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郭建华先生的 小说《灯》

陶继忠 / 谢绝送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阅读到著名作家余华的又一新作《文城》,对该作品封面的环套上印刷的一句话很感兴趣,固抄录了下来:“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p><p class="ql-block"> 加之昨天以来,我一直在阅读一篇小说《灯》。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乡土作家郭建华先生的的作品。读着读着,被深深吸引着放不下来啦,于是就写下这篇读后感的品评文章,以便与作家和大家交流、交流阅读所获与感悟。</p><p class="ql-block"> 我读的这篇小说《灯》,是五月二十九日的两篇截图;时间, 当天晚上9:29分,分(一)和(二)两部分。我从今天凌晨三点过打开截图(一)阅读,窗外还一片墨黑的夜。我读完小说《灯》的(二)之后,还一直迷恋在《灯》的故事里面不能自拔,随着伸直腰身,出了一口气,转头才发现,天已经大天白亮啦!</p><p class="ql-block"> 啊,新的一天又开始啦!我关闭了书桌上的LED台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灯,很普通:电灯、日光灯和霓虹灯等,现在还有热闹非凡的节假日燃放的烟花和灯光秀,如百花争妍一般灿烂辉煌等等,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 这篇小说《灯》的作家,确实是别开生面,第一个句子就已经强调小说的“主要”戏剧性的点题《灯》,画龙点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是最最最的什么灯啊?!</p><p class="ql-block"> 我也暗自问自己,它会是一盏那么重要的灯吗?为什么外祖父临死偏要看那一只马灯(也称为保险灯)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灯》的最大看点,在开篇就提出了主要矛盾的所在。“我”以第一人称设身处地在摆谈自己的“往事”,却是阅读者和我的“序章”。开篇留有很大的余地,让读者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自己去补充完善自己的想象“序章”。</p><p class="ql-block"> 比如作品一开始,说到灯,而且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那天....要不是因为灯……“外祖父或许会活过那个春节,甚至能能享受八十高寿……</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一个开始的悬念,或者是一个想象的空间。如果读者不继续阅读,能够理解到“那是什么样的一盏灯呢? 为什么外祖父就不能活过正月十五呢?</p><p class="ql-block"> 所以,对读者我来说,已经欲罢不能;必须继续阅读下去,才能够寻找到答案啊!</p><p class="ql-block"> 乡土作家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娴熟的艺术技巧,在这篇小说中以我灵魂在场的书写风格,即以第一人称行文,彰显出这种现实的感知感觉,更加感人至深。这种写作风格,拉近了作家与读者面对面的亲近感悟,让阅读者亲自接触与身体力行艺术的体验和交流,确实很棒。</p><p class="ql-block"> 在《灯》中的第一二段里,由“我”和灯,引申出外祖父、外祖母和我等这三位家庭主要成员。临终之前“两位老人几乎脸贴着脸,进行着艰难的对话:“你放心吧,孩子们都孝顺,我掉不到地下。”</p><p class="ql-block"> “什么?灯?保险灯?挂,挂,一定得挂。”</p><p class="ql-block"> “拿来?好,就拿来。”</p><p class="ql-block"> 这里,故事的书写,直接点明了《灯》的题旨。只是题旨吗?只是这个家庭的这些人员吗?他们之间是不是真的和睦相处,还是还有什么呢?这些平白的对话,还是他们的“往事”,也是读者们的“序章”;我们慢慢阅读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建华先生的小说风格,有一大特点是,对作品中的人物、细节和出场等,交代清晰,有条不紊、刻画逼真细腻;构架合理而起伏跌宕,而又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总结自己阅读该作品的特色如下:</p><p class="ql-block"> 第一,开篇第一小段,已经设下问题或者悬念。这让人不得不继续阅读。</p><p class="ql-block"> 第二,重要人物:(一)老外公、外婆和我,我的妻子。 老外公的弟弟和弟媳。(二)故事里出现的家具,最主要的是马灯(还有我的妻子拿来的那盏马灯)。瓜地,支起瓜棚的四根木柱。(三)乡村里的民俗习惯,特别书写了中国传统的大年春节,最突出的的是“挂马灯”的传统习惯。</p><p class="ql-block"> 第三,故事中的人物和器皿,在故事中最先出场,最先强调——前呼,也有后应——直到最后,也是他们与它们。这就是“圆满结束”的、有始有终的艺术美技巧。</p><p class="ql-block"> 第四,在作品的最后,从我和外祖母的交谈中,我得知我的身世:我既不是外祖父的亲外孙,也不是外祖母的亲外孙。那么,我是谁呢?留下了悬念!</p><p class="ql-block"> 那么一直以来,对外祖父“百依百顺”的外祖母,与外祖父关系怎么样呢?通过故事隐约的书写,和外祖母的提及,外祖父与一位“漂亮的女鬼”暗恋的“往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恋故事,却没有正面叙述,而是外祖父与我去烧香,他围着那座废坟堆,插了几圈燃着的香,并把那只马灯高高放在坟顶上......</p><p class="ql-block"> 这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阅读了该作品后,与大家分享作品《灯》的故事,觉得很有收益。并且,这篇小说在当时,还受到过著名作家浩然先生的首肯,更加证明乡土作家深入乡村生活非常扎实、过硬。他的作品是在自己的乡土生活基础上,通过再研究和书写创作的,是灵魂在场创作出来的文学艺术佳品。</p><p class="ql-block"> 这篇小说《灯》,用实践检验质量的标准,证明来源于生活,更高与生活的文学作品,一定是优秀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由此,这也证明郭建华先生的小说一贯风格,有一大特点是,对作品中的人物、细节和出场等,交代清晰,有条不紊、刻画逼真细腻;构架合理而起伏跌宕,而又引人入胜。他确实堪称为乡土作家。</p><p class="ql-block"> 预祝乡土作家郭建华先生创作丰收,快乐安康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3-05-31,18:16,写于宁波同城某楼21层书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div><br></div><div><br></div>