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江西崇仁县浯漳古村(原称大队)的上海知青,在重返第二故乡时拍摄的照片,它是建于明未的《谦山公祠》。祠堂大门两侧有四个繁体字十分醒目,分别是:爱国和忠党。当年下乡时这四个繁体字被水泥石灰严严实实地覆盖了,只有当年村中的老中医曾提及,祠堂入门两侧有国民党时代的标语,知青认为反正没看见,也不去探究了。其实那四字表示的是爱中华民国,忠的是国民党,村民中有见识者,文革中将其覆盖。直到改革开放后政治氛围宽松,将覆盖物小心铲除,才露出这四个大字。这也算为我们落户的古村,留下了历史的真迹。</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青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好像都与祠堂有些关联,那么那就从这里说起吧!</p> <p class="ql-block">我们插队落户大队千年古村的祠堂街,它并列有四五座祠堂和明清老宅,当年的行政机构浯漳大队队部就在祠堂街对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摄于1973年夏的一张老照片,虽然有点模糊,但是很珍贵,距今已有五十年了。它是一张表现忆苦思甜场景的老照片,荣幸地被上海知青研究会编撰的《情缘江西》大型相册(主编楼曙光)釆用。</p><p class="ql-block">在浯漳古村明末古祠堂谦山公祠里,有来自浯漳村内以及苦竹和上南两个自然村的上海知青,照片中他们正在静心聆听贫下中农讲叙那过去的事情,墙上挂着知青自己书写的横幅:《不忘阶级苦,永做革命人》。诉苦会开始前,有的知青就轻轻地哼唱起当年的"流行歌曲″:天上布满星,月芽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激动了我的心,止不住的辛酸泪往下趟……。照片上的知青个个神情凝重严肃,认真地把它当作一桩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重要事情。最左是分管知青工作的大队民兵营长陈发宝,他组织了这次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这是照片的局部放大,后排右二是作者,右手托腮,一付若有所思的模样。右一是几年后的76年,参加古村民宅救火而献身的知青刘荣发,他已长眠在落户山村的山坡上,墓地面朝东北的上海方向,前排右四知青徐克培,曾在山村入伍,后因患肝癌离世,令人怀念。</p> <p class="ql-block">再局部放大照片的左侧,目的是让年过七旬的老知青们,看看自已年轻时的模样。</p><p class="ql-block">他们精气神蛮不错,当然由于日晒雨淋,辛勤劳作。以及一年只有端午、中秋和春节生产队杀猪,每次人均有500克猪肉吃,也就是说一年吃三次肉,所以他们大都很消瘦。</p><p class="ql-block">忆苦思甜报告会前,知青从设在古祠堂里的村小教室搬来一张课桌,还拿来知青女教师的铁壳热水瓶和搪瓷杯,记得杯子上面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几个红字。</p><p class="ql-block">主讲者,记得好像是某生产队的贫协主席,年龄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他右手拿的是竹根制作的黄烟烟斗。先讲一通套话(如紧跟、千万、忠于等),讲完涉入忆苦思甜,谁知讲着讲着讲偏了,讲到三年自然灾害(现在改称困难时期)了。在坐的四名68届高中生,祥装不知也不指正,忆苦者的讲述,虽出了小偏差也混过去了......。应该说,我们那群知青很认真地听讲,态度上也是循规蹈矩的。在写报告会横幅时也预见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横幅上不写"牢记血泪仇″,而写"永做革命人"。</p><p class="ql-block">听报告知青的15人中,母校华东师大第二附中的68届高初中生有9人,其中有四名高中生。</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二附中的知青,他们凡事爱思考,业余时间受高中知青影响,常吟诵唐诗宋词,有人悄悄带了旧版唐诗三百首,简装版宋词选等,还明正言顺地携带了北大清华编的毛主席诗词小册子。大家还凑了十几首苏联歌曲(二附中大部分班级学俄语),夜晚或口琴合奏或小组唱,业余生活倒也丰富。</p> <p class="ql-block">这一张是浯漳小学1976届学生的毕业生照片,其中成人是当年浯漳村小的教师和大队书记(第二排右三)。浯漳村是个大村,村内有六个生产队,村外还有所属的五个自然村,所以学校规模是凤岗公社最大的村小。</p><p class="ql-block">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有近十人先后担任过浯漳及自然村的村小教师,他们虚心向村小老教师学习,业余学习文学和中等数学,认认真真上课,他们对山村孩童的教育功不可没!村民记住了,学生记住了,重返第二故乡时,曾经的村小知青教师受到昔日家长的款待与赞扬。曾经的学生专程看望知青老师,情景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下一张照片是浯漳小学全体教师的合影,照片中的小孩均为教师子女,因拍照机会少,女教师也"揩油”(沪语,意为沾光),让子女露个可爱的影像。包括照片中小孩,第二排左二左三是女知青教师,一年后她俩还参加了高考1977,一人被华师大录取,一人日后也完成了大专学业。</p> <p class="ql-block">这是两位村小女知青教师的照片截图,摄于1968年。一年后她们就到江西山村插队落户了。</p> <p class="ql-block">左侧两位知青教师和同村插队的知青,特地在落户的崇仁县照相馆拍摄了这张珍贵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任村小教师长达九年的知青(照片是下乡前的老照片),由于其父解放初期,受某私人企业业主(逃离去香港)所托,代办理私企上交事项,后被称作资本家的代理人?!有苦难言,他虽表现突出,但属出身"不好″,无缘上调厂矿或就学。他参加了参加78年高考,被江西师院抚州分院录取,权衡后没去报到。