童子军”,他们手持“童子军”棍操练的表演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时候我是在江西省的上饶县生活上小学,还没回到现在的老家河北保定,那时过“儿童节”的庆祝活动有一项“儿童健康”比赛,它是从全县各个学校,选出一些看起来身体最棒的男女同学,再集中到当时全上饶唯一的一家设在信江南岸的县医院里,然后一个个地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排出名次,並发给奖励,我记得那时的奖励奖品是,比如冠、亚、季军都是由县里发的叫做“银盾〞的奖牌给所在的学校的,它是一个镀银的像个心形的那种老式“盾”的形状的铜牌,如果得的是冠军,这“银盾”大约有二十五公分高,二十公分宽吧,上面刻有什么比赛项目及名次呀、发奖和受奖单位名称呀、还有就是发奖的年月日了。然后再把这“银盾“四周衬以红绸后,斜靠在一个正面镶有玻璃的木盒子里,这“银盾”是有大小的,以此显示出奖厉的排名的,那时这种奖牌应用是很普遍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有就是我记得有一年,我和同学们还去过当时的上饶县的那个设在旧县衙的,后来叫“上饶县政府”里面的“礼堂”里,在那里听过一次那时县里最大的官一一上饶县的“县长”的训话呢,记得那个由旧时的县衙“大堂”改成的“礼堂”里面,大白天里面也是黑森森的,光线很暗,那时的上饶还没用上电灯,为了让这位“县长”大人能看清演讲稿,有人大白天的,特地在他的主席台上的桌子上,左右两边各点燃了一枝高大的红腊烛,这才使他能夠体面的给我们这些小“县民〞训了一通话,我听了半天什么“礼义廉恥”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三民主义”什么什么的一套话,他到底要给我们说些什么,还是在长大了以后才明白了一些的。可他那用大声喊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结束语,却在我脑海里深深地扎下了根的,后来回到了学校问了老师,才明白了这是明末清初那个年代,有一位思想家顾炎武先生他说的一句爱国名言,还别说,读懂了这句名言也使我这个小“匹夫”,从那时起开始知道和懂得了什么是爱国主义情怀了,这种爱国主义情怀一直到了耄耋之年的我还是深深的印在脑子里而终生不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看看新中国建国后,国家认同並确定了每年的六月一日的“国际儿童节”为新中国的“儿童节”,从此它正式的成为我国法定的儿童节日了,从一九四九年的十月一日,新中国建国后,我还在上饶上小学,学校每年也组织全校学生过“六一”儿童节,这时旧的“童子军”也已废除!代之以”中国少年儿童队“了,后来又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于是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也是“少先队”迎来新队员入队活动的日子,这一天有更多的少年儿童加入了“少先队”,带上了像征着用革命先烈鲜血染成的红旗一角的“红领巾”,成了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抚今追昔,光阴似箭,我这几十年就这么匆忙地过去了。明天就是一个新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来到了,在这个快乐的少年儿童的节日里,我看到祖国的“花朶”们,我们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在和我们一样过着自由和平团结祥和的幸福生活,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就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此我谨以一个“老儿童”的名义,祝贺全中国以及全世界的少年儿童们节日快乐!幸福安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末特选辑了一些有关于儿童生活学习各方面的照片供你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上照片是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孩子们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長在红旗下幸福的中国儿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载歌载舞庆祝儿童自己的节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下是儿童们生活、学习、开心玩乐的各种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下两图介绍了过去很时兴的奖品实例“银盾”,它用铜皮做成,刻有相应的文字,並镀银处理而成,有别于今日常见的“奖状”、“奖旗”的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下两张老照片显示的是新中图建国前,中华民国时期的少年儿童组织一一“中国童子軍”,他们带的领巾是蓝白两片三角布拚成的方形对折成蓝白各半的三角巾,然后再围在脖子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文写于2022年5月31日。並于2023年5月31日修改后重新予以发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