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14

张晓平

<p class="ql-block">读《道德经》14</p><p class="ql-block">不上贤,就是不尊重知识吗?</p><p class="ql-block"> 近在《论语•学而第一》中,读列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突然联想到这无或许是《道德经》中讲的“不上(尚)贤”一说最好的解读,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道德经》第三章的解读就有了积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请看第三章:不上(尚)贤,使民不争;不贵(推崇)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炫耀)可欲,使民不(迷)乱。是以圣人之治也(无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无为之治)而已,则无不治(天下太平)矣。</p><p class="ql-block"> 不尚贤是老子无为而治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如果把“贤”解读为:有道德,有才干的人。那么不尚贤就与无为而治的最终目的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相悖。而把贤解读为“巧言令色”,则前后通贯,全盘一致了。</p><p class="ql-block">也与下面的不在百姓中推崇享用高档物品,不鼓励炫耀奢侈的生话相一致。</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贤”和后面的“知(妄想)”“欲(贪图享乐)”应有同样的解读。如果天下的士大夫们(百姓)都的做到这一点,则天下还不太平吗?(无为而治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我青少年时期经历一个特殊时期,那时候最流行的一种自我反省的方式叫“斗私批修”,现在想来,岂不是一种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的精神修炼吗!</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