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作品中人物形象众多,有农奴制的最高统治者沙皇、王公贵族、资产者、妇女儿童、铁路工人、普通士兵、军官及农民等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描写,刻画得真实可信,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具有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极大的启示。安娜就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为动人而又复杂的妇女形象,她既是一个典雅、端庄、聪明、美丽的贵族妇女,又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新型女性。</p> <p class="ql-block">1、自我意识苏醒,充满独立意识</p><p class="ql-block">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机和活力,但她依旧是活在封建枷锁下的奴隶求。和机械死板、毫无生趣的卡列宁维持着毫无感情可言的婚姻,可是这一切随着渥伦斯基的到来而消失了。安娜开始意识到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安娜在觉醒中鉴定的呼声。安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社会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安娜是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女子。</p><p class="ql-block">2、叛逆精神</p><p class="ql-block">安娜的优秀还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首先,安娜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妇女,而当时上流社会对于妇女的约束是很荒谬的。比如说:允许你有偷情的风流韵事,却不能容忍公开的承认爱情。然而,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渥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对于上流社会的舆论,安娜采取的是一种漠然的态度。她所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爱情,所以她不顾一切。公然和渥伦斯基同居,出入公共场所。</p><p class="ql-block">3、矛盾复杂相结合的女人</p><p class="ql-block">一方面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勇敢的、不顾一切的。当她意识到自己的感情时,就向丈夫承认了。并宣告她与丈夫的夫妻生活到此结束,公然的开始了和渥伦斯基的同居生活。追求热烈,敢爱敢恨,是安娜对于爱情的看法。所以安娜爱起来是不顾一切的。但在追求爱情的同时,安娜的整个心灵也背上了负罪感。在愤然离家出走的过程中,安娜也在不断的忏悔。她在病危的时候,唯一的心愿不是:“渥伦斯基,我爱你。”而是向卡列宁忏悔:“饶恕我,完全饶恕我,我坏透了。”在她临死的那一刻,她还在忏悔着:“上帝呀,请饶恕我的一切吧。”而且,每当她想到自己的儿子谢辽沙是,负罪感更是由之而来。在享受爱情甜蜜的同时也备受忏悔的折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