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先生从成都学习回来,送给我一本康震老师的《诗圣杜甫》。我的脑海里,杜甫是一个瘦弱的、衣衫褴褛的小老头,这种形象不是我所喜欢的。我喜欢的是李白的玉树临风、王维的俊朗儒雅、苏轼的豪放潇洒……何况在中学的课本中,杜甫是困苦的,记得余光中也曾说过:“假如要找旅伴,我不要杜甫在一起,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p> <p class="ql-block"> 书本搁放了好些天,终于拿出来细读。随着康震老师的讲述,一个鲜活的杜甫呈现在眼前,才知自己的无知与浅薄。一代诗圣,岂能是一两个词就能描绘的?就像书中所说,杜甫是一条长河,蜿蜒曲折,波澜壮阔,承载着无尽的忧思与希望……“合上书本,我觉得我也能体会诗圣困苦的一二了。</p> <p class="ql-block"> 杜甫的困苦,源于他的境遇之苦。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陕西西安南部,他的家族有“诗是吾家事”的优良传统,有“奉儒守官”的家族理想,有“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世家特权。他少年时代熟读经典,青年时期漫游山川,从七岁到三十九岁,杜甫所作的诗文已有千余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他自己生动的写照。他出生的时代,整个唐朝处于上升时期,是一个充满激情和进取的年代’。旷世才子,盛世时代,按道理杜甫应该顺风顺水,大展宏图。然而,命运弄人,朝廷中李林甫等奸臣当道,杜甫多次在科举考试中被人为落选,报国无门。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目标无法实现。科举的冤屈,仕途的坎坷,权贵的冷眼,十多年在长安名利场努力奋争,却过着无比艰辛的生活。“.……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辛悲”。他人生的目标与残酷现实的冲突,引发了无尽的烦恼与悲凉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 杜甫的困苦,源于他生活之苦。十年长安求官不得,父亲过世,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窘。幼子因饥饿而丧命“.……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更大的悲苦还在后面,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宫闱倾轧,朝纲罔替,为了家人的生计,使得杜甫不得不一路逃亡。从长安到洛阳,到华洲,从华洲到秦州,到同谷,最后到达成都,越逃越荒,越逃越难。诗人心中的悲苦,谁人能体会?</p> <p class="ql-block"> 杜甫的困苦,源于他忧国忧民心之苦。诗人毕生的政治理想是忠君,爱国。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洗礼,目睹了最底层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创作了光照千古的“三吏”“三别” 。虽然自己颠沛流离,缺衣少食,但他更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心忧天下。“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故騒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戊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杜甫家族世代为官,有“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世家特权,尽管这样,他们一家还是居无定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那些平民百姓、常年征战的士兵,他们的生活不知会沦落到哪种地步?想到这里,杜甫的忧患无穷无尽。这就是杜甫,家人罹难,自己深陷困境,却依然担忧百姓的穷苦,国家的安危。</p> <p class="ql-block">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对杜甫而言,诗是生活的表达方式和精神的存在方式。在他一生流离的生活中,他用诗句向人们展示了真实的时代场景、社会画面以及劳苦百姓的现实生活……虽然困苦,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不一样的杜甫。</p><p class="ql-block"> 豪放的杜甫:少年时期的杜甫,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一首《望岳》就是生动的写照:“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p> <p class="ql-block"> 诗意的杜甫: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时候,得到朋友们的帮助,生活相对安定,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词,此时他的诗中都是诗情画意:《为农》:“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圆荷、细麦、戏蝶、娇莺、繁枝、嫩蕊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亲切……</p> <p class="ql-block"> 挚真、赤诚的杜甫。安史之乱中,杜甫身陷敌营,他时刻思念着自己的妻子儿女。《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鬢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不仅思家,更是忧国,面对破碎的山河家园,杜甫写下了著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63年正月,唐王朝相继收复两京,延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总算结束,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杜甫激动得热泪盈眶,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不朽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永远少年,永远热泪盈眶”,说的就是永远挚真、赤诚的杜甫。</p> <p class="ql-block"> 孤独的杜甫。诗人常年漂泊,身边的好朋友相继离开,面对多事之秋的国家,老年多病的处境,心中的孤独苦闷无法排解,只能寄情于诗歌。《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只有读了这些诗词,才能理解杜甫的可贵和艰难。即便他中年、晚年经历了安史之乱、求职无门、前途无望、幼子饿死、颠沛流离,却依旧坚守着内心的那一点光与热。可是他那一腔热情,满怀的理想,有谁能够理解呢?</p> <p class="ql-block"> 杜甫一生游历过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过秀丽的山川景色,经历过战争的黑暗与磋磨,却始终都在践行自己最初的信仰,守着自己的赤忱、正直、善良、悲悯,至死方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