随知青大返城返沪,在沪考入银行,两年后任上海工商银行分行行长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三名女知青,左是大队妇女主任(知青),返沪后任企业会主席,右两位都曾经的村小教师,返沪后继续坚持自学,获取相应文聘,从事高级会计师职业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在祠堂街《谦山公祠》对面的浯漳大队礼堂边,上海知青教师(右二)与村小教师也留下珍贵的合影。</p> <h3>左右两位也是村小教师,这是重返第二故乡所摄的照片。</h3> <p class="ql-block">照片是当年浯漳村小学生(左二)携夫人(右一),专程到当年村小教师(右二)府上探望昔日恩师夫妇。</p> <p class="ql-block">知青老师既要教书,又要在农忙季节参加"双抢"等劳动,这是知青老师获得的奖状!她们要求不透露姓名,作者照办了。</p> <p class="ql-block">知青教师所获的"教育革命先进工作者"奖状"!</p> <p class="ql-block">这张知青老照片,摄于上世纪的1973年夏。参加拍摄的有16名知青及两名大队干部,其中一名携带小女孩。地点在《谦山公祠》大门口,他们沿石阶而座,有三名68届高中女知青站立在最后排,现在她们是大学和中学的退休教师。照片中前排左二知青刘荣发1因民宅失火,救火而献身,还有三名近十几年内先后因病离世。照片中知青的死亡率达25%!辛丑年清明节,在知青群特列上这张"新"(近日刚发现)的老照片,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和怀念!</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有一半(8人)是华东师大二附中68届高初中知青,其中有研究制作稻谷干湿度测量仪及黑光灯的知青,而被崇仁县农业局借用,从事研究农业生产的辅助仪器;还有经生产队推荐或参加高考1977入学华东师大、复旦大学的六人,日后有两名女知青也获取了大学和中专学历。</p><p class="ql-block">浯漳知青坚持业余学习的事迹,引起相关部门,还包括上海市政府派出的慰问团重视。如当年晚上的社员夜校由知青担当,他们或教唱歌,或假借批水浒为名讲水浒,颇受村民欢迎。还组织青年农民和知青为主的小分队,为村民演出节目。作者在1974年秋冬,先后两次分别参加抚州地区和江西省业余教育工作会议,大队领导和知青也很有荣誉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作者作为知青代表,在1974年参加省业余教育工作会议期间所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两名二附中高初中女知青,1972年在古祠堂《陈氏大宗祠》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知青左在上海师大留学生办公室任上退休,知青右在山村是很有知名度的赤脚医生,返沪后在企业工会席任上退休,她们都为插队山村的教育卫生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浯漳五队知青借住在祠堂街背后的清代古宅内。当年插队落户的凤岗公社(现相山镇)党委书记童学良,到浯漳大队指导"双抢”工作。特地到五队的老宅"太史第"看望知青,生产队长从田里叫回割禾(当地人割稻的称法)的知青,与书记座谈。</p><p class="ql-block">书记侃侃而谈,知青洗耳恭听。</p><p class="ql-block">作者感兴趣的是照片中的那顶蚊帐,是当年下乡时知青每人凭票限购一顶,依稀记得7元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蚊帐派了大用处,抵御入夏乡村猖獗的蚊子。床板上还有恼人的跳蚤,知青就在床板上撤六六粉......,现在想真有点后怕,那粉是剧毒农药!</p><p class="ql-block">还有山村多竹林,家家都有竹躺椅和竹椅,这些都可以在照片上解读出来。</p> <p class="ql-block">这张和下一张旧照片,也都收录在《情缘江西》相册中,也罗列在这里。虽不清晰,这张半个世纪前的老照片中共有八名女知青,有某中四名担任过村小教师。但遗憾的是有两名知青过世了。</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张摄于1973年夏的知青照片,</p><p class="ql-block">正值赤日炎似火烧的“双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在金黄的稻田里辛勤地割禾(稻)、打谷(脱粒)。公社知青办老程(后左一)到田头看望知青,陪同人是大队知青工作分管干部(前左一)。</p><p class="ql-block">随同前来的临川(现称抚州)某报记者,召集知青拍摄了这张珍贵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位知青荷锄下地的摆拍照,那时知青无经济收入,一年劳作年底才分红,除去口粮所剩无几,仅够买盐和灯油(煤油)及信封信纸!更谈不上买相机拍照了。所以照片都是偶遇热心记者,或早年上调厂矿同窗偶尔来队所拍摄,存量少,也很珍贵。</p><p class="ql-block">还有一张插秧照片和耘禾照片,是当年知青的劳动场景实录,也很珍贵。</p> <p class="ql-block">浯漳五队上海知青在耘禾,即手持木棍保持身体平衡,左或右脚在秧苗周边将杂草埋入水田中,也给秧苗松了土。这张照片也有幸录选相册!</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当年浯漳大队鲁浒村下地干活前的摆拍照,日后他们中有知青院士、国资委干部、解放日报资深记者等。这张照片也收录在《情缘江西》相册中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知青插队落户山区的水田及秀丽的山川景观,它已刻录在知青脑海中,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作者制作的插队山村耕作方式对比图。下乡那九年,农耕方式与千年前的出土文物图无异?!我们下乡与离乡时的单位面积产量几无变化!......由于某种原因,受历史发展的扭曲,知青成了上山下乡的承受者,但我们奋斗了,努力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作者当年在山坡大松树下的